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小學作文指導中讓學生切實掌握細節描寫的教學方法,即鍛煉語言,讓學生學會說話;留心生活,讓學生學會細致觀察;循序漸進,加強學生的片段訓練;巧用修辭,引導學生學會想象具體;動靜結合,讓學生學會烘托景物的寫法。
【關鍵詞】細節描寫 具體 方法 訓練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8A-0048-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學生要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作文的自信心。可是,大部分學生認為作文難寫,寫出的作文不是內容過于簡單,就是材料的取舍或詳略的安排不當,導致作文空洞無物或者通篇流水賬。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作文失去信心。導致這種局面,不僅與學生的閱讀積累有關,與教師的教學方法也有直接的關系,尤其是教師在細節描寫方面的指導是否得當,在較大程度上決定了一篇作文是否能成功。作文就像一棵大樹,如果沒有枝干、樹葉等細枝末節,整棵樹就會失去生命力。細節描寫就如大樹的細枝末節,是針對事件發展和人物的性格、肖像、心理、動作以及周圍環境等所進行的細膩、具體的描寫。小學生作文細節描寫主要包括人物細節描寫、景物細節描寫、場面細節描寫等方面,在日常作文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寫好細節?筆者有如下體會。
一、鍛煉語言,學會說話
葉圣陶先生說:“寫作必須把它看成一件尋常事,但是又必須把它看成一件認真事,好比說話一樣。”葉圣陶先生的意思是平時說話要注重詞語的表達輸出,要認真恰當地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想法,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一個人,如果平時說話有邏輯,表達思路清晰,拿起筆來自然會文思泉涌;如果平時說話邏輯混亂,表達的內容毫無章法,那么寫作時也可能會雜亂無章,特別是語言的描寫不夠細致,無法凸顯所寫事物、人物、景物等的特點。
學生良好的語言習慣要從日常生活抓起,課堂就是很好的鍛煉平臺。教師提問時,要求學生先組織好語言再發言,發言時要說出連貫、有條理的話;教師經常組織辨論會、班會、主題演講等活動,為學生提供口語鍛煉的機會;或者課堂中教師根據授課內容組織學生進行講故事或復述課文等活動。筆者在教學中,從低年級開始就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講故事的表達能力,每個學段的要求不一樣,低年級通常是看圖講話;中低年級只要表達通順、有趣即可;到了高年級,要求學生對故事情節要有充分的準備,演講時要講得細致、生動,要學會用自己的肢體語言去表達故事中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心理等。有了細節的支撐,故事更具感染力。通過這些說話訓練,慢慢培養學生出口成章的好習慣,作文時自然就能一氣呵成了。
二、留心生活,細致觀察
著名特級教師管建剛說:“寫作,重要的是內心的發現。”“細致觀察”這四個字,重要的不是“觀察”,而是“細致”。這就要求學生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時刻當生活的“有心人”,觀察生活中的細節,發現別人沒有觀察到的地方,寫作時才會用心去刻畫這些細節,寫出個性,寫得具體。
上學期,我班開展了一次吹氣球比賽,目的是讓學生在真實的游戲中學會細心觀察活動過程,然后用筆把精彩之處表達出來。果真,學生進行認真細致的觀察后,那次活動涌現出好些優秀習作,例如小韋(化名)在《吹氣球爭霸賽》中寫到:“瞧!他們個個鼓起了腮幫子,緊皺著眉頭,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往氣球吹氣,乍一看,嘴角就像塞了兩個大核桃,肚子還一挺一挺的,真像一只大青蛙!被吹的氣球有些好像著了魔一樣,一會兒好像可愛的雪梨,一會兒變成漂亮的葫蘆,有些似雞蛋般大小,怎么也吹不大。臺下的同學有的捂著肚子哈哈大笑,有的看得目不轉睛,面露緊張的神色,還有的故意做花樣鬼臉,甚至扭了扭屁股。”小韋先在活動中細心捕捉參賽同學和觀眾的表情、動作以及氣球的變化,后在寫作時能夠抓住這些細節描寫出來,一篇佳作便形成了。
如此,“留心生活,細致觀察”,解決了小學生作文“寫什么”的問題,只要觀察到位,學生就會覺得到處都是可寫的內容,再不用抓耳撓腮、咬破筆頭,也不用胡編亂造了。
三、片段訓練,奠定基礎
小學生的作文基礎普遍較差,很多時候如果教師一開始就要學生寫出完整的一篇文章,甚至長篇大論,這樣顯得急功近利。通常,小學生一篇優秀的習作,往往可能是某個段落或者某個場景描寫得很出色,對細節娓娓道來,詞句表達恰如其分。因此,對學生進行作文細節描寫指導,可以先針對性地實施作文片段訓練,由詞到句,從句到段,細致的片段寫好了,寫作基礎便打下了,文章也就成功了一半。
例如,筆者曾經進行過一次即興表演,一反常態的樣子嚇懵了所有學生。事后,筆者讓學生就自己剛才的表現寫一段話。幾分鐘后,學生A寫的是:“李老師一走進教室,就生氣地看著我們,把試卷往講臺上一丟,我們所有的人都不敢吭聲。”
筆者以這個片段為例,用投影儀展示給學生,讓學生互相討論交流這個片段寫得如何。經過一番討論,大部分學生都意識到這個片段寫得過于簡單,一兩句話就把教師的動作表現寫完了,但是,他們并不清楚如何表達才算細致。
于是,筆者及時展示學生B寫的精彩片段:“上課鈴響了,走廊外響起了急促的高跟鞋聲音,我有一種不祥的預感:暴風雨即將來臨。腳步聲越來越近,不一會兒,李老師便出現在教室門口,手里拎著一沓試卷。她頓了頓,威嚴的目光閃電般地掃了一眼同學們,然后“咚咚”地走上講臺。突然,她用力將試卷一甩,扔在講臺上,大聲地對我們吼:‘這次考試你們讓我非常失望!她氣得滿臉通紅,憤怒地瞪著我們,我們大氣也不敢出。”
這個片段通過心理、動作、神態、語言等細節把教師的表現全部刻畫出來,描寫很細膩,贏得了大家熱烈的掌聲。通過這一次強化訓練,學生也明白了:細節描寫可以將身邊不經意的事和人寫活了,平淡的生活其實可以這樣富有情趣,打開話匣子并不難。在日常教學常態化的細節描寫片段訓練中,學生多次嘗到作文成功的樂趣,會更有信心寫好一整篇作文。
四、巧用修辭,想象具體
不管是寫人、記事的作文,還是寫景、寫物的作文,不采用任何修辭手法,任何人、事、物的特點用一兩句話或幾個詞就能描述完畢。但如果在運用修辭手法的基礎上進行合理大膽的想象,那么人、事、物也就更容易被寫活。所以,在平時的作文指導中,教師要教給學生落實細節描寫的方法:一要多方面描寫一種事物;二要盡可能展開想象。客觀描寫事物的詞句有限,表達也會比較生硬、呆板,有了修辭和想象,事物就會顯得更細更美。
例如描寫一個女教師的外貌,可以這樣寫:“她戴著一副粉紅色邊框的眼鏡,眼鏡后面是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她的臉看起來很嚴肅,有時讓我們感到害怕,但其實臉蛋很漂亮,很有老師的氣質;她那張能說會道的嘴像一臺永不停歇的機器,不停地把知識傳授給我們。”這里不僅寫到了女教師的眼睛、臉蛋和嘴,最出色的是用上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加上小作者的想象,突出女教師的智慧美麗、無私奉獻,令人耳目一新。
又如描寫池塘里的荷,可以這樣寫:“看!荷花亭亭玉立于萬綠叢中,千姿百態,或嬌羞欲語,或盈盈欲滴,有的花瓣兒全都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好似熟睡中的嬰兒;有的才開了兩三片花瓣,像含羞的少女只露出自己的一點臉蛋;有的還是花苞,像一雙手緊緊地合在一起。我閉上眼睛,仿佛自己就是萬花叢中的一朵,也跟著它們在風中漫舞。”荷花的顏色、形狀等都是客觀觀察到的景象,小作者卻獨具匠心,結合生活經驗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和想象,將荷花描寫得細致而有韻致。
五、動靜結合,烘托景物
在寫景作文中,描繪畫面的細致美也有章可循,那就是——動靜結合。確實,畫面描寫全是靜的,顯得太凄涼;全是動的,又太熱鬧。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動靜結合互相映襯才恰到好處。古有“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更有“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這些都是詩人寫景時運用動靜結合手法的經典佳句。寫景作文訓練中,我班的陽陽(化名)這樣描寫瀑布:“遠處的梯田像是鋪上了一層金色的毯子,小草也換上了黃色的衣裳,梧桐樹葉火紅火紅的,好像一個個紅色的小手掌。一陣秋風吹來,飄落的葉子仿佛在和游客揮手打招呼,有的飄落在地上,有的飄落在瀑布中,如一艘艘小船在水面上漂泊。”這段習作中,既寫到景物的靜態美,又通過動態的描寫,展示了秋景無限的生機與活力,多美的畫面呀!
作文的開頭結尾要短小精煉,主體則要豐滿圓潤,所以,教師要靈活開展作文教學,指導學生在主體上下功夫,切實掌握細節描寫的基本方法,才能給文章打造完美的身材。每一個學生就其天性來說都是詩人,教師的作用在于引導他們打開創作的源泉,激發創作的欲望,使他們有話可寫,且寫得細致。
作者簡介:李幼秀(1985— ),女,廣西博白人,小學二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小學語文作文教學。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