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為 姜波
摘 要:古詩詞作為傳統(tǒng)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不僅有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同時也往往能傳遞出詩人崇高的人生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詩人創(chuàng)作詩歌的主要目的在于傳情達意。知人論世是鑒賞古詩詞的一種方法,是通過把握詩人的人生經歷、個性特征,了解詩人所生活的時代背景,更好地體會詩人的情感和詩歌的魅力。教學過程中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能夠讓學生更真實地感受詩歌意境,領悟詩歌思想,品析詩歌的語言,以此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沉潛到文化深層,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人格修養(yǎng)。
關鍵詞:知人論世;古詩詞教學;語文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8 — 0140 — 03
“知人論世”一詞,出自《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實也。”百度百科中的釋義是:“原指了解一個人并研究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現也指鑒別人物的好壞,議論世事的得失。”孟子的本意是論述閱讀文學作品時對作者本人思想情感、人生經歷等的認識和了解。不知道作者的人生經歷及當時的社會背景,對作品的理解是主觀的亦或是片面的。孟子這段話對后世真正發(fā)生影響的,明代的馮從吾,從孟子“尚友”命題中提煉出“知人論世”這一語言組合形式,從此,“知人論世”的觀點便得到了認可并被運用到文學鑒賞的過程中。此后,世人學者逐漸把“知人論世”作為品讀詩詞歌賦的方法之一,直至當代仍被廣泛使用。正是“知人論世”方法的提出,它與“以意逆志”一樣,成為傳統(tǒng)文學評論、文學批評的重要方法。知人論世可以由“知人”與“論世”兩個組成部分,它們既相互關聯(lián),又各有其獨立的涵義。所謂“知人”就是了解詩作的作者,這里的“人”包括兩層意義:其一是社會成員,如其生活經歷,仕途境遇,家世淵源等;其二是文學創(chuàng)作主體,如個性氣質,創(chuàng)作風格,文學造詣,審美情趣,思想內涵等,而文學作品往往是作者將自己的人生經歷與現實生活結合,通過自身的審美體驗運用藝術手法創(chuàng)造而成的,具有能動性和主觀性,因此只有了解作家的經歷才能夠更好地理解他的創(chuàng)作。所謂 “論世”,就是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時代背景,主要包括詩人所處時代的經濟治亂,政治興衰,風俗習慣,文化特質等。這些豐富的社會背景往往能成為詩歌創(chuàng)作的素材來源,作者依據個人思想、情感表達的需要,將其融入到詩歌創(chuàng)作中。我們不能局限于現在的視角根據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去理解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念,應理性地從作者自身的生活經歷去理解他的作品。只有客觀地了解歷史,才能夠更準確地把握詩歌的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所以只有知其人,論其世,才能在更大程度上了解作品,體會作品的內涵,理解詩人的情感體會,領悟作者的思想精髓。概括而言:“知人”,是指作者與作品之間的關系;“論世”,指作品與不同時代、不同的社會發(fā)展特點之間的關系。二者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lián)系。要對作品進行正確的評價,必須要“知人論世”。〔1〕
一、用知人論世之法“入境”
意境,“意”指的是情感意識,是人主觀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各種物象根據作者的情感表達需要所組成的具有立體感的藝術圖畫,屬于中國詩歌美學范疇。在文學作品中,“意”是作者往往不直接地說出,需借物象來含蓄地表現;“境”是作者依據物象的特點對物象的感知,具有主觀性。因此,所謂“意境”,可以說是詩人的主觀認知或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客觀事物的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是詩人強烈的感情和生動的客觀事物的交融。詩的“意美”,主要通過詩歌的意象的塑造、形成獨特的意境來傳達,因此,詩的“意美”很大程度上受到詩歌創(chuàng)作社會背景及詩歌本身語言特點的影響。〔2〕我國近代著名文學評論家王國維先生認為:情與景是意境的兩個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點;追求感情的真摯、形象的真實和語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學習古詩詞最重要的是感悟、品味其中的意境。《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詩人通過意象世界寄寓情感,讓讀者在想象中去感知,去玩味,或詠物,或寫景,或描摹人物情志,或者刻畫生活場景,不一而足,詩歌中的意境是運用意象在主客體交融,物我兩忘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超現實的境界。作者的感情和人生經歷往往滲透在作品的意境中,正所謂“詩言志”,至于言何志,那就需要客觀地對作者其人及生活的時代背景有所了解,才可能探知。如詩佛王維山水詩中所蘊含的禪宗思想,來自詩人晚年恬淡閑適的生活態(tài)度和超然物外的境界追求。同時,佛教在唐朝受到高度的重視,佛教中的禪宗思想也從不同程度上對當時的士大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今人對“詩佛”的理解實際上形成于歷代王維詩歌接受的發(fā)展進程之中,與中國詩學“以禪喻詩”的傳統(tǒng)密切相關。禪宗在唐代興起之后,禪學一直在士大夫中產生廣泛影響,同時,也開始了詩、禪之間的雙向滲透: 詩人創(chuàng)作多以禪入詩,詩歌理論中好以禪喻詩。〔3〕這對王維詩歌創(chuàng)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詩人通過描寫清寂空靈的山水田園,清幽靜謐的林間古剎,刻畫出恬靜安寧的心境,營造物我合一的意境。清新俊逸之“清”和莊重安詳之“穆”的結合,給人一種清妙淵雅、內美外充、自然渾厚之感,的確是王維詩歌獨特的藝術風格〔4〕如《輞川集》中的《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這是一首山水名篇,全詩文字精煉,給人以“清幽絕俗”的感覺,這對和禪宗的“識心見性,自稱佛性,無念好宗”的思想相吻合。教學過程中要滲透給學生王維的“禪宗”思想,才能讓學生深切地體會其詩歌的因“清幽”而“超脫”的禪宗意境。又如杜甫經歷唐朝安史之亂后,親身經歷唐朝由盛轉衰的過程,親眼目睹山河破碎,國家動蕩不安,自身飽嘗顛沛流離之苦,在《春望》中以“花濺淚”、“鳥驚心”來營造凄愴、悲苦的氛圍,突出自己感時傷世之情,觸發(fā)了作者對安史之亂下國家淪喪的感傷及對在戰(zhàn)爭中顛沛流離之苦的百姓的深切同情。教學中,筆者發(fā)現,當學生能夠理解和敘述“安史之亂”這一史情后,對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體會得更加深刻。
二、用知人論世之法“悟情”
情,是一首詩歌的血脈和靈魂。情感,是文人創(chuàng)作靈感的源頭。英國浪漫派詩人華茲華斯說:“詩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靜中回憶起來的情感。”郭之媛在《美文審美談》中說:“作家的喜、怒、哀、懼、愛、惡、欲之七情,像一條彩色的紐帶,連綴于散亂的人、事、景、物的描寫之中。‘情是美文的血脈,美文的敘事、記人、說理,亦無不旨在寫作者主觀之情,處處滲透著感情的光芒。”〔6〕詩人的人生經歷、性格特點以及他所遭遇的坎坷經歷,都會在他的詩歌中留有痕跡與情感烙印。所以,要真正理解古詩詞,必須走進作者,了解作者的生活經歷,深入作者內心世界,理解作者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等品質,并結合作品認真地品讀感悟,才能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例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初讀感受到的是蘇詞的豪放與灑脫,而雖能超然物外的蘇軾卻道出“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惆悵,這就需要結合蘇軾因“烏臺詩案”而初貶黃州時內心的孤獨與愁苦,政治上的失意,仕途的坎坷,詩人當時內心的百感交集,因此在那一時期,蘇軾在感慨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作品也比較多,“望美人兮天一方”的蘇軾仍在反思自己人生的同時,又祈盼著宋神宗的召喚,如此種種復雜的內心世界需在課堂中滲透,也可以進行詩人同一時期同一風格作品的比較閱讀,讓學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體會詩人曠達灑脫中又夾雜著無奈的情感,進而對蘇軾的“曠世”與“豁達”有了更深刻地認識,進而達到理性的升華。再如,李煜的《虞美人》,也是南唐后主的絕命詞。“亡國之音哀以思”,南唐的滅亡,使李一國之主的李煜,淪落為階下囚,他壓抑,憤懣,失去了尊嚴與自由,甚至生存的權利也不由自己把控,這就不能不引起他的悔恨與追思,他的傷感與落寞,身在異國他鄉(xiāng),他對國家和自己一生變化痛心不已,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亡國之痛。相傳在他自己生日的夜晚,在被關押的寓所,痛飲杯中酒后,唱出了千古絕唱的新作《虞美人》,聲聞于外。宋太宗聞之大怒,命人賜藥酒,將他毒死。這首詞通過今昔交錯對比,表現了一個亡國之君的無窮的哀怨。這一史實需要向學生展示,結合詩人當時的處境,學生才會體會“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內涵,就必須讓學生了解南唐后主的李煜。詩人情感世界是復雜的,學生的思維層次也應該是多元的,不能單一死板地解讀詩人情感,必須要結合詩人的自身經歷及時代背景,才能使學生更好的領悟作者的情感。
三、用知人論世之法“品言”
中國古典詩歌的語言風格,指的是詩人在長期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逐漸形成的獨特的語言藝術個性,是詩人的個人氣質和詩歌美學觀念在作品當中的凝結,是區(qū)別于其他詩人的藝術特色。“詩歌是語言的藝術,是作者的情感體驗,滲透著詩人崇高的審美理想和新穎的審美情趣”〔6〕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是語文最核心的素養(yǎng),語文教學最根本的任務還是要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和運用的能力。古詩詞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鑒賞詩歌的語言風格,能夠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語言表達和運用能力,同樣需要讓學生先學會對詩歌語言風格鑒賞的方法。對語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詩歌鑒賞力的高低。古詩詞的語言凝練,意象跳躍,思想感情內涵豐富,往往以少勝多,而詩人在創(chuàng)作詩歌的過程中,對于意象的選取,意境的渲染,往往也是隨著詩人的經歷與心境的變化,其語言風格也會發(fā)生變化。古詩詞的語言風格是多種多樣的,一般說來,詩歌語言常見的有以下一些特點:清新、明快、凝練、含蓄、華麗、質樸……不同的詩人,其個性特點、生活習慣、人生經歷、價值觀念,社會環(huán)境、地域文化的千差萬別,其語言風格也迥異,如李白、蘇軾、辛棄疾的豪放灑脫,氣勢磅礴;又如李清照、柳永,溫庭筠的溫婉含蓄,同一詩人的不同時期的作品,往往表現出不同的風格。如杜甫面對山河破碎的李唐王朝,面對流離失所的黎民百姓,作者似乎有千言萬語積壓在胸,而后沉吟再三,才發(fā)于筆端,《登高》中“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沉郁頓挫,蒼勁悲涼,將生活的苦難與對民族的擔憂,融合在一起,而這種風格成為杜甫詩歌的標簽。但當杜甫結束了安史之亂中顛沛流離之苦后,暫居杜甫草堂時寫下的《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又給人以清新明麗、安逸閑適之感。再如李清照早期作品大多描繪少女時期無憂無慮的生活情狀,從《如夢令》中“沉醉不知歸路”的活潑好動的少女,到《醉花陰》里“薄霧濃云愁永晝”中柔美纏綿的少婦,再到《聲聲慢》中“怎一個‘愁”字了得的凄寒苦楚的老嫗。正是由于詞人人生經歷的不同,其語言風格也隨自己的人生經歷和當時社會的變化而發(fā)生著變化,從清新凝練生動,到含蓄溫婉雋永,再到深沉凝重滄桑,這些變化無不與其不同時期的人生經歷息息相關,隨其心境的變化而發(fā)生著變化,境由心生,情由心生。因此,只有結合不同時期的人生境遇及當時的社會時代背景,才能由淺入深地體會作者作品中的情感意蘊,最終通過古詩詞的學習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與運用的能力,提升學生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總之,知人論世在詩歌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同時也更促進學生對古詩詞內涵的把握,深切地體會古詩詞中蘊含的文化內涵,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從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精髓的養(yǎng)料,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運用知人論世之法不可喧賓奪主,不能把對作者及背景的介紹變成單純的對歷史進行復述,教師應首先與文本進行深入、細致、廣闊、多維的對話,把握文本的精髓,才能有可能在教學中深入淺出,揮灑自如地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心靈的溝通,讓學生通過知人論世體會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高人格修養(yǎng),同時讓學生切身地感受古詩詞獨特的魅力,并將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下去,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化自豪感與自信心。
〔參 考 文 獻〕
〔1〕馬婷婷.“知人論世”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與反思〔D〕.碩士研究生論文.
〔2〕張曉.唐詩“意美”可譯性分析——以許淵沖英譯《江邊柳》和《游子吟》為例〔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7).
〔3〕〔4〕袁曉薇,譚莊.“詩佛”的誕生:一種詩歌美學境界的標舉〔J〕.山東社會科學,2012,(05).
〔5〕郭之媛.美文審美談〔M〕.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1996.
〔6〕敏士杰.談中學語文古詩詞教學〔J〕.教學理論,2018,(09).
〔責任編輯:楊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