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妙穎
摘 要:兒童的自私行為會對兒童品德以及今后的成長與發展造成直接影響,自私行為屬問題行為,是問題行為的重要分支。無論是何種類型,何種形式的自私行為,都會給兒童的有效社會化帶來負面影響。導致兒童形成自私行為的因素相當復雜,要想改善兒童的自私行為,必須明確其成因。文章首先對兒童自私行為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分別為成長認知局限以及不良社會環境的影響。還有家庭教育以及學校教育的缺失等。為此,我們從家庭教育角度提出了相應的建議,用以改善兒童的自私行為,通過合理的理論,對兒童的自私行為進行矯正,以免影響到兒童的成長與發展,使得兒童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樂觀的面對生活。
關鍵詞:心理學;兒童;自私行為;家庭教育
兒童出現問題行為后會在正常行為上失去應有的狀態,不再遵守正常的行為規范與道德標準,嚴重時不能與人正常交往,不僅影響到自身的身心健康與成長,還會對他人造成不良影響。兒童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自私行為,在問題行為的涵蓋范圍內,這種行為不僅不會被成人接受,也不會被社會接受。自私行為在多個方面都有所體現。突出表現為自私性的攻擊行為、擾亂行為、自我傷害行為、占有行為與躲避行為。如果長期不能矯正兒童上述行為,會對兒童的有效社會化帶來嚴重的影響。妨礙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與思想品德,甚至影響兒童的一生。
一、自私行為的原因分析
(一)兒童成長的認知局限性
在整個成長過程中,每個兒童都是不成熟的個體,其特征明顯表現為認知和行為受到一定的局限,因此在行為上會有所偏差。兩、三歲的兒童已經可以明確區分物我關系,并利用我來稱呼自己,明確地向別人表達自己和物品之間的歸屬關系,逐步突破自我意識的局限性,并向外部世界擴展。兒童的自我擴展感在多個方面都有所體現,不僅意識到身體屬于自己,還認識到父母以及家里的物品都屬于自己。這個時期的兒童已經發展出強烈的占有意識,并在行為上有所表現,例如,經常看到兒童用手按住自己的玩具、水果嚷嚷:“這是我的,誰也不許碰。”這個時期是兒童自我意識發展的過渡期,與道德意義之間不存在直接聯系,僅僅是擴展自我的表現。兒童經過不斷的成長與發展,會逐漸邁向成熟的行列,發展時,自我意識以及心理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改變。最開始,家長沒有對兒童的支配欲和占有欲進行有效的引導,所以逐步發展成為客觀性的自私行為。例如不愿意與小朋友分享玩具,或者不讓小朋友摸自己的寵物。要想改善上述問題,必須對兒童進行及時的道德教育。如果道德認識不能改變,可以說永遠無法矯正兒童的自私行為。甚至發展為道德層面的不良習慣[1]。
(二)不良社會環境因素的潛移默化和榜樣示范
因多個因素的共同影響,兒童行為會發生一定的變化,突出表現為直接經驗以及親身實踐。他人的言行也會對兒童行為造成直接的影響,是一種間接性的強化。從本質上來說,兒童成長的過程,也是社會化的過程。不良的社會環境因素會直接導致兒童形成自私行為。這種影響有的通過對兒童行為的直接強化完成,有的就是通過社會學習理論中的榜樣示范實現的。
(三)家庭教育意識偏差
目前,市場經濟發生了較大的變革,社會間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因發展形勢的轉變,部分家長的認知也有所偏差,甚至偏袒兒童出現的不良行為和習慣。有些家長不辨是非,鼓勵兒童貪小便宜,耍小計謀的行為[2]。現代社會,人們的物質水平與生活水平都有所提升,兒童與同伴爭搶玩具的行為時,很多家長都會直接告訴孩子,明天咱們就去買。因此,經濟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兒童的物質需要,導致其物質需要不斷膨脹。雖然,孩子的物質需要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滿足,但是極易導致兒童形成易攀比的個性,貪圖物質上的享受。
二、心理學視野下兒童自私行為的家庭教育策略
(一)奠定道德認知基礎
兒童最早會在兩歲或者三歲左右表現出明顯的意識和行為,突出表現為對物質的占有意識,這不僅是兒童自我意識發展的重要體現,也可直觀地表現出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的自我擴展感。家庭教育需要在這個時期,針對兒童進行道德認知的培養,利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或者肢體行動,對幼兒進行道德教育。使得幼兒明確自己的權利。讓幼兒意識到,自己只擁有支配自身物品的權利,但是支配物品并不代表獨享物品。因此,家庭教育需要著重培養兒童的分享意識,讓兒童享受到分享的快樂與感覺,以便兒童學會主動分享。這是從社會道德需要入手,對兒童進行的培養。
(二)培養兒童的同理心
前運算是指兒童二歲到七歲之間這個時間段,這個時期的兒童具備相當明顯的自我中心,并在成長中逐步表現出來,這種自我中心導致兒童認為自己是世界的核心,上述理論由著名學者皮亞杰提出。自我中心從本質上來說并不是自私自利的表現,但是兒童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均不成熟,認知水平遠遠不如成年人[3]。兒童的思維受到諸多限制后,思考問題的方式較為單一,無法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他人的感受。如果兒童始終保有自我中心的意識,就會逐漸引起自私行為,甚至形成性格上的缺陷,因此,必須引起家長的重視,幫助兒童解除自我中心的思想。要想改善兒童自我中心的問題,需要良好的社會互動。這要求家長為兒童提供一定的用于交流和溝通的機會,使得兒童在發展的關鍵時期形成良好的認知。兒童通過與他人的溝通與交流,會逐步矯正自我中心,感受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觀點,在心理上理解、接納他人,有效改善利己問題。
(三)培養合理的需要結構
從需要層次的理論角度來說,任何人都無法脫離層次結構,多層次的結構具備復雜的特征,構成相當繁瑣,從低級到高級都有明確的分類。不僅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還有自我實現需要。人的需要并不是盲目滿足的,而是具有明顯的方向性,首先被滿足的需要,往往是低級需要,然后逐級發展,朝向高級需要轉變。需要注意的是,過于膨脹的低級需要會對高級需要造成一定的限制,低級需要被夸大后也會影響到人的高級需要,甚至導致其被不斷壓縮。基于上述層次理論,家庭教育應注重滿足兒童的物質需要,但是不可盲目提供兒童物質上的滿足,一定要控制在適當的范圍內。這也是加快兒童高級需要生成的前提條件[4]。
例如,兒童在得到心儀的玩具后會在情緒上表現的異常興奮。家長可在這一過程中適時表揚兒童,著重夸獎兒童自愿與其他小朋友進行的分享,這對兒童自尊需要的激發有重要作用。在兒童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時,家長同樣可進行適當的表揚,這不僅可以帶給兒童成就感,也可激發童的歸屬需要。通過不斷的夸獎與激發,兒童會逐步形成適合自己的需求與結構。然后利用高層次的追求逐漸矯正自私的行為或者自私的愿望。分享玩具的過程,也是培養兒童合作意識的過程,家長需要在這一過程中給予兒童適當的引導。
(四)利用行為矯正的理論,有效進行家庭矯正
因為自私行為會給自己帶來一定的好處,滿足自己的愿望,所以兒童逐步養成了自私的習慣。指導個體對行為習慣進行重新學習,就是指行為矯正,行為矯正與經典條件反射原理、操作條件反射原理之間密切相關,還有社會學理論行為以及認知學習,處理問題的行為等多項內容,通過不斷的努力,改變兒童的自私行為。因為,兒童感受到自私行為帶來的好處,所以養成了一定的習慣,這就是矯正中所說的強化。強化物具有提高兒童反應發生概率的作用,這也是其明顯特征,強化物主要分為以下兩種,分別為消費性強化物以及社會性強化物。餅干、水果以及飲料等都屬于一次性消費物品,這些一次性消費物品都屬于消費性強化物,是消費性強化物的重要分支,例如在炎熱的夏天,兒童不會自主的與長輩分享西瓜,甚至是抗拒與長輩分享。社會性強化物突出表現為兒童喜歡的身體或者表情刺激等,有可能是口頭上的贊美,也有可能表現為身體上的接觸。例如兒童會利用撒謊的方式拒絕與同伴分享玩具,這個時候家長的表現相當重要,如果家長臉上出現欣賞或者贊賞的表情,就會給兒童埋下自私的種子。因此,只有找到兒童形成自私行為的原因,才能進行有效的矯正。例如,如果兒童主動分西瓜給長輩,或者與伙伴分享玩具,家長一定要適時的表現出贊賞與表揚,這是通過心理學理論矯正兒童自私行為的重要體現。
綜上所述,只有確定兒童產生自私行為的原因,才能順利矯正,明確兒童產生自私行為的原因后才可進行有針對性的控制,并利用恰當措施消除兒童自私行為。在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已經將兒童自私行為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分類。因此,在進行家庭教育時,可將上述類型作為核心,有針對性的矯正兒童的自私行為,確保家庭教育策略的可行性與可操作性。不能完全依靠兒童自己矯正自私行為,需要多方面的配合,適當鼓勵兒童,使得兒童樹立自信心和成就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這對兒童自私行為的矯正有重要作用。堅持不懈的努力后,兒童的自私行為一定會得到明顯的改善。
參考文獻:
[1]向璇.家庭教育對幼兒自私行為的影響[J].陜西教育(教學版),2013(12):56.
[2]劉建瓊.淺談影響兒童家庭教育的因素[J].中國校外教育,2018,654(34):153-154.
[3]趙梅菊,高源.內省在孤獨癥兒童家庭教育中的實施策略和價值[J].現代特殊教育,2017(4):26-31.
[4]田秋杰.行為主義治療技術在農村兒童家庭教育中的運用[J].大眾心理學,2016(4):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