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煦
【摘 要】《微觀經濟學》是經管專業的核心課程,也是高校培養經濟類人才的基礎。論文通過調查經濟類課堂的教學情況、學生對課堂的滿意度情況以及教師對課堂效果的感知情況,找出目前北部灣大學經濟學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課程難度與課時安排不合理、教師實踐經驗不足、教學目標不清晰、教學方法陳舊、教學評估方式欠科學,并從這幾方面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教改措施,提升教學質量。
【Abstract】"Microeconomics" is the core cours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major and the foundation of cultivating economic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teaching situation of economics class, students 'satisfaction with the classroom, and teachers' perception of the classroom effect, and finds out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conomics course of Beibu Gulf University, including course difficulty and class time arrangement is unreasonable, teacher practice experience is insufficient, teaching goal is not clear, teaching method is old, teaching evaluation way is not scientific,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from these aspects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關鍵詞】微觀經濟學;應用型本科;教改措施
【Keywords】microeconomics; applied undergraduate; the educational reform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G642.0?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19)08-0079-02
1 引言
隨著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很多高校轉型為以培養具有一定理論基礎、具備較強實踐能力以及創新精神人才的應用型高校,微觀經濟學作為經管類的基礎課程,主要是研究人類社會不同階段的經濟活動及經濟關系、發展規律,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也對國家經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有著密切的聯系,是人文社科類發展非常快、很受歡迎的一門學科[1]。作為一門熱門學科,在高校學生的反響卻不盡如意,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強、考核成績不理想等問題普遍。所以經濟學課程改革也就迫在眉睫。
2 《微觀經濟學》課堂現狀
通過調查《微觀經濟學》教學方式的“滿意度”情況,可以大致了解學生對課堂氛圍、教師教學方式的滿意度,結果顯示:20%的學生對課堂的整體效果“很滿意”;21%的學生對課堂持“滿意”的態度,認為教師上課認真負責;47%的學生認為課堂氛圍一般,師生互動較少,持“一般”的態度;12%的學生認為老師在唱獨角戲,跟不上老師的節奏。通過調查學生課前是否自主預習、主動發表觀點,結果顯示,超過90%的學生不會選擇主動預習,95%的學生不會主動發表觀點,只有老師課堂點到才會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在“最喜歡的課堂形式”中的結果顯示,70%的學生希望教師多運用案例分析法,共同討論,獲取新知識。從學生反饋情況來看,他們不喜歡傳統的“滿堂灌”的被動接受知識的這種教學方式,也不喜歡所謂的“翻轉課堂”。
從本次調查情況來看,學生對《微觀經濟學》課堂目前的教學方式褒貶不一,學生也希望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主體,講求實際,能夠運用經濟學知識分析現實社會的實際問題,也希望教師能夠有一些實踐應用環節。
3 《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3.1 課程難度與課時安排相矛盾
《微觀經濟學》這門課程教學難度大,理論體系龐大,為了解釋眾多的經濟變量,往往采用數學公式、幾何圖形等形式將經濟變量之間的復雜關系展示出來,同時圖形之間又存在著關聯性,還要運用邊際分析法、均衡分析法、最優化方法進行分析,要求學生掌握較好的數理知識[2]。但是,由于學分的限制,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拼命地趕教學進度,把精力都花在講授課本知識,導致一些核心課程課時不夠,案例教學內容較少,學生無法深入展開學習,只能淺嘗而止。
3.2 教師缺乏實踐經驗
絕大部分高校教師,都是研究生或者博士畢業之后直接入職,沒有相應的工作經驗,很難有機會將所學專業知識運用到實際當中,自身缺乏實際經驗,案例講解往往停留在表層,無法深入、全面地分析。雖然目前高校都在提倡雙師型教師的培養,但僅僅只是局限于雙師型教師身份的認定,忽視了雙師型人才實踐能力的培養[3]。
3.3 教學目標不清晰
從各高校的專業設置情況以及學生的報考專業情況來看,現階段,在做教學計劃的過程中,往往都是照本宣科,按照課本的章節制定教學計劃,認為掌握了書本里面的經濟學知識,并通過了考試就算是實現了教學目標,而忽略了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習經濟學的興趣。
3.4 教學方法陳舊
目前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主要是教師站在講臺上向學生傳送知識,采用“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在“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這種單向教學模式下,教師和學生屬于單獨的群體,缺乏合理的溝通與互動,忽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創造性,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心理,或者是討論的層次僅僅只是停留在書本內容上,很難與實際聯系做到解決實際問題。
3.5 教學評估模式缺乏科學性
教學評估是衡量教學成效的重要環節,也是教學目標實現的重要保障。我國高校目前的教學評估方式主要是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學生的考試情況,二是教師的教學評價。學生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期末考試為主,平時成績為輔”的結果導向型考核方式,這種考核方式容易造成學生缺乏主動思考問題、總結問題的能力,而且大部分學生都是在考前臨時抱佛腳,只要能保證拿到60分及格就可以。此外,對于高校教師的教學評價,往往都是形式主義,雖然定期舉行教師同行評價和學生對教師的評價,但是都是通過打感情牌獲得高分,并都敷衍了事。
4 教學改革措施
4.1 創新教學方式
微觀經濟學是經管類專業學生的基礎課程,這門課程最基本的目標是讓學生建立一個扎實的理論框架。教師可以嘗試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借助網絡平臺,使用網絡在線互動,使得教學時間和空間得到延伸,解決課時不夠的問題。另外,嘗試改變以往教師占主體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傳統的課堂授課的形式,還可以結合案例討論、情景教學法、實地調研、小組討論的方法豐富教學。
4.2 建設實踐型教學團隊
教師本身的素養、專業知識、教學能力、實踐經驗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和學生的能力培養,由于目前高校教師普遍缺乏實踐經驗,可以建立實踐型教學團隊。一方面,學校在有條件的基礎上投入一定的經費,對從事經濟學教學的教師進行可持續的、分層次的培訓,加強對本校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的培養。另一方面,鼓勵教師走出去,掛職鍛煉,建立與社會的聯系,邀請行業領域的專家進行專題講座,或者邀請企業家加入實踐教學團隊。
4.3 完善評估制度
教學評估是教學目標完成的保障,也是教學過程中的反饋環節,教學評估包括兩部分,教師教學評估和學生學習評估。需要高校建立一個綜合的評估機制對教師的教學效果進行全面地評價,盡可能避免教師通過打感情牌獲取不合實際的分數,另外,要將評估結果及時反饋給教師,并促使教師及時進行改正提升,通過“評估—反饋—再評估”全面提升教師教學水平。此外,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考核也是評價教學成果的重要部分,可以嘗試將考核方式貫穿教學的整個過程,將出勤率、課堂參與情況、課后作業完成情況作為平時成績,并適當提高平時成績的比例,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4.4 明確教學目標、改革教學內容
清晰明確的教學目標,科學的教學理念是經濟學教學的基礎,教師首先要制定清晰明確的教學目標,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教學目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教學目標要有可實施性、科學性;二是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三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經濟學教學不僅僅是經濟學專業知識的傳授,更應該是學會運用經濟學原理解釋社會中的一些經濟現象,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其次,教學內容作為教學過程的主體部分,在教改環節中也極為重要,經濟學是國外的舶來品,根據時代特征、文化特征、地域特征、政策環境進行適當調整,教學內容不僅僅做到理論與實際結合,更應該注重中國本土經濟現象進行分析與研究。
【參考文獻】
【1】謝競.情景教學法在管理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19(05):245.
【2】楊超.應用型本科院校微觀經濟學教學改革探討[J].現代營銷(信息版),2019(05):76-77.
【3】唐麗君.高校經濟學原理課程教學改革思考[J].農家參謀,2019(09):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