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互聯網+”的戰略推動下,社會對于高職學生的發展要求越來越高。為此高職院校紛紛開展相關教育工作,進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向的轉變,制定主要培養現代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方案,為國家的社會生產實踐提供高素質人才。本文就“互聯網+”背景下,分析高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意義和現狀,并針對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高職學生;互聯網+;就業能力
一、培養高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意義
(1)快速融入社會,促進人生價值的實現。社會不斷發展進步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對于高職學生的就業提出了嚴峻的考驗,就業成為了無法回避的問題。尤其是“互聯網+”的提出,各行各業提高了對于高職學生招收的就業標準。面對新形勢,高職院校要從培養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入手,提高創新能力和接受能力,形成核心競爭力。高職學生在提升能力素養的同時,也能更好地促進自我價值的實現,從而獲得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滿足感,豐富精神世界。
(2)增強就業優勢,彌補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不足。高職學生要注重自身專業素養和實踐技能的培養,提升就業創業能力,根據所學專業瞄準新形勢下社會發展的需求,形成獨特的核心競爭力。
(3)利于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才的培養最終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社會進步發展。發展職業教育,為社會提供建設性人才,是推動經濟發展和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極大程度上緩解了勞動力供求矛盾。因此,高職院校應加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培養。
二、培養高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現狀分析
(1)學生就業創業的意識淡薄,自我管理能力低。在高職學生階段,年齡都較小,還沒有意識到踏出校門就要面對殘酷社會就業的現實。因此,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差,大多都沒有科學的學習規劃和就業規劃。學生缺乏對自我的約束與培養,就業創業的能力整體不高。
(2)學校辦學經費投入不足,教育缺乏完善課程。當前多數高職院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經費短缺的問題,并為保證教學工作知名度的打開,會把為數不多地經費投入在專業課程方面。學校很少會考慮設置就業創業相關的學習課程,以至于學生整體就業創業素質不高,學習的相關課程也非常零散。
三、“互聯網+”背景下培養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策略
(1)政府發揮引領作用,更新社會觀念。2015年兩會時期政府的工作報告提出“互聯網+”發展計劃,人民群眾紛紛響應,由此推動了全民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的熱潮。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政府應當發揮引領主導作用 ,為高職學生就業創業提供有力支撐。制定完善關于“互聯網+”相關就業創業的制度法規,推出相關發展政策。執行明文法規下,保障相關管理機構和企業團體為高職學生的就業提供便利條件和政策支持。除此之外,政府還要設立專門組織機構,主要負責高職學生的能力的培養,更好地幫助解決他們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提供專門的協助。
(2)學校要革新就業創業教育理念,進行教育創新。高職院校的管理者要逐步認識到就業創業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對于政府的鼓勵政策積極響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就業創業課程培養體系。學校和教育者營造好良好的學習氛圍,才能有效帶動學生學習的熱情,轉變自身就業觀,發展就業創業能力以適應“互聯網+”背景下社會的需求。此外,還要注重挖掘和培養學生的自身價值,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關注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做到因材施教。這在培養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同時,也滿足了社會發展對于技術性人才的個性化的需求。最后,所有的成功都離不開實踐的支撐。學校對于人才的培養更要注重實踐,拒絕紙上談兵,通過讓學生進行實操訓練的基礎上積累更多的經驗,發展創新精神。
(3)企業團體積極響應,配合政府政策和學校教育,為高職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企業可以與相關高職校達成協定,在學校傳授基礎技能知識的基礎之上,提供一定崗位的實習和培訓。比如現代學徒制度和跟崗實習的安排,不僅能提升高職學生的就業創業水平,也為企業提供了人才來源。學校是高職學生學習的第一課堂,企業是進行實際操作、積累經驗的第二課堂。通過對智博會地實地考察學習,讓我更深刻地體驗到了“互聯網+智能制造”的魅力。此次智博會圍繞大數據、智能制造等領域,展示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無人機技術等一系列高新技術,讓我真正體驗到高新技術帶來的變革。智博會的成功舉行也為企業帶來強烈信號,引領更多高新技術的發展。因此,高職學生在實習過程中,也能大大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有利于開放思維更客觀地剖析社會發展局勢,為之后的職業選擇和創業道路做出更深入的思考。同時能更直觀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抓住機會彌補缺口,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以獲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在“互聯網+”背景下占有一席之地。
結語
在“互聯網+”背景下,培育高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刻不容緩。希望能在政府、學校和企業三者的共同努力下,克服種種困難,促進創業教育和服務機制的構建,將就業創業能力的培養落到實處。高職學生自身也要不斷強化就業觀念,對于時代要求做出清晰的認知,提升專業能力,抓住時代的潮流,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與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孫瓊瓊,王彥超.職業院校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策略研究[J].河北職業教育,2018(05).
[2]徐曉飛,李廉,戰德臣,等.新工科的新視角:面向可持續競爭力的敏捷教學體系[J]. 中國大學教學,2018(10).
作者簡介:
唐也婷(1991-),女,重慶人,碩士研究生,重慶商務職業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基金項目:
備注:本文系重慶市教育科學 “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重點課題:《現代學徒制導向下旅游管理專業創新教育模式研究》階段成果之一,編號:2017-GX-048及“互聯網+創新創業”團隊成員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