朱其旺
【摘 要】本文分析高中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論述運用“認知沖突”提升政治課堂教學效率的做法,分別從關注“前認知”、補充“現認知”解決學生學科常識認知沖突,鏈接史學知識、強化推理過程解決思維方法認知沖突,開展合作學習、依托事實解決情感態度認知沖突三方面進行闡述,以提升政治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認知沖突 高中政治 教學效率 方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4B-0034-02
現代科技快速發展,學生能接收到的信息也越來越多。高中階段的學生思想日益成熟,他們開始對社會上的現象進行價值判斷,由于信息紛繁復雜,導致學生產生各種各樣的“認知沖突”,有時會與政治教材內容產生差異,出現“政治沖突”。教師如果沒有妥善解決學生的認知問題,就可能會讓學生喪失最好的發展時機。通過政治課堂教學,解決學生的認知沖突,可以很好地糾正學生的認知偏差,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同時打造充滿思辨與交流的課堂,充分展現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的魅力,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一、轉變,解決學科常識認知沖突
(一)關注“前認知”,診斷常識盲點。在高中階段,學生已經對生活中的現象有了自己的認識,但是這些認識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錯誤的觀念會影響學生對政治知識的掌握,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教師如果在教學的過程中忽視學生的“前認知”,在教學之后,學生有可能還會堅持自己的錯誤的理念,讓教學效率大打折扣。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對學生巧妙引導,讓他們認識到自己認知出現偏差的原因,之后對癥下藥,解決學生的“認知沖突”。
例如,筆者在教學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九課“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的時候,就不斷專注學生的“前認知”,診斷學生的常識盲點。在學習“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這部分知識時,學生對“矛盾”的理解存在偏差。由于學生之前的生活經驗,他們認為的矛盾只是生活上的矛盾,并沒有上升到哲學上的矛盾。了解到這個因素之后,筆者先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了解成語“自相矛盾”的含義。之后再告知學生矛是一種攻擊的武器,盾是一種防御的武器,它們是一種對立的關系;但是如果沒有矛,盾不會更加堅固,而沒有盾,矛不會鋒利,因此它們又是一種統一的關系。這樣,學生就認識到“矛盾”在哲學上的含義。
學生在學習新的政治知識之前,并不是對所學知識一無所知,他們根據自己在生活中的判斷,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常識認知。但是他們的認知可能是模糊的或者不清楚的,這會影響他們學習新的政治知識。因此,教師不能忽視學生的“前認知”,應該讓學生認識到正確的知識,促進他們的健康發展。
(二)補充“現認知”,分類梳理知識。學生的一個“認知沖突”看似不起眼,但有時卻關系著對整個認知體系的認知,對學生的政治學習來說影響巨大。這就需要教師發揮自己的作用,為學生補充相關的常識,并對學生加以引導,讓他們挖掘各個知識之間的深入聯系,按照自己的邏輯順序對知識點進行梳理。
例如,筆者在教學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一課“文化與社會”的時候,就給學生補充“現認知”,引導他們對知識進行分類梳理。在講“文化與經濟、政治”這部分內容的時候,筆者發現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比較費力,經過仔細觀察,發現學生對“文化”這個詞的理解不是很深刻,他們只認識到文化的表面意思,而不明白其哲學內涵,產生了認知沖突。因此,筆者對“文化”的含義進行補充,之后還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梳理,并建立了知識框架,其主要分為三部分:文化與政治、經濟相互影響;文化與政治、經濟相互交融;文化在綜合國力中的競爭力,以此讓原來很零散的知識聯系起來,讓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脈絡更加清楚,學習起來也更加系統。
政治課本上的知識有時比較散亂,與學生的認知過程不相符,這可能會加大學生的學習負擔,降低他們的學習效率。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運用自己的知識來補充學生的認知,并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理解來梳理知識,從而為之后的復習鞏固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調整,解決思維方法認知沖突
(一)鏈接史學知識,加強整合。高中生的學習和小學、初中還是存在差別的,他們的學習經常受到自己固有思維模式的影響,思維僵化而且比較片面。學生的這種思維如果得不到改善,那么他們的綜合能力就很難提高。而思維方法需要學生對史實有充分的認知,在此基礎上他們才會進行深入思考。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利用自己的才學為學生講解相關的歷史知識,讓學生對歷史進行回顧。
例如,筆者在教學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七課“個人收入的分配”的時候,就鏈接史學知識來進行講解,對知識進行整合。在講“按勞分配為主體 多種分配方式并存”這部分知識的時候,有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為什么要按勞分配,不能平均分配嗎?大家一起勞動,一起生活。”顯然,學生對之前的歷史知識了解比較少,所以才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因此,筆者主要給學生講述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相關歷史,其忽視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擾亂了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這樣,學生就理解了我國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原因。
歷史史實是學生不能遺忘的知識,現在很多的觀念都可以從歷史中加以概括。在歷史的指導下,學生可以更好地吸收歷史的教訓,不再重蹈覆轍。因此,歷史史實對學生來說很重要。在學生對歷史缺乏認知的情況下,教師可以為學生填補知識的空白,幫助學生快速理解。
(二)強化推理過程,客觀分析。在高中政治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經常不加分析就將教材知識全部教給學生,這種方法沒有體現學生思考推理的過程,只是將教師的理解強加給學生,而不思考影響學生是否理解知識的內在邏輯,導致教學效率十分低下,有時還會挫傷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學習之后的政治知識。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對學生不斷地加以引導,讓他們客觀地分析問題。
例如,筆者在教學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二課“多變的價格”的時候,就強化學生的推理過程,讓他們對問題進行客觀分析。在講“互補品和替代品之間價格變化和需求量之間的關系”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有學生對這部分知識存在認知沖突,筆者并沒有直接將關系圖發給學生,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給學生進行舉例,讓學生進行推理。在講“互補品”時,筆者舉了乒乓球和乒乓球拍的例子讓學生思考分析;講“替代品”時,筆者舉了牛肉和羊肉的例子讓他們進行價格和需求量的判斷并進行推理,然后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價格和需求量之間的關系圖,從而讓學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在引導學生進行思維過程之后,學生很容易掌握這種思維的方法。當他們再遇到相類似的問題時,就會巧妙利用這種思維方法來進行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斷,解決出現的問題。這可以增加學生對知識的積累,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推動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因此,對政治問題推理的過程必不可少,教師不能忽視這個環節。
三、合一,解決情感態度認知沖突
(一)搭建支架,開展合作學習。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產生很多關于情感態度方面的“認知沖突”,情感態度對學生以后價值觀的形成很重要,所以解決學生情感態度的認知沖突很有必要。在高中階段,學生有很強的獨立性,他們往往對教材持一種懷疑的態度,而更加相信同伴。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讓他們在合作的過程中不斷糾正自己的錯誤觀念,調整自己對知識的認知。
例如,筆者在教學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八課“財政與稅收”的時候,就為學生搭建交流的支架,讓他們開展合作學習。在講完本節課內容之后,筆者問了學生一個問題:如果你在消費的時候,商家降低價格,但是要求不開發票你會接受嗎?有學生直接說可以接受,有學生說自己接受不了。對此,筆者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討論之后,學生認為如果接受商家的行為,商家就會偷稅漏稅,不利于國家的長久發展,而且在消費者的權益受到傷害的時候,他們沒有發票,也不能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改變了自己的看法,積極維護自己的權利。
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對事物有更深刻的認識,借助別人的觀念,他們可以對自己的思考過程進行再認知,對各種觀念進行重新組織,重新建立自己的認知體系,最終形成正確的認知。因此,教師要積極為學生創造合作的機會,讓他們在討論中不斷碰撞思維,解決“認知沖突”。
(二)依托事實,做到寓情于理。當今時代是一個文化多元化的時代,各種各樣的文化都在沖擊著我們的傳統文化。面對這樣的現狀,很多學生對文化的認知越來越不明確,他們常常出現偏激的情感態度,這對學生的發展很不利。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引入社會上出現的熱點,依托事實對學生進行講解,做到寓情于理,解決學生的情感態度認知沖突。
例如,筆者在教學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六課“我們的中華文化”的時候,就依托事實進行講解,糾正學生的價值觀念。在上課的時候,有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現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機器人的技術也發展很快,很多的知識只要在機器人程序上進行編程,這個機器人就可以進行正常的交流,因此不需要再傳承文化了。這位學生的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他沒有注意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于是,筆者給學生舉了一個很簡單的事實:中國有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說,這都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但是機器人卻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這個事實使學生對中華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
對于學生不正確的情感態度,教師不能采用居高臨下的態度,這樣只會激發學生的逆反心理,讓教學效果適得其反。教師應該給學生展示具體的事實,在潛移默化中糾正學生的認知偏差,解決他們的認知沖突。
總之,“認知沖突”是有一定作用的,如果對其加以利用,會成為一種教學資源。產生“認知沖突”的原因是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意識到一種難以解決的問題,進而他們會產生一種懷疑的態度,這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通過自己努力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可以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因此,教師應該不斷學習,補充自己的知識,同時學會知識遷移,做一個智慧型的教師,讓政治教學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唐 莉.引發認知沖突,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J].生物學教學,2011(7)
[2]徐 凰.善用認知沖突,促進高中政治教學[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版,2015(11)
[3]陳莉麗,曾煜東.認知沖突情境法在高中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J].廣東教育:綜合版,2007(12)
[4]錢之宇.善用認知沖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J].考試周刊,2014(39)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