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英利
摘要:小學英語口語是小學英語學習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少兒學習語言往往接觸的越早影響越大,因此我們在保證小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更要幫助他們掌握一定的口語和讀寫能力。口語是語言學習的關鍵一環,口語教學能影響學生的聽說能力。我們教師在進行口語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糾正學生錯誤的發音,更要讓學生在學習口語的過程中掌握語調和音節的變化規律,讓學生能夠流暢的用英語表達出自己意思,這樣才能實現英語口語教學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英語;口語;教學方式
口語教學在小學階段顯得尤為重要,提高學生口語的能力,不僅僅能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發音,了解英語的發音規則。也能從側面提升學生的聽讀能力,提升學生的英語語感,從而促進學生英語成績的提升。下面本文就針對當下小學英語口語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并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提出了一些有針對性的建議和對策。
1 小學英語口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1.1 教學方式單一化
很多教師在開展口語教學的時候往往方式單一枯燥,就是自己讀一遍,在讓學生讀一遍,如此往復而已,很少單獨組織有特色的口語教學活動,這樣是無法培養出學生良好的口語和語感的,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很多教師沒有意識到口語教學的重要性,認為口語對于學生英語成績的提升沒有太大的影響,重要的還是讀寫和語法。有的教師認為讓學生朗讀課文就是口語教學,認為大量機械化的重復訓練就是口語練習的最佳方式,其實這種重復性勞動,是缺乏溝通的,無法從本質上加強學生的口語能力。
1.2 缺乏口語教學環境
語言對于環境的要求是格外嚴格的,很對有條件的家長為了孩子的英語學習不惜花重金請外教來進行家教,其實就是意識到了環境的重要性。但是這種方式對于普通家庭肯定是不適應的,學校的英語教學也不可能全部由外教來擔任,所以為了創造良好的英語環境,學校需要想法設法的增加學生使用英語進行口語交流的機會。讓學生敢說、愛說,有機會說。
1.3 對學生口語能力的評價方式不完善
目前,在我國大部分小學中,學生的英語學習成績主要是以考試卷面成績來衡量的,而學生的口語成績般是由教師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作出的評價。然而,教師對學生口語成績的評價,普遍存在著缺乏客觀性的問題。大部分教師會將學生的課堂表現以及發言情況作為學生口語能力的評價指標,但是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的發言情況,并不能代表學生的實際英語口語能力。
2 提高小學英語口語教學效率的策略
2.1 實現口語教學方式的多樣化
小學英語口語教學一般是在課堂上完成的,教師會設計相應的口語教學活動,讓學生針對某一主題進行模擬對話。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設計多種不同的口語訓練話題,豐富口語教學的方式,不僅要讓學生進行單一的口語對話,也要讓學生與同學進行情境對話,或者講述一段英文故事等。例如,在英語口語教學中,筆者每周都會組織一次講英語故事的活動,讓學生在課后自行準備一段英語故事,然后在課堂上講述出來。這樣不僅能很好地提高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也能更好地提高小學生的自信心。
2.2 提高班級的英語學習氛圍
小學生在日常交流中大都接觸的是漢語語境,缺乏英語學習語境,很難在課后主動使用英語進行交流。為了有效解決這個問題,教師要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如筆者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很少使用漢語與學生進行交流,旨在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對英語口語的學習熱情。一些專家認為教育的發展方向之一,是促進教學的生活化。因此,通過創設口語訓練情境,讓小學生將英語運用到生活當中,也不失為一種提升口語能力的捷徑。
2.3 豐富英語口語教學的評價方式
為了讓學生認識到英語口語學習的重要性,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作出正確的教學評價。為了充分保證教學評價的客觀性,教師要制訂相應的評價標準。在對學生英語口語能力進行評價時,教師要考慮學生的發音是否標準,學生表達的句子是否有基礎的語法錯誤,以及學生的語調是否準確等。此外,教師也要豐富英語口語評價的各種形式,如可以讓學生之間進行互相評價,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評價的合理性。
2.4 鼓勵學生用英語交流
對于小學生來說,保持頻繁的口語練習才能讓他們的英語口語能力在短時間內快速提升。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開口說英語。教師可以采取一些激勵措施,如在課上討論環節讓學生用英語交流,在課下時間讓學生用英語打招呼、聊天等,給學生創造更多說英語的機會。
3 結語
現如今,隨著我國英語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國家層面對小學英語口語訓練的重視程度有所增加。在小學這樣的特殊階段,通過課堂教學的改革與創新,以及學生實際口語問題的及時解決,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和進步,引導他們真正將英語運用到生活當中,成為優秀的現代化人才。
參考文獻
[1]陳婷,探究小學英語口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新課程(小學),2016,(2):P.44 -45,
[2]葉志琳.小學英語口語教學方法的探究[J],讀書文摘,2014(18):229-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