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健民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大趨勢,是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力量。本文闡述了對智慧校園的內涵、本質特征的認識,智慧校園與數字校園的關系,對智慧校園建設要注意的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 智慧校園 智慧教育
一、智慧校園的內涵、本質特征
智慧校園從字面上來看,就是兩部分內容,一是智慧,一是校園。校園是主體,智慧是在校園這個主體上通過應用新技術來實現的目標。黃榮懷教授認為“智慧校園”是指一種以面向師生、以人為本個性化服務為理念,通過“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全面感知物理環境、識別學習者個體特征和學習情景,提供無縫互通的網絡通信,有效支持教學、評價過程和科學管理決策的開放式教育教學和便利舒適的生活環境。
智慧校園的本質特征應該在于兩個方面:一是由于信息技術的大規模應用對于教育方式、教學模式、教育流程的創新、再造的支撐與服務,另一是智慧校園營造出的智能、開放、便利、個性化的學習生活環境對于創新創造人才培養的支撐與服務。
二、智慧校園與數字校園的關系
數字校園是以數字化信息和網絡為基礎,而智慧校園是以數字校園為基礎;數字校園對智慧校園起支撐作用,而智慧校園則是在數字校園提供的基礎數據上進行智慧化開發應用。
三、智慧校園建設前期準備工作
1、明確建設方向,突出職業院校特色
每個高職院校建設智慧校園的經費來源不同,數量有限,需要將有限的經費用到關鍵之處。因此高職院校的智慧校園建設不應貪大求全,而應立足于本校的實際情況和辦學定位,在智慧校園建設當中融入本學校的特點與優勢,并在智慧校園建設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提高核心競爭力。
2、做好頂層設計,充分理解智慧校園本質特征
在啟動智慧校園建設前,應認真研究學校現有的職能與資源,充分考慮人、財、物、教育教學實踐等各方面的因素,從學校整體的角度出發,進行全面的思考和統籌規劃,做好學校的智慧校園建設的頂層設計方案,避免無序建設、重復建設。
3、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理順發展機制
學校在推進以兩個“支撐與服務”創新為本質特征的智慧校園規劃建設的過程中,其體量和重要性絕非是校園網、數字校園以及通常的信息化建設可比。同時,智慧校園的建設必然會對行政體制、教育教學改革、師生員工的思維方式、文化傳統、行為習慣等方面產生影響。因此,必須要探索、優化適應信息化發展需求的新體制機制,來保證智慧校園建設健康有序地開展。這些都遠遠超出了通常學校網絡管理部門的職能和能力范疇,因而,為保證智慧校園建設順利的序的進行,必須在學校建立“三個一”的組織機制加以保障,即將其作為學校的“一把手工程”,必須由一把手掛帥,建立由學校多部門參與的 “一個綜合機構”,設立一套切實可行的政策保障體系才能有效實施和建設。
4、建設資源多元保障到位,建立穩定、制度化的投入機制
智慧校園建設過程中涉及到“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等新技術,實現這些技術的信息產品技術先進,價格昂貴,維修維護復雜,因而對經費、人力、技術保障的要求較高。因此,在籌集智慧校園建設經費時不僅要考慮到硬件基礎設施等所需要的經費,還應考慮到軟件資源建設、維修維護人員培訓、管理運維以及為鼓勵將智慧校園新功能廣泛應用到教育教學改革中所支付的費用等等。而且,這些經費投入不是一次性的,要隨著智慧校園的建設、智慧校園的應用的發展而不斷地投入,因此,需要建立穩定的、制度化的投入機制。
四、智慧校園建設中應注意的問題
(1)在建設中要注意建設管控結合的安全運行體系,培養運維人才。
(2)要注意理順現有業務系統與新建系統的數據接口,制定全網統一的數據交換標準。只有規范了統一的數據交換標準,并且各信息應用系統都能遵循這個統一的數據交換標準,才能消滅信息孤島實現彼此間數據層面的互聯互通。
五、智慧校園建成后要注意從以下幾方面引導其發揮作用
1、與教學科研相融合,引導教學改革
智慧校園應用應注重高校最根本的教與學方面的融合,并將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入到教學過程中,推動教學模式變革,努力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通過MOOC、翻轉課程、網絡備課、互動研討等教學科研活動,引導并提高教師運用最新教育技術的意識和能力,開展智慧課堂教學實踐,最終實現智慧校園與教學改革、教學科研活動的無縫銜接。
2、與學科內容相融合,建設現代教育資源體系
通過智慧校園建設,引導教師建立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本數字化教育資源體系,引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改變傳統單一的授課形式,主動應用網絡上多樣化富媒體學習資源,使學生在獲取知識過程中更自然、更人性化。
3、與學生學習相融合,突出因材施教
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通過智慧校園向學生智能推送學習資源,實現“面向學生,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自主化、協作式的學習,并對學習狀態進行動態數據分析,及時進行測評和反饋。
4、與學校管理相融合,創新管理手段
依靠智慧校園平臺的實踐應用,學校管理必須要改變傳統的管理模式,構建信息化管理新模式,積極探索新的管理手段,為學校全面提升管理水平起到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5、與校園文化相融合,提升學校的文化品位
通過智慧校園建設,將各種系統平臺及內容應用于學校教育、文娛、生活服務的全過程中,為校園打造一個有機的校園文化互動生態環境,通過這個生態環境將學校的核心價值觀傳達給全體師生員工,以強大的文化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師生員工。
高職院校的智慧校園建設將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工程,需要有“智慧”的思維、新的信息技術、科學合理有效的組織。高職院校應該不斷努力,克服困難,根據高等職業教育理念發展建設智慧化校園,建立制度,長遠規劃,持續推進,為高職院校的持續發展和轉型設計提供有力的信息技術保障。
參考文獻:
[1]黃榮懷,張進寶,胡永斌,等.智慧校園:數字校園發展的必然趨勢[J].開放教育研究,2012 (4):12-17.
[2]楊現民.信息時代智慧教育的內涵與特征[J].中國電化教育,2014(1):29-34.
[3]陳琳,陳耀華,張虹,等.教育信息化走向智慧教育論[J].現代教育技術,2015(12):12-18.
注:本文為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課題,《黑龍江省高職院校智能化校園建設研究》(GZC1317053)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