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映雪
摘 要 我國醫院公益性的特征使得醫療服務價格長期都低于其實際價值,難以補償醫院經營成本。本文探討了取消藥品加成后對醫院的補償辦法,并詳細分析了醫療服務價格影響因素及其動態調整機制,為推進醫療行業綜合改革進程提供參考。
關鍵詞 醫療服務價格 影響因素 動態調整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人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在不斷增加,為了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2017年全國所有公立醫院全部取消藥品加成,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工作全面開啟。
一、取消藥品加成后的補償辦法
如今醫療設備、耗材和人力等成本都在逐年上升,再加上基建費用支出、固定資產折舊攤銷等使得醫院在取消藥品加成后將面臨較大的經營困局,因此需要配合相應的補償機制,進而提升從醫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一)加大財政補助
取消藥品加成后,政府應加大醫療投入支出,維護醫院公益性目標,建立和完善分級分類補助及定向撥款制度。例如,對省、市、縣級公立醫院實行分級補助,整治醫療資源和資金過度集中問題;對綜合性醫院和中醫醫院實行分類補助,扶持中醫事業發展。
(二)健全醫療保障服務體系
醫保機構是醫療服務的第三方支付者,應通過優化設計不斷增強其可持續性和運行高效性,有效控制醫藥費的不合理增長。積極推行按病種付費、按人頭付費、按總額付費等方式,促進分級診療制度的完善,發揮醫保對醫療行為的控制和監督管理作用。
(三)調整醫療服務價格
我國公立醫院的醫療服務價格由政府主導統一定價,信息的不對稱性使得定價機構難以及時、合理地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各地區、各級醫院的醫療服務價格差額不夠顯著,加之醫用耗材價格逐年上漲,醫療設備成本大大提高,使得公立醫院的醫療服務收入長期以來都是收不抵支的。
二、醫療服務價格影響因素
公立醫院醫療服務價格由政府主導定價以維護其公益性的特征,而支出則遵循的是市場定價。因此,我們有必要具體分析醫療服務價格的各種影響因素,在確保公益性的基礎上合理調整醫療服務價格,真正體現出價值的內涵。
(一)醫療服務價格的有形影響因素
醫療服務價格的有形影響因素包括物資消耗、人力消耗和管理成本。物資消耗主要包括衛生材料消耗、固定資產攤銷等;人力消耗即人員工資、福利等支出;管理成本為水電消耗、其他管理費用分攤等。
(二)醫療服務價格的無形影響因素
醫療服務價格還受到技術難度、實施風險、醫院及醫生等級、地區經濟差異等外在的無形因素的影響。
對于能體現醫療技術和醫護人員勞務價值的醫療服務項目,我們要根據其技術難度、實施風險綜合考慮定價。例如手術費項目的定價,若單純從有形影響因素考慮,則不能充分反映醫務人員的技術價值。
我國當前醫療服務價格在各級醫院的差異并不顯著,這使得大醫院人滿為患、基層醫療機構卻門可羅雀。在同一家醫院里,有名氣的醫生總是一號難求,老百姓叫苦不迭,而資歷淺的醫生往往還在為科室工作量發愁。因此,醫療服務價格的制定還應充分考慮醫院和醫生等級因素問題。
區域經濟差異同樣能決定醫療服務價格的高低,發達地區人民的工資收入、物價水平與經濟相對落后地區都有所不同,對經濟落后地區和農村地區應適當調低,發達地區則適當調增收費標準,避免“一刀切”的定價方案。
三、醫療價格動態調整機制
醫療服務價格由政府主導定價后,不可能靈敏地根據市場變化隨時調整,價格難免會偏離真正的內在價值,因此在制定合理的醫療服務定價機制的同時,還要建立靈敏的價格調整機制。
(一)價格浮動機制
醫療服務價格應實行政府指導定價和市場調節相結合的方式,以實現動態調整。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性,政府應當讓醫療部門及各級醫療機構更多地參與到價格的制定和調整中。提供一個指導價格后,應該允許醫療機構有一定的價格浮動,醫療機構根據經濟狀況、供需變化等,在一定浮動范圍內自主調控醫療服務價格,從而變僵化滯后的定價機制為符合價值規律浮動的動態調整機制。
(二)特需服務自主定價機制
醫療服務可分為基本醫療服務和特需醫療服務。特需醫療服務即預約專家、高級病床、特殊護理、點名手術等滿足病人特定需求的醫療服務項目。在我國,居民消費結構呈現多層次的金字塔狀,患者的需求也呈多元化發展趨勢。政府應適當放開對特需服務項目的監管,允許醫療機構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開展更多樣化的醫療服務項目,在合理的范圍內對特需項目按市場情況自主定價,滿足不同層次病患的需求,進而提升患者滿意度,為醫院創造更大的價值。
(三)分區分級定價機制
我國不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物價水平也各有差別。對于醫療服務價格而言,這種地區差異并不明顯。因此,要想實現資源的最優化配置,應使不同地區的醫療服務價格保持與當地經濟水平一致。對同一醫療服務項目,給予不同區域一定的價格差異,應對不同級別醫療機構和不同資質的醫生進行適當分類,根據分類結果確定醫療服務價格,這樣才能充分體現技術和勞務價值的真正內涵。
(作者單位為武漢市中醫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