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榮
摘要: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明確要求教師優(yōu)化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教學方式的應用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因此,要想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教師要靈活地應用多樣的教學方式。在本文中,本人將就如何應用情境教學、信息技術教學、生活教學,提升數學教學質量進行詳細說明。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教學方式
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之所以不盡如人意,是因為大部分教師采取灌輸知識的方式,機械地向學生們堆積教材中現成的結論,忽視了學生們的思考和探究,致使學生們被動接受知識,難以建立對所學的深刻理解。生本教育理念要求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以學生為中心,優(yōu)化教學方式,點燃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驅動學生們自主、合作、探究,提升教學質量。為了實現這一點,我在組織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嘗試應用如下教學方式:
1 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生本教育理念指導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是以學生的自主參與為保障的。而學生自主參與的實現是以濃厚的學習興趣為保障的。因此,教師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要想提升教學質量,教師首先要采取適宜的方式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數學因為具有抽象性,很難使大部分小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對此,教師要化抽象為直觀。情境作為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創(chuàng)設的特殊場景,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內容以直觀場景形式展現給學生們,滿足學生們的學習需求,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以“公頃和平方千米”為例,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我直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們展現了教室、學校、體育場、鳥巢體育館等場所,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學生們在觀看的過程中,會發(fā)現,這些場所的大小是不一樣的,而且,有些場所的占地面積很大。對此,我向學生們提出問題:我們的教室很小,可以用平方面來表示面積,那么,針對占地面積很大的場所,如體育館,我們要如何表示它的面積呢?可以用哪些面積單位呢?如此問題的提出,自然會引發(fā)學生們的探究興趣,為學生們深入探究新知打下堅實的基礎。
2 信息技術輔助.理解所學
數學課堂教學實施的首要目的是引導學生們理解新知,掌握新知。但是,小學生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的,面對抽象復雜的數學知識,往往得有心無力,無法建立對其深刻的理解。甚至在教師成人化的語言描述下,會不知所措,不知道老師在講些什么,同時還無形地加重了學習負擔。要想使學生們真正地掌握數學知識,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立足該學科的特點,化復雜為簡單,將復雜的知識內容,以圖片、視頻等形式展現給學生們,或者引導學生們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們在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下,透過現象把握數學規(guī)律。為了實現這一點,我一般會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
以“圓的面積”為例,盡管教材中給出了圓的面積公式,但是,直接講述公式,學生們會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應用數學知識的時候出現諸多的問題。對此,我在實施課堂教學的時候,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將圓的面積的推導過程展現給學生們,驅動學生們分析、總結。具體地,我在交互式電子白板上畫出一個圓,接著,利用切割功能,前后將這個圓平均分為2份、4份、8份、16份。切割的同時,將拼接出的圖形展現在屏幕的右上方。受到視覺的作用,學生們自然而然地發(fā)現,當切割的份數越多的時候,拼接出來的圖形越像一個長方形,借此,聯系所學過的知識,總結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如此教學,不僅輕松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還使學生們在切身實踐中,扎實地掌握了所學,便于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3 生活教學.應用所學
學以致用是數學教學的目的之一。數學來源于生活,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不僅要根據教學所需,挖掘生活化的教學資源,采取適宜的方式將這些生活資源展現給學生們,驅動學生們通過體驗生活掌握所學,還要根據所講授的知識內容,為學生們設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們體驗生活,應用所學解決生活問題,從而加深對所學的理解,潛移默化地提升數學應用能力。
以“扇形統計圖”為例,在組織了新知教學活動之后,我為學生們設計了如此實踐任務:回到家中,向父母尋求幫助,搜集自己家一季度的用水情況,統計數據,并利用扇形統計圖按照洗衣、做飯、洗澡、飲用等用水情況展現出來,據此分析,自己家的用水特點,在哪方面用水量最多,哪些方面最少,是否存在不合理用水的情況,針對不合理用水情況制定用水計劃表。如此任務的設計,不僅使學生們真正地體驗了生活,應用了所學,加深了對所學的理解,還便于學生們積累生活經驗,樹立環(huán)保意識。
總之,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可以立足教學所學,靈活地應用情境教學、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生活教學等方式,優(yōu)化傳統教學,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引導學生探究數學,應用數學,幫助學生們扎實掌握所學,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邢敦美.新課改理念下創(chuàng)新小學數學教學方式的探討[J].華夏教師,2018(7):40-41.
[2]郭曉霞,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8):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