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飛燕 朱橋艷


摘要:“互聯網+”與現代學徒制職教模式分別代表著未來社會經濟與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如何促進兩者之間有效融合,是解決目前我國高職教育改革中所遇瓶頸問題有效途徑。文章分析了目前現代學徒制在推行過程中培養模式、課程設置、管理機制、導師素質、考評機制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廣州城建職業學院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為例,結合“互聯網+”信息手段,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以期為各高校在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
一、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意義
現代學徒制是通過學校、企業深度合作,教師、師傅聯合傳授,對學生以職業技能培養為主的現代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建立現代學徒制是職業教育主動服務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推動職業教育體系和勞動就業體系互動發展,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戰略選擇。構建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促進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專業設置與行業發展對接,課程標準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是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全面提升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能力和水平的重要舉措。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點明確提出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全面推進現代學徒制試點。隨后,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期待以互聯網思維改造各個傳統行業,包括教育行業。可見“互聯網+”與現代學徒制職教模式分別代表著未來社會經濟與職業教育發展的方向,而職業教育本身就是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優質專業人才,如何促進“互聯網+”與現代學徒制職教模式之間有效融合,是解決目前我國高職教育改革中遇到瓶頸問題的有效途徑。
二、我國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發展現狀分析
2014年2月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開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試點”,職業院校開展現代學徒制改革試點自此進入了國家政策的視野。2014年8月,教育部正式發布《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提出了現代學徒制試點的工作原則,這標志著現代學徒制試點進入了實質推進的階段。隨后,教育部于2015年遴選165家單位作為首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和行業試點牽頭單位;2017年教育部確定第二批203個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單位;2018年新增第三批140個左右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雖然國家政府大力推進高職院?,F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但是在國家戰略層面上,我國尚未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體系和國家標準,缺乏配套的扶持政策與保障機制;在學校與企業實施層面上,缺乏健全的培養機制、合理的課程設置、完善的管理機制、高素質的校企導師和科學的考評機制,能結合“互聯網+”時代背景進行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高校少之又少。可見,我國現代學徒制探索與實踐還處于初級階段,還需進一步探索與改革。
三、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培養模式不健全,缺乏溝通
雖然目前不少高職院校已經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但培養模式不健全。多數學校在實施過程中仍以學校為主體,企業為輔,前兩年在學校接受專業理論知識與技能教育,第三年到企業參加頂崗實習。校企之間的溝通與合作不多,有的甚至只是掛掛牌,簽完協議之后就各自為政,并沒有專門為學徒班設置有關學徒培訓項目與課程,很多做法也是流于形式,企業人才需求與學校人才培養規格存在較大差異。
(二)課程設置不合理,課崗脫節
當前不少高等職業院校在實施“現代師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中,普遍存在課程設置不合理,企業崗位與課程匹配度不高、課崗脫節等不良現象。課程體系設置仍保留不少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做法,例如根據傳統的學科體系設置課程,專業課程設置與普通班專業課程設置大同小異,仍以理論課為主,雖然有些課程名稱帶有“實務”和“操作”字樣,但是教學內容仍以理論知識為主,缺乏實操性強的教學內容。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具有一定的滯后性,未能真正滿足市場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教學內容陳舊,與對應的崗位要求脫節,不能夠適應企業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技能的要求,從而導致培養的畢業生難以勝任崗位工作,滿足企業的要求。
(三)管理機制不完善,流于形式
“學徒”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工人,更不同于普通的“合同工”和“農民工”。如何對其進行有效的管理,將是學徒制能否成功落實的關鍵。然而,目前不少高校與企業雖然建立有關管理機構,但缺乏一定的統籌和協同意識,存在“各自為政,各掃門前雪”的不良現象,校企雙方缺乏溝通交流,管理松散,不成體系,多數流于形式。就校方而言,雖然有些學校向企業派遣了駐企專業教師,但這些教師卻未能真正與企業管理和“學徒”融為一體,多數只是走走形式,敷衍了事,猶如蜻蜓點水,未能真正深入企業,協助企業管理人員管理好學徒;就企方而言,有些企業雖然指派了專門負責學徒的管理人員,但這些所謂的“管理者”并沒有經過系統的管理培訓,有些也只是臨時指派或者兼任,既不懂管理,也沒有責任感,有的甚至覺得“學生只是臨時工,不值得花太多精力在他們身上”,對學生的事情或者在工作上遇到的問題也是隨便應付,甚至不了了之。
(四)校企導師素質不高,理實脫節
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的落實離不開校企雙方的積極配合與真誠合作,更離不開校企導師對學徒的精心培養與悉心教導。雖然目前不少高校成立了由學校教師和企業師傅共同組建的校企導師團隊,但是整體而言素質不高。就校方教師而言,不少教師并不具備“雙師”素質,沒有企業經驗,多為紙上談兵,在教學上“重理論輕實踐”;有些教師雖具備了”雙師”素質,但是由于長時間脫離企業工作崗位,對行業最新發展形勢和企業最新的技術與工藝不甚了解,在教學過程中難以做到與時俱進,導致理論與實踐脫節;就企業師傅而言,雖然具備較強的操作能力與豐富的工作經驗,但是缺乏一定的理論知識與職教能力,對教學規律把握欠佳,很多師傅會做不會說,缺乏一定的表達能力與傳授知識的能力,而且對于崗位技能培訓的內容也處于摸索階段,并沒有形成統一規范的行業標準與培訓大綱。
(五)考評機制不科學,存在問題
考核評價機制是對人才培養質量的效果評價,不僅可以通過合理的考核了解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也可以衡量所培養的學生是否符合社會崗位的需求。但是目前不少高職院校的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下的考核評價機制不科學不完善:一是評價內容不全面。學校重理論考核,輕技能考核,而企業重業績考核,輕工作態度等職業素養考核;二是考評機制不完善。缺乏對考核時間、考核人員、考核內容、考核程序、考核結果等考核要求細節說明;三是考核方式單一,學校以理論考試為主,企業以技能考核為主,缺乏校企雙方聯合對學徒綜合評價方式。
四、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對策
(一)人才共育,建立“雙主體”培養模式
“現代學徒制”并非簡單的校企合作培養模式,也不僅是以學校為主的人才培養模式,而應該是一種校企人才共育的“雙主體”培養模式,要求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對接、專業設置與行業發展對接、課程設置與崗位需求對接,以彰顯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知行合一”的特色。
為了更好體現現代學徒制校企“人才共育”的特點,校企雙方可對不同階段的學生進行分層培養,從而實現“學生、學徒、準員工、員工”的自然轉變:第一學年學校教育為主,以“學生”身份,在學校完成專業的通識教育與專業基礎教育,該階段主要由教師采用“理實一體”的教學模式進行知識的傳授,以提高學生人文素養與專業素養。其中第一學期為“識崗”階段,通過入學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讓學生對有關專業崗位有了初步認識;第二學期為“知崗”階段,通過專業基礎教育,讓學生對有關工作崗位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并掌握有關專業基礎知識;第二學年校企雙主體育人,以“學徒”身份進行實訓實習,其中第三學期為“跟崗”階段,該階段采取學校為主、企業為輔的“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由學校教師讓“學徒”在校內實訓室進行專業仿真模擬實訓,并由企業委派駐校兼職老師在“校中廠”進行專業崗位技能實操,引進企業真實的項目,以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第四學期為“模崗”階段,采取企業為主,學校為輔的“工學交替”的方式,主要由企業師傅對“學徒”進行在崗培訓,并由學校委派駐企專業教師輔以相關專業知識的指導,以提高“學徒”崗位技能水平;第三學年進入企業實戰就業平臺,其中第五學期為“輪崗”階段,以“準員工”的身份,在企業不同崗位進行輪崗實戰,并逐步獨立承擔相應的工作任務;第六學期為“定崗”階段,根據實習生不同崗位輪崗實戰綜合表現,確定適合其發展的崗位,實習生與企業進行雙向選擇,如果雙方均表示滿意的話即可簽訂有關就業協議或勞動合同,從而實現由“學生”到“員工”的華麗轉身(見圖1)。
(二)課崗對接,構建“雙標準”課程體系
校方應主動與行業企業對接,根據行業發展趨勢和企業崗位技能要求,設立“課崗對接”“雙標準”課程體系,即將課程標準與職業標準相融合,課程內容與崗位要求相對接的課程體系,從而實現“課堂崗位零距離,學校企業無縫接”的理想效果。
我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圍繞外貿行業職業崗位能力,參考外貿崗位職業標準,根據外貿業務工作過程,以校企合作為基礎,系統設計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必備的知識平臺課程和實踐教學體系,依據外貿職業崗位能力標準,與合作企業共定核心崗位,共同開發《跨境電商操作實務》《進出口業務操作》《外貿跟單操作》《外貿單證操作》《報關與報檢實務》《國際貨運代理實務》等6門核心課程,分別與跨境電商專員、外貿業務員、外貿跟單員、外貿單證員和報關報檢員6個核心崗位相對接,從而建立了“課崗對接”雙標準課程體系(見圖2)。
在“互聯網+”時代,為了促進校企雙方的溝通與交流,校企雙方應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與信息化技術,在現代學徒制“課崗對接”課程體系下,校企聯合開發信息化教學平臺。學校教師、企業師傅和學生學徒可以分別在信息平臺上發布課程教學資料、企業培訓資料和學生操作作品等,形成優質資源庫鏈接在平臺上,并建立“微課”“慕課”、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網絡課程等,開通校企生三方的賬號,建立校企生三方的交流互動平臺,以便更好地利用網絡技術和信息化手段開展網絡教學,促進校企生之間溝通與互動學習。
(三)過程共管,完善“雙監控”管理模式
現代學徒制中,作為管理主體校企雙方而言,既要學校做好學徒的教學管理,又要企業做好學徒的實習管理。為了促進教學與實習的校企共管模式,校企雙方應成立現代學徒制過程管理小組,共同建立教學管理與實習管理機制以及信息反饋和運行機制,共同制定實訓管理制度、學生頂崗輪崗實訓管理條例、安全管理細則、考勤制度等相關管理制度,并對有關校企管理人員進行專業培訓,以提高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增強管理人員的責任心。校企雙方對學徒課堂學習過程、企業實習過程、實訓實習安全、實訓實習效果等進行共同監管,以保證各項教學與實習管理工作的正常開展。
為了解決目前校企溝通不順暢、信息反饋滯后等問題,校企雙方可以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聯合開發“互聯網+”校企管理信息系統,以提高學徒管理的系統化、自動化和透明化。通過該系統信息反饋功能,學徒不管是在校學習還是在企業實習,均可以通過監控系統反饋到信息管理系統。這樣一來,學徒在校學習時,企業師傅便可提前了解學徒在校學習情況與知識掌握程度,以利于今后根據學生薄弱之處有針對性開展崗位培訓與指導;而學徒在企業實習時,學校教師也可以及時了解學徒在企業的實習表現,并能對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供專業的支持與幫助,以確保校企雙方對學徒學習和實習過程進行雙向監管。
(四)專兼結合,打造“雙導師”師資團隊
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落實,需要校企共同打造一支專兼結合的“雙導師”師資團隊。其中校方主要包括現代學徒制的項目負責人、相互學校領導、專業負責人、骨干教師和有關專業教師,企業主要包括與該項目對接的企業負責人、部門主管、業務骨干、技術能手和師傅等。打造現代學徒制師資團隊,可以分三步走。
1.建立導師管理制度。為了更好地實施現代學徒制,校企應共同建立一系列配套的導師聘任制度、校企導師管理制度、導師激勵制度、導師績效考核制度等。建設內容包括雙導師職責、雙導師聘任條件、聘任程序、雙導師管理細則、雙導師掛職鍛煉機制、雙導師激勵方法、考核與評價標準、績效考核辦法等。
2.選聘優秀的校企導師。校企雙方可以依據校企導師聘任制度,采用導師自愿報名,校企雙方共同考核,擇優錄取的方式選聘優秀的校企導師。學校導師主要從本專業教師和骨干教師中選擇,并對其專業水平、職教能力、教學效果、教學水平、師德師風等方面進行考核;企業導師主要從各崗位一線有經驗的業務骨干和技術能手中選拔,并對其崗位技能水平、技術嫻熟程度、工作表現與業績成果、職業道德方面進行考核確定。
3.培養“雙師型”導師團隊。為了解決目前現代學徒制師資團隊中學校導師缺乏企業工作經驗和實戰技能,企業導師缺乏專業理論知識與授課經驗等問題,鼓勵校企雙向掛職鍛煉,以促進高職院校教師與企業技術專家之間取長補短和雙向交流溝通。例如,學??梢耘汕步處煹狡髽I進行掛職鍛煉,或者帶領學徒一起深入企業一線實戰,一方面可以隨時了解學徒實習情況,幫助學徒解決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另一方面亦可借此機會了解行業最新動態和企業最新工藝和技術,增加工作經驗,便于今后在教學上向學生傳授最新知識,促進理實一體,提高“雙師”素質;而企業亦可委派有關業務骨干或技術能手到學校擔任實訓指導老師,承擔專業課程實踐教學任務,并通過參加學校舉辦的集體備課或教學研討會、公開課等活動,或者借助互聯網技術,觀看學校建立的教學信息平臺、網絡課程、精品課程的課程資源和教學錄像等,以提高自身的專業理論水平和授課能力。
(五)分段考核,建立“多元化”考評機制
現代學徒制的學徒不同于傳統的在校生,不僅需要接受學校導師考核,還需接受企業導師考核??荚u機制不僅是檢驗學徒學習效果和實習表現的重要手段,也是現代學徒制推進成功與否的檢驗標準。因此,學??赏ㄟ^相關的改革措施,制定學徒考核標準,建立多元的考核評價機制。例如,校企雙方可以對學徒在不同階段的表現進行分段考核,綜合學校、學院、專業、企業、部門、校企導師等多方評價意見對學徒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綜合考核。本院國際貿易專業在進行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探索過程中,初步建立了分段考核的“多元化”考核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1.考核時間。采取分階段考核的方法,在每一個崗位實習(一般以學期為單位)結束后進行考核。
2.考核內容??己藘热葜饕譃槿糠?。第一部分為學徒在每個崗位實習期間的實習態度、實習表現、職業素質等;第二部分為學徒在每個崗位實習理論知識掌握程度;第三部分為學徒在每個崗位實習專業技能掌握程度。
3.考核程序。在完成每個崗位的實習任務后,填寫《學徒實習考核表》。第一步學徒自我鑒定;第二步學校指導教師按照實習大綱對學徒進行理論考試;第三步企業帶教師傅按照實習大綱對學徒進行技能考核;第四步學校指導教師和企業帶教師傅聯合對學徒進行綜合考核,并打上該崗位的實習成績。
4.考核成績占比。學徒工作態度、實習表現等占30%,理論考試成績占30%,專業技能考核占40%。
5.考核結果處理。考核分優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個等級。考核不及格者,延長實習時間,重新考核??荚u結果和企業工資績效或校企合作項目專項勞務報酬掛鉤,本著激勵原則,起到獎懲分明的效果。
五、總結
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是高職院校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進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徑,有利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養適合行業發展和企業崗位需求的專業人才。各高校在推行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過程中,需緊密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互聯網+”時代發展需求,積極探索“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有效途徑,深化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建立人才共育的培養模式,構建課崗對接的課程體系,完善校企共管的管理模式,組建專兼結合的校企導師團隊,建立多元化考評機制,以確保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順利開展,取得實效,以期能有效實現產教融合、職業培訓與學歷教育的融合,做到校企優勢資源互補,以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 袁修月.高職電子商務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路徑探析[J].河北職業教育,2018,2(5):82-84.
[2]? 王敬,張政梅,崔秋立.互聯網背景下的學徒制研究[J].職業,2018,(12):64-66.
[3]? 李鵬,欒春光.基于互聯網的混合式現代學徒制(BMAE)初探[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38(4):131-134.
[4]? 劉永泉.現代學徒制人才模式下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探索——以嘉興職業技術學院國際貿易實務專業為例[J].智庫時代,2018,(38):296-298.
[5]? 王志偉.“互聯網+”視角下現代學徒制職教模式的發展探索[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7(1):72-77.
[6]? 周雪峰.基于“互聯網+”的現代學徒制建設思考[J].職教通訊,2016,(20):8-9+18.
[7]? 趙鵬飛.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實踐與認識[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21):15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