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亞靜
摘要:從當前社會人們的生活實際來看,健康成為了當代人普遍關注與重視的關鍵因素。而健康的概念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身體機能層面,更應當存在于精神世界里。從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實際來看,心理健康水平無疑是檢驗他們是否有能力更好地從事未來工作的指標之一。因為更多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未來將成為幼兒教師,因此,對于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從這點意義上來講,在他們接受教育的階段就必須有針對性地開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為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培養和輸送更多優秀的幼兒教師。
關鍵詞:職業教育;學前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思路及方法
一、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概述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同與其他專業學生,主要與專業的特殊性有較大關系。首先,學前教育專業具有種類繁多的課程,要求學生具有較高的綜合素養和技能,除了基礎課程學習以外,還要接受多種不同領域課程,在掌握足夠理論知識的同時,還需要在琴棋書畫上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種類過多的學習內容導致學生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次,學前教育專業男女比例失衡,男生在學前教育專業往往會承受許多的非議,各種閑言碎語不利于學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再次,不少學生處于青春期,內心敏感而脆弱,許多情緒容易對學生造成不利影響,導致學生缺少清晰的自我認知。最后,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在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當下,不少學生擔心自己畢業后的就業問題。與此同時,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就業后,承受著低薪資卻要面對家長和學校的高期望,導致學生在就業后會感到迷茫和無所適從,心理健康問題容易受到影響。
二、當前學前教育專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
(1)缺乏系統性的教育目標。心理健康教育是大中專院校學生必不可少的教育課程。從現實情況來看,在教育過程中,由于受傳統心理教育理念影響,雖然學校已構建相關心理健康咨詢室并配備了較為專業的指導教師,但在進行心理教育時,許多學校仍將教育重點放在了心理問題較為嚴重以及存在消極情緒的學生,忽視了對所有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關注。由于學前教育專業是一門較為繁雜的專業,需要教師掌握牢固的理論知識,同時需要在手工、音樂以及各種技能運用熟練,時間過少、任務過重的課程安排和要求,造成了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無法得到有效解決的情況。
(2)教學模式缺少互動。在大中專院校的心理健康課程中,不僅包含了理論知識,還涵蓋了心理體驗以及行為鍛煉。然而,許多院校在學前教育專業課程的授課過程中仍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將教師作為課堂主體,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師生之間嚴重缺乏互動。較為枯燥和單一的理論知識無法從根本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導致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了解不透徹,缺少學習的精神和毅力,教學成果甚微。
(3)內容缺乏針對性。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區別于其他專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學前教育專業是一個女生眾多男生極少的專業,受到男女性別關系的影響,學前教育專業的男生多數存在人際交往障礙的現象,如何在專業中與數量龐大的女生交往,成了學前教育專業男生現階段面臨的主要問題。從現實情況來看,許多院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教學內容設計缺乏針對性,教學效果較差。
三、針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心理健康的策略探討
(1)調節學生心理狀態。客觀來講,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所涉及到的情緒原因較多,所涉及學習面較為廣泛,在此過程中若遇到不利的情況則會導致心態崩潰。因此,如何調節學生心理狀況成為了專業教育的首要問題。教師應當積極引導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心態,能夠用平常心對待事情的成與敗。要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看問題,將消極的事件運用積極的心態去看待,避免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2)構建良好的校園環境氛圍。心理健康教學融合在校園文化以及課堂教學的各個角落中,能夠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達到育人的功能。首先,要構建良好的校園環境。通過無聲的信息傳播積極的正能量,學生在校園中可以享受環境帶來的愉悅感,進而放松身心,調節壓力。其次,創設輕松愉悅的課堂環境。教師應當將學生作為教書育人之本,善于發掘學生的優點,給予學生更多的表現機會。例如,教學活動的設計、完成完美的舞蹈以及一幅優秀的美術作品,教師應當及時給予學生贊賞,使學生獲得被認可的感覺,激發其專業學習的熱情和信心。
(3)開展多樣化的心理課程。開展學前教育專業心理輔導活動,可以更加深刻地體現出心理學的服務宗旨。營造適合的情境,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可以促進心理健康發展。心理輔導活動的創辦形式可以多樣化,通過舉辦生動有趣的活動,取得良好的活動成果,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消除學生的負面情緒;可以培養學生團結協作、互相包容的良好品格,與同學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積極的心理輔助活動,能夠幫助學生獲取積極心態。
(4)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首先,學校應當適度調節專業課程設置,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進行系統化構建。根據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發展特點以及心理健康現狀,保證每個學生都能通過心理健康課程,對心理健康知識有最基本的認知和自我調適能力。其次,教師在進行心理輔導工作過程中,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基礎上,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調查,對于心理健康問題較為嚴重的學生,應給予心理疏導和關心照顧。最后,學校應當將心理健康教育不斷滲透于教學的每個環節和不同的教學實踐活動中。通過教育,使學生充分感受幼兒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通過各種實踐活動,讓學生體會到幼兒教育專家的情懷;通過切身的幼兒園體驗提升自身的專業情感,對幼兒教育行業產生認可,充滿對未來的工作向往和期待。
(5)構建家校共育教學體制。許多學生在進入大中專院校后,由于離家較遠很難適應校園生活,在人際交往以及專業學習方面的困難,導致許多學生的內心發生了潛移默化的變化。教師管理的班級過多,很難注意到每個學生的心理狀態變化。因此,教師應當積極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保證和每位家長都能夠及時有效的溝通。與此同時,要引導家長加強與學生之間的聯系,及時為學生做出心理疏導,避免學生由于心理健康問題所產生不良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