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崇高的理想信念,是我們黨能夠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強大精神支柱。焦裕祿在其十八年的革命生涯中,能夠從一名社會最底層的貧苦農民成長為一名優秀的縣委書記,充分彰顯了信仰的力量。本文通過系統梳理焦裕祿黨性修養的歷史點滴,再現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成長歷程。
關鍵詞:信仰、焦裕祿、成長
[作者簡介]賈關青(1983 - ),河南蘭考縣人,焦裕祿干部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焦裕祿精神相關。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勝一切艱難險阻,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歸根到底就是因為我們的黨具有崇高的革命信仰。作為在黨的教育和培養下成長起來的一名杰出的共產主義戰士,焦裕祿能夠從一個社會最底層的貧苦農民成長為一位優秀的縣委書記,充分彰顯了信仰的力量。
從國破家亡到逃難異鄉——焦裕祿的悲慘遭遇
焦裕祿,1922年8月16日出生在山東省淄博市博山縣(今博山區)北崮山村貧苦的農家庭。在1955年撰寫的《干部歷史自傳》里,焦裕祿曾這樣描述他的家庭情況:“從出生到15歲,家庭有15口人,15畝地,牛2頭、騾子1頭,房子20余間。全家依靠種地生活,農閑時開一小油坊,打蓖麻油,資金大部是外債。”[1]但在那個積貧積弱的舊社會,要維持這樣一個基本的生活顯然是一種奢望。
1938年末,日軍占領博山縣,15歲的焦裕祿被迫輟學,家里的日子也越來越不好過,為了反抗壓迫,他也加入了一個民間抗日組織“紅槍會”。不久,“紅槍會”很快就被打散。1941年,山東大旱,焦裕祿的父親因交不起捐稅,被逼自殺。他在“自傳”中寫道:“1941年,家庭沒啥吃,又欠下了外債,我還要結婚,父親終日愁悶,秋天上吊自殺了。”[2]1942年,焦裕祿又被日寇抓到東北撫順大山坑煤礦當苦力。1943年8月,焦裕祿在老鄉的幫助下,輾轉從東北逃回家鄉。因年景不好,又沒有良民證不敢出門,在家鄉待不下去,他只得攜妻帶兒逃難到宿遷給地主胡泰榮打長工。
沒有革命的思想,就沒有革命的行動。這一時期,由于缺乏正確的信仰和有效的組織,焦裕祿的反抗是自發的,也是盲目的,很難擺脫最終失敗的命運。正如他在“自傳”中寫道:“看到日本鬼子勢力那樣強大,國民黨,還有其他各種隊伍雖多,但只向老百姓要糧要錢,無人敢抵抗鬼子。自己只好老老實實地當亡國奴。”[3]
從逃難長工到革命戰士——焦裕祿的人生抉擇
1945年,新四軍解放宿遷,并建立了人民政權。在黨的宣傳和教育下,焦裕祿通過新舊社會對比,深刻地認識到共產黨才是真正為咱老百姓辦事的,跟著共產黨不僅可以打土豪,還能分田地。此后不久,焦裕祿就迫不及待地帶著家眷從宿遷返回了家鄉。這時,他的家鄉博山縣城雖然尚未解放,但基層政權已經建立起來,共產黨正領導群眾開展“反奸訴苦”運動。焦裕祿在黨的號召下很快就參加了村里的民兵組織。
參加革命工作后,焦裕祿就開始主動向組織靠攏,但由于受早期思想認識的局限,他入黨的過程也經歷過一些波折,曾先后寫過三次入黨申請書。前兩次都因為自己覺得不符合入黨條件,寫過的入黨申請就沒有交。第三次,他通過反復學習黨的任務、黨的性質和黨的政策,并在行動中自覺踐行,多次受到表揚,這才開始動手寫入黨申請書。1946年1月,由于表現積極,焦裕祿被批準入黨。在1955年撰寫的個人歷史自傳中,他曾寫道:“這時(剛入黨時)對黨是干什么的一點也不知道,只知道共產黨對窮人好,自己自從共產黨來了才有出路了,入黨要好好干工作,在各種工作起帶頭作用。”[4]
樹立正確的信仰是一項長期的、艱苦的任務,是一個從認識到實踐,再從實踐到認識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這一時期,焦裕祿雖然在黨的感召下選擇投奔了革命,并在黨的教育下對黨的信仰和主張逐漸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從焦裕祿的入黨動機可以看出,此時的他雖然在行動上入了黨,也有了一定的覺悟,但思想上與黨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
從戰火洗禮到多崗歷練——焦裕祿的思想蛻變
入黨后,焦裕祿在黨的領導下,堅持按照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開始更加忘我地工作和學習,歷任渤海地區南下工作隊淮河大隊一中隊班長,尉氏縣彭店區區隊指導員,尉氏縣宣傳部干事,尉氏縣大營區副區長、區委副書記兼區長,共青團尉氏縣工委副書記,陳留團地委宣傳部長,共青團鄭州地委第二書記,洛陽礦山機械廠籌建處資料辦公室秘書組副組長、一金工車間主任、生產調度科長,中共尉氏縣委書記處書記,蘭考縣委第二書記、書記等職,先后參加了支援淮海戰役、剿匪反霸、土地改革、共青團建設、新中國的工業建設和農業建設等工作,不僅經受住了血與火的戰爭洗禮和解放后的多崗位歷練,還為國家的解放和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貢獻。
在部隊,他總是沖鋒在前,出色地完成了一項又一項上級交給的每一項任務,經受住了血與火的洗禮;在共青團,他利用一切機會接觸青年,調查青年思想實際,幫助團員改造思想。他曾形象地說:“團的工作是黨的工作的一部分,黨是頭顱,團是手足,一個人只有頭顱沒有手足怎么能行呢?”[5]鼓勵團員干部積極為黨工作;在洛礦搞工業建設,為了實現國家的工業化,他不僅圓滿完成了赴東北學習工業管理知識的任務,還克服各種困難,帶隊研發出了新中國第一臺大型卷揚機,填補了國內空白;在蘭考治理“三害”,為了拯救在生存線上掙扎的群眾,他顧全大局,堅決服從組織安排,帶病堅持工作,團結和帶領全縣廣大干部群眾,掀起了一場治理“三害”的偉大斗爭,取得了治理“三害”的初步勝利,并為此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兌現了入黨時的莊嚴承諾。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從焦裕祿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是真正意義上把對黨的信仰的堅守深深地融入到了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每時每刻,正是因為這種長期的堅持,才讓他真正做到了完全地、徹底地為人民服務,成為了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并最終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這就是信仰的力量。
參考文獻:
[1][2][3][4]吳志菲.焦裕祿最后時光[N].人民政協報,2017-4-16.
[5]博山焦裕祿紀念館.焦裕祿的80則貼心話.[M].人民日報出版社.2017-0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