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玫瓏 梁傳帥

內容摘要:我國城鄉商品流通一體化市場建設是解決二元經濟結構的核心途徑,高效的商品流通水平則是商貿流通一體化的前提條件。由于我國鄉村部門與城市部門在消費水平、基礎設施及信息渠道上存在的較大差距,實現我國城鄉經濟一體化,必須要建立城鄉一體化商品流通市場,避免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利導向。本文通過分析商品流通效率對我國一體化市場建設的核心機理,總結出商品效率提升對一體化進程影響的五個渠道,并通過灰色關聯分析實證說明了兩者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商品流通效率是提升市場一體化的有效渠道,且我國商品流通效率滯后于一體化市場建設進程1階,應該通過促進商品流通效率的方式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建設。。
關鍵詞:商品流通效率? ?一體化市場? ?城鄉二元結構? ?灰色關聯分析
建立城鄉一體化商品流通市場的必要性
建立城鄉一體化商品流通市場,有助于擴大內部需求,保持國民經濟發展活力,拉動經濟持續協調發展。但現實情況卻不容樂觀,2017年我國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是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71倍,基尼系數為0.4670,較2006年上漲了0.02個百分點。圖1給出了我國城鄉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比重,可以看到,2010-2017年我國城鄉消費差距不斷拉大,城市與鄉村的平衡逐漸傾斜。王曉東(2016)認為,城鄉居民的消費能力差別不斷累積,導致城鄉消費市場發展差異化。扭轉城鄉發展失衡局面,并非逆市場化方向,而是為了市場進一步發展的必要措施,具體來說,建立城鄉一體化市場有如下三點必要性:
第一,城鄉居民收入、消費水平差距較大,建立城鄉商品流通市場可以減少上述差距。我國農村人口大約為城鎮人口的2倍,但消費規模僅僅為城鎮居民的1/5,廣闊的鄉村消費市場具備較強的發展潛力,但由于城鄉居民的收入并不對等,導致人口潛力無法被發揮。由于農村部門經濟條件較為落后,農村市場的建設和更新上也缺乏長期規劃,導致農村居民不僅不具備購買產品的條件,在購買產品的意愿上也被進一步瓦解。陳仁安(2017)認為,城鄉市場的分離還導致農村部門的商業發展受到限制,商業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先導行業,市場的繁榮離不開商業的推動,農村部門商業發展的不利導致市場上缺乏競爭、缺乏活力,也無法為農村居民創造對應的就業部門,導致城鄉收入差距被進一步拉大。建立城鄉一體化市場能夠創造更多就業崗位,提高農村居民收入,降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第二,城鄉商品流通市場基礎設施差距較大。張楓(2017)研究發現,我國農村商品流通設施存在著布局散亂、檔次較低、鏈式分布的特征,在城鎮的網狀流通結構中,當某一環節出現問題時,單一節點連接的眾多替代供給部門可以有效彌補供給不足的情況,而農村部門的鏈式結構一旦出現截斷,會導致所有關聯部門的產品供應出現問題,這也推高了農村部門的流通費用。由于農村部門生產的眾多生鮮農產品具備時效性,農民在售出生鮮產品時考慮到產品的鮮活,必須盡可能快的售出商品,這也導致農村居民在商品議價階段處于較低位置,無法保證獲取最佳剩余價值。趙黎(2017)針對目前世界第二農產品出口國荷蘭進行研究,發現荷蘭的農業處于較為分散的狀態,但該國優良的基礎設施建設幫助農村部門顯著降低了流轉價格,并顯著提升了農產品價格。建立城鄉一體化市場能夠均衡城鄉流通市場的基礎設施水平,使得兩者的連接更加緊密。
第三,城鄉消費市場中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引發了大量“價格歧視”行為。除了流通基礎設施以外,農村的信息基礎設施鋪設情況也不容樂觀,信息設備和移動設備在農村鋪設的范圍有限,大量農村居民無法得到有效的信息分享,對于商品價格變動了解程度較低,無法準確分配其產品生產及售出時間。王浩(2017)認為,城鄉間的信息不對稱是造成城鄉居民發展差距的根源。信息的作用不僅體現在農產品議價博弈之中,還會造成農村居民大量冗余的信息成本支出,加重農村居民負擔。同時,信息不對稱會引致中間商的道德風險,城鄉中間市場的競爭情況并不顯著,單一中間商長期承擔城鄉物質交流作用,假設其有可能通過一系列敗德行為降低收購價格,其獲得的利潤就會提高,根據科斯定理,該中間商一定有動機實施敗德行為提高收入。建立城鄉一體化市場能夠直接克服信息不對稱問題,加強農村居民收入水平。2010-2017年我國城鄉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比重如圖1所示。
商品流通效率促進一體化市場建設的作用機理
建設一體化商品流通市場,首先需要克服區域間的流通困境,其根本在于商品流通效率。著力解決商品流通效率低下的問題,需要多種渠道的共同作用,商品市場的發展是對農村市場及收入差距的補充,高運轉效率下,城鄉市場間的運輸成本降低,經濟結構得到有效改善。建設商品一體化市場所具備的多種作用在理論層面具備確切根源,具體而言,商品流通效率的提升能夠從多種渠道作用于市場建設,本文根據已有研究中對商品流通效率多層級效應的歸納,總結成五個方面對消費促進的政策效果,如圖2所示。
第一,商品流通效率的提升首先可以縮小市場差距,城鄉市場在基礎設施、信息水平及流通成本方面的差距是城鄉市場差距的直接原因,提升商品流通效率等同于變相縮短市場間的物流流通距離,有助于流通成本的降低,從市場層面減少了農村市場的高流通成本問題。第二,商品流通效率通過“收入效應”渠道促進了居民相對收入的增加,由于短期內農村居民的收入變動不大,而商品價格的普遍降低及農產品價格的提升,等同于增加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從而增加了相對收入。第三,根據王超(2016)的研究,商品流通效率大幅上升的情況下,“價格歧視”現象會顯著下降,商品循環的加快會使得中間商有動力參與到終端售賣層面,而不會在議價過程中以降低收購價格的方式增加利潤,從而通過“價格效應”渠道幫助農村居民降低成本。第四,商品流通效率的提升并不僅限于物質層面,也包含了大量信息的流動,信息不對稱情況是城鄉商品價格不一致的根本原因,更有效的信息流動推動了不對稱情況的改變。第五,物流水平的增加,能夠從物質層面幫助產品的供給,對于講求時效性的生鮮農產品效果更加顯著。總體而言,商品流通效率的提升本質上推動了城鄉市場差距的減少,有助于一體化市場的建設。
商品流通效率與市場一體化水平的灰色關聯分析
灰色系統理論是譚雪瑞和鄧聚龍(1995)教授首創的一種系統科學理論,對于灰色關聯分析的運用主要集中在產業發展和宏觀經濟層面。其核心思想在于對發展中系統進行定量比較和緊密性分析,具體而言,是通過若干序列曲線幾何性質的相似程度反映其緊致性,一個灰色系統內部存在特征序列和行為序列,在外界噪聲的干擾下兩個序列的發展情況并不一致,但最終會反映于滯后階的特征序列之中,這一現象被稱為“滯后效應”。
確定灰色關聯度,首先需要設定系統序列類別。設序列X0=(x0(1),x0(2),…,x0(n))為系統的特征序列,Xi=(xi(1),xi(2),…,xi(n))為系統的行為序列,兩序列長度均為n。本文首先以城鄉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比例作為首要分析指標,并設定為系統特征序列,以同期的商品流通效率占比作為系統行為序列,時間為2005-2017年,序列總長度n=13,子行為序列長度n=6。
公式(5)中,i=(1,2,…,m),且有被稱為灰色關聯度,該指標具備如下性質:第一,0<ε0i≤1;第二,ε0i只與特征序列X0和時間序列 的幾何形狀有關,與空間上的相對位置無關;第三,ε0i恒不等于0,這一性質說明序列間一定存在關系;第四,ε0i隨著X0或Xi序列中任一觀察數據的變化而變化;第五,ε0i越大則代表X0或Xi在幾何上相似程度和關聯性越大。
本文借鑒程莉等(2017)的方法,采取固定特征序列X0并將時間序列Xi向右平移1-s個單位的做法(s≤10),進而判斷序列間的滯后關系,這一s值被稱為移動步長,比較s取1-10時各個灰色關聯度ε0i的數值,ε0i達到最大時所對應的移動步長即為滯后年數。但由于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并不一致,城鄉市場差距在不同地區體現的并不一致,本文進一步將我國分為三大經濟區,并代入相關數據,得出商品流通效率與城鄉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之間的灰色關聯度水平,本文將移動步長設置為5,結果如表1所示。
根據本文的灰色關聯分析結果(見表1),在五階的滯后期內,相關灰色關聯度均大于0.8,說明商品流通效率提升能夠有效解釋我國一體化市場建設的水平,實證層面說明了本文上述分析的合理性:通過加強商品流通效率,能夠促進我國一體化市場水平。
從全國水平來看,商品流通效率與一體化市場建設的灰色關聯度最大滯后值達到了0.9582。全國水平上,在移動步長S=1時,兩者的關聯達到最大,從理論層面來看,我國的商品流通效率建設滯后于一體化市場建設趨勢1年,因而無法在當期達成最優的影響效果。在中部和東部的分區域分析中,滯后步長均為1,即我國中東部具備全國水平的相同問題,商品流通效率建設顯著滯后于一體化市場建設一年,應該無法發揮最優效果。而在西部地區則滯后了3階,說明西部地區的城鄉差距更大,商品流通效率更低,這與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水平較低存在一定關系。這一結構化錯位證明了商品流通效率與一體化市場建設之間的緊密聯系,一體化市場建設是為消費市場上供給與需求不均衡而展開的,而商品流通效率與一體化市場之間具備至少1年的差距。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我國的商品流通效率具備較大的建設潛力,通過提升效率促進一體化建設具備實踐上的合理性。
結論與建議
本文立足于我國城鄉一體化市場建設的命題,首先分析了建設一體化市場的必要性,根據現有“非一體化”市場的諸多問題,提出了建設一體化市場的必要性;其次,本文提出了商品流通效率對一體化市場建設的作用機理,通過總結商品流通效率五個方向的作用,從理論層面分析了一體化市場建設的主要渠道;最后,本文利用灰色關聯分析模型,從量化實證渠道分析了商品流通效率與一體化市場建設的關系,與本文的理論分析相互印證,結果證明了提高商品流通效率是促進我國一體化市場建設的主要手段,而在全國層面,商品流通效率滯后于我國一體化市場1階,仍具備較大的提升空間。
朱智和趙德海(2010)的研究中提出,應該確定“以城帶鄉、以貿促農、依托產業、雙向流通、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的一體化策略。本文認為,在上述一體化策略的基礎上,還需要進一步引進三個重要因素:價格、信息、物流。第一,保證市場價格一體化,避免生產部門利用“價格歧視”對農村居民進行差別定價,攫取剩余利潤。解決價格問題,能夠通過價格效應和市場效應途徑發揮一體化建設的作用,不僅能夠平衡市場間的異質性,還能夠幫助居民獲取更好的流通渠道,使得相對收入有效增加。第二,促進城鄉信息水平一體化,破解城鄉消費市場上長期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局面。同步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和物流信息建設,使得農產品信息公開化、透明化,不僅體現農村物流企業的擔當,還能夠培養企業在農村的口碑,從長遠角度幫助企業發展。電子商務企業大量開展的“農村電商”計劃,也是破解信息困局的有效方式之一。第三,促進城鄉物流費用一體化。由于區位因素及道路建設的差距,鄉村部門在物流距離和成本上天然存在劣勢,這也是鄉村商品市場中同類產品價格高企的內在原因,可以通過采取財稅、土地措施,鼓勵相應的流通企業依據農村消費需求,合理延伸商業網點,擴大物流輻射范圍,降低物流費用,改變農村地區物流水平落后的面貌。
參考文獻:
1.朱智,趙德海.我國城鄉商品流通市場一體化研究[J].財貿經濟,2010(3)
2.王曉東,王詩.中國商品流通效率及其影響因素測度—基于非線性流程的DEA模型改進[J].財貿經濟,2016,37(5)
3.陳仁安.我國城鄉雙向商貿流通體系戰略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7(19)
4.張楓.經濟新常態下我國“互聯網+流通”創新路徑探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7(17)
5.王浩.商品流通渠道對內外貿一體化的影響—互聯網經濟下的新探索[J].商業經濟研究,2017(20)
6.王超.基于零售視角的城鄉消費價格差異與影響因素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6(9)
7.趙黎.歐洲農業合作社的制度創新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農村經濟,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