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 要】本文分析人文關懷視野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忽視個體差異、教學方法不當、缺少社會實踐等問題,提出人文關懷視野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完善途徑:因材施教,注重學生個體差異;與時俱進,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教學體系的建設;加強隊伍建設、加大經費投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之間的聯系。
【關鍵詞】人文關懷? 高校? 思想政治工作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6C-0089-02
對于大學生來說,高校不僅是獲取知識增長才干的場所,也是發揮人道主義思想的重要地點,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對學生來說可以激發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把個人與國家、民族的發展聯系起來,把實現自身價值與他人價值、社會價值有機統一起來,在為實現自己的價值中聯系實現民族的價值,從而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完成自身生命意義的探討,進而促進社會的發展。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還存在一些缺點和問題,重視問題,化解矛盾,探究解決措施,才能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實處,促進社會和自身的進一步發展。
一、人文關懷視野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忽視個體差異。當前,大學生面臨著學業、精神、情感等多方面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科學的精神指導顯得尤為關鍵。但是,由于學生的成長模式、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個性特點、發展需求存在明顯的差異性,進而造成學生在學業壓力、情感困惑、經濟壓力、就業競爭壓力等方面的感受和程度都不同。而且不同年級的學生比如大一新生和大四畢業生、不同專業的學生比如人文學院與理學院、男同學與女同學等面臨的壓力也是不一樣的。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踐中往往忽視這種個體差異,聚焦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主要存在大班授課的問題,很大程度上不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對于授課教師來說,存在著課程類別問題,特別是選修課,授課課時數大,教學對象人數多,總體工作量大等,這導致教師沒有更多的時間來解決每個學生不同的思想問題,沒有更多的時間對大學生進行差異化的人文幫助。
(二)教學方法不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應該以人為本,這就要求我們在工作中應該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點,做到以需求為導向。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方式仍然以傳統授課為主,而且一般都是學生人數較多的選修課,學生在上課的過程中往往更注重的是取得學分,拿到好成績,而一些任課教師受到年度考核因素的影響,更看重學生在上完課之后對自己的評價打分、下學期是否會有更多的學生選自己的課等,并沒有真正做到引導學生科學處理自身情感問題,處理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系。另外,在課程教學中設置的大多是關于哲學層面的理論問題,不夠貼合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很少結合歷史、文學等方面的相關知識來進行教育,教學內容略顯乏味,課堂氛圍也缺乏活力,授課內容缺乏討論熱點,沒有真正地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講解這門課程。最后,課程教學方式對學生缺乏吸引力,容易壓抑學生的個性發展,造成學生對課程內容以及學校的課程教育不感興趣,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缺少社會實踐。社會實踐是學生在踏入社會之前與社會的接觸體驗,是學生了解社會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不過,在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這直接造成學生對社會實踐缺失興趣,不利于學生了解社會,不利于學生由“校園相處模式”到“社會相處模式”的轉變,更不利于學生由“校園心態”到“社會心態”的轉變。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不僅可以將知識有效應用在實踐中,達到學以致用的良好效果,更可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創新精神,有利于學生樂觀地面對生活,堅定生活的信心,提升自身的情趣,增加面對生活挫折的勇氣,提升個人價值的意識。因此,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學過程中,社會實踐不足的問題應當引起全面的重視。
二、人文關懷視野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完善途徑
(一)因材施教,注重學生個體差異。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指出,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生的有用人才。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教育現代化的方向目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將以人為本放在教育的重中之重,要做到給了學生充分的尊重,切實地了解學生所需,解決學生的內心問題,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由于個體差異性,當前高校學生的思想動態、思維方式與過往存在著明顯的不同,因此,在開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我們一定要注重因材施教,將個性教育與共性教育的發展聯系在一起。
(二)與時俱進,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教學體系的建設。當前人文關懷視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問題的出現,原因之一是缺乏與時俱進的方法,也可以說是沒有建立起相關的教學體系。開展關于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建設應以科學的、全面的、發展的理念為指導,將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問題實際相結合,融入人文關懷,與相關學科結合教學,不斷豐富、充盈、發展教學體系。學生在校期間有任何迷惘的時候,穩定完善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學體系有助于學生明確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有利于學生在課程中樹立主體地位的思想,進而更好地吸收課程所傳授的內容,更能夠與自己的內心對話,幫助自身在這門課程的教學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此外,還可以通過在教學中開展座談、游戲、戶外實踐等活動,幫助學生疏導內心壓力,幫助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領會知識,學習思維方法,更有利于學生生活和學習的精神世界建設。只有重視學生個體的精神滿足,才能夠實現學生的自我滿足,并凸顯這門課程開設的意義和價值,實現這門課程教學體系的不斷完善與發展。
(三)加強隊伍建設、加大經費投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斷改善條件,增加相關的資金和人才的投入,建設必要的高性能場合,用新手段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習環境與條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且為學生開展相關活動提供必備的場合和條件。另外,還要不斷改進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完善該專業課程的培訓考核機制,將有能力有愛心的教師不斷地吸引到體制內來。同時,對學生的社會實踐提供相對應的資金與教師支持,將社會實踐落到實處,將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最后還要立足當下的社會狀態,結合時代特點,不斷加強有關新時代人才的培養方式等的系統研究,不斷研究適用于不同類型高校、不同專業領域人才培養的規律,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實處,落實在科學的研究中。
(四)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之間的聯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對象是學生,大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還處在象牙塔中,并沒有很強的面對生活與自身情感的辨別和控制能力。因此,在對高校學生的思想教育中,需要對學生進行科學的指導與建議。比如,西南交通大學開設關于兩性關系的教學課程,幫助學生實實在在地了解自身情感,幫助學生辨別什么樣的對象適合自己,幫助學生正確處理兩性關系。除此之外,還可以開設關于親情教育的課程,以幫助高校學生正確理解與家長之間的親子關系,幫助學生換位思考,理解家長的辛苦和良苦用心,從而獲得更加完整的平和的心態,收獲更加幸福美滿的家庭,同時,也有助于家長與學生之間互相理解,一定程度上減少家庭悲劇的發生。放低姿態,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教師不僅可以在學業上幫助學生,也可以在生活和心理上幫助學生,可以使學生更好地處理學習、生活、情感問題。如果教師一味地將學生認為是受教者,將學生當作接收者,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相互交流的主體,一味地將思想政治教育灌輸給學生,勢必會造成學生對課程的反感,會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以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是育人,而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的基礎上更注重人文關懷,開始關注人的感受,關注人精神層面的問題,這表明人們傳統印象中較為嚴肅的思想政治工作開始越來越接地氣。將人文關懷理念貫徹到當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注重因材施教;與時俱進,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教學體系的建設;加強隊伍建設,加大經費投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之間的聯系。應通過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滲透人文關懷,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自己的同時也學會正確地對待他人及社會,正確地看待心理問題,正確地面對困難和挫折。人文關懷視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方法,有利于推動社會思想的發展,是大學教育進步的有效推動力。
【參考文獻】
[1]姚春.基于人文關懷視野下成人教育的思想工作[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S1)
[2]匡婉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的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1)
[3]王金甌.芻議人文關懷視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才智,2014(34)
[4]劉先銳.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視野下的“思想諮商”探析[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4(3)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