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佳一 韓曉莉
【摘要】揚琴音樂自改革開放以來得到空前的發展,隨著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當代揚琴音樂審美觀念與傳統音樂審美觀念相比截然不同。本文通過研究建國前、1949年—1999年以及2000年至今的揚琴音樂審美特征,從作品的創作來源、演奏形式、作品內容等方面,闡述揚琴音樂文化發展的方向,最后根據辯證法的觀點,思考揚琴音樂發展中可能出現的三種多元化發展趨勢。
【關鍵詞】揚琴音樂;審美特征;嬗變;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J623 【文獻標識碼】A
一、揚琴音樂作品的審美階段
隨著時代的更替、中國社會的變革和發展,人們的物質精神需求日益增長,揚琴作為傳統民族樂器中的一員,音樂審美特征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時代審美直接引領著音樂作品創作審美的改變,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1949年前的揚琴音樂審美特征
第一階段,該時期的揚琴音樂主要以民間音樂的審美特征為主,樂曲多取材于戲曲、民歌等地方音樂,用做伴奏樂器,由民間藝人演奏,音樂作品地域性劃分較明顯,樂譜常以口傳心授的方式流傳,經過多代民間藝人的整理,逐漸形成早期的四大流派(江南絲竹揚琴流派、四川揚琴流派、東北揚琴流派、廣東揚琴流派)。
由李德才、李克貴演奏譜,李克貴整理的四川揚琴作品《將軍令》,是“四川揚琴流派”的標志性代表作品,同時也是中國揚琴傳統曲目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充分體現了揚琴自身的民族性與傳統性特征。“將軍令”原先是四川琴書的器樂曲牌之一,是一種以揚琴為主要伴奏樂器自彈自唱的曲藝形式,主要描寫古代戰場斗爭廝殺的場面。經過多代傳承藝人在曲牌的基礎上創作整理,形成今天的揚琴獨奏曲目《將軍令》,因而蘊藏了深厚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底蘊;江南絲竹揚琴的代表作《彈詞三六》(原名《三六》)同樣顯示出本時期揚琴音樂的民族性特征。揚琴自明朝末期從波斯傳入我國后,最早進入江南等地區,與琵琶、三弦等彈撥樂器組合成江南絲竹樂隊,以絲竹合奏的形式在江南地區廣為流傳,合奏形式的《彈詞三六》則為江南八大絲竹樂曲中的代表樂之一,在保留基本旋律的情況經過民間演奏者的改編整理成為今天的揚琴獨奏作品《彈詞三六》;廣東揚琴的代表作品《旱天雷》與以上兩首作品有異曲同工之妙,這首作品是十九世紀揚琴演奏家嚴老烈先生根據民間傳統樂曲《三寶佛》中的《三汲浪》改編而成,《三汲浪》是廣東民間音樂中最古老的樂曲之一,描寫久旱聞雷,人們期盼大雨的情景,音樂上充滿濃厚的廣東地方色彩;再如根據東北秧歌、二人轉改編的作品,都充分體現第一階段揚琴音樂的大眾性與傳統性,扎根民間音樂,繼承地方音樂特點的審美特征。本時期的音樂作品流露民俗百態,展現出豐富的美學意向,符合各地音樂需求和大眾審美需求。
(二)1949年—1999年的揚琴音樂審美特征
新中國成立后,音樂政策逐漸開放,揚琴音樂在民間創作的基礎上逐漸變得專業化、技術化,音樂創作也由傳統民間創作轉向專業化獨奏作品創作,形成文人審美的形態特征。隨著高考政策的恢復,民間藝術工作者開始接受高等教育培訓,得到專業創作、專業演奏技術的熏陶,因此揚琴音樂作品在地方音樂文化的基礎上逐漸淡化流派特征,運用五聲性音階以及散-慢-中-快-散的結構形式,淡化民歌元素體現更廣泛的音樂內容。由此揚琴音樂進入了我國民樂地域題材的新時期。該時期描繪的意象常以自然風光為主,借景抒情展現傳統音樂文化中“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精神境界。
具有本時期代表性的演奏家黃河教授在地方音樂的基礎上創作出《川江韻》《黃土情》《巫峽船歌》等既有中國傳統審美特征又融入新型演奏思維的揚琴獨奏曲目,這些作品在地方音樂的基礎上,融入人文思想和創新性的演奏技法,揚琴音樂審美也隨之得到豐富和提升。其中代表作品《川江韻》,創作者在傳統四川地區音樂元素的基礎上,淡化戲曲音樂色彩,運用五聲性音階,引用四川琴書、山歌和勞動號子等音樂元素,描繪煙波浩渺的川江風光,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川江人民,極大的提高揚琴演奏技術的要求,樂曲結構上體現了我國傳統民族器樂“起承轉合”的四段體形式,創作思路上一定程度的反應“此時無聲勝有聲”“曲盡意無窮”的美學觀念,對揚琴音樂的創作提出了新的思路;另一位著名揚琴演奏家于慶祝創作的揚琴獨奏作品《美麗的非洲》,這是一首極具非洲浪漫風情的揚琴佳作,富有濃厚的非洲音樂語匯和動感復雜的節奏形式,展現非洲原野的廣闊地貌和非洲人民熱情質樸的民俗生活。利用揚琴的擊弦特點,模仿非洲鼓樂文化,中西融合,開拓了揚琴作品創作在中西音樂融合方向的新思路;此外,異域風情的代表作品《節日的天山》,曲作者曹玲描寫了新疆天山腳下歡聲笑語、載歌載舞的節日場面,樂曲融入少數民族的音樂元素,節奏鮮明,充滿濃郁的地方韻味。同題材的地方音樂作品《拉薩行》《古道情》《天山詩畫》等,審美共性都是帶有文人審美的形態特征,逐漸成為揚琴專業化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高峰,并直接影響到后續階段的音樂創作。
(三)2000年至今的揚琴音樂審美特征
受現當代快速生活節奏、高速信息交互的影響,第三階段的揚琴音樂偏向抽象化、多元化的審美特征。受專業作曲人士的關注,揚琴作品創作開始涉及西方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各個樂派的作曲技法,擺脫傳統五聲調性和傳統結構,運用全音階、不和諧音程等新穎的創作手法極大的沖擊了中國傳統審美理念,為揚琴音樂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例如揚琴界近年來非常受歡迎的作品《春》,創作于2009年底,是揚琴組曲《四季》中的一首,由黃河教授和青年演奏家王瑟共同創作。本首作品分為“春之歌”“春之舞”“春之樂”“春之夢”四部分,打破以往傳統曲目散-慢-中-快-散的結構形式,采用散板—小快板—慢板—快板—散板的結構形式;調性上采用西方作曲大小調交替的創作手法,交替使用a小調、G大調、C大調、降B大調,調性布局清晰合理;和聲織體復雜多變,大量運用七和弦、九和弦、十三和弦,音響效果極為豐富;伴奏樂器在鋼琴基礎上加入小提琴,音色溫柔華麗旋律感強富有歌唱性;樂曲借鑒西方浪漫主義晚期、印象派早期德彪西的創作手法,運用不完全全音階式進行,與傳統揚琴作品和諧自然的審美特征形成對比,使得音響色彩朦朧、神秘,新穎脫俗;描述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的場景,營造了綠意盎然萬物生長的意境;當代揚琴作品中,與《春》聽覺體驗截然不同的作品《圈》,體現本時期音樂審美的另一方向——淡化旋律美感,注入哲學思想。這首作品是西安音樂學院作曲系教師馮繼勇于2004年創作的當代揚琴作品,樂曲描繪的為一種無盡循環往復的哲學思想,正如馮繼勇所說:“我所理解的圈是一個上升的,或是一種無極的概念。其實生活本身就是種圈,無休止的追求,成功的喜悅,隨之而來的痛苦,之后又回到起點,無休止的追求。”樂曲采用回旋曲式結構,音樂張力強,調性變化復雜,給人循環上升無限遐想的視聽感受。與浪漫夢幻的《春》相比,更加具有哲學抽象的韻味,兩首作品皆體現了當代揚琴作品抽象化、多元化的藝術審美特征。此外,直接用西方化、現代派的創作思維去創作的揚琴演奏曲目還有《狂想曲》《蝶之翼》等,皆可感受到當代揚琴音樂審美趨向多維度、多元化的發展趨勢,總而言之,揚琴音樂審美的嬗變與時代更迭息息相關,符合人們對音樂需求的發展規律,滿足民族音樂現代化在新時代下的發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