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改革下,閱讀教學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各種閱讀教學方法應時而生,像群文閱讀、體裁閱讀等。縱觀語文教學發展,閱讀教學承擔著眾多教育功能,既能夠促進學生思維、提升語言文字理解能力,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本文將以小學語文教學為例,結合當下教學現狀分析存在問題和解決對策,力求進一步增強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當下社會知識更新迅猛,教材中的內容已經不能滿足學生未來發展需求,課堂40分鐘時間有限,學習到的知識也在規定范圍內,要想額外增加知識,必須提升閱讀能力,能夠自主學習。閱讀知識獲取信息的直接途徑,是信息輸入過程。新課標中認為閱讀屬于學生個性化行為,能夠實現感情流露和藝術熏陶。在小學階段,閱讀是學生認識字詞,準確理解文字表述,體會文中寫作情感的關鍵途徑。所以,本文重點研究如何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增強語文學習質量。
一、閱讀教學有效性界定
當前教育中評判教學質量和過程的重要標準是教學目標是否實現,教學效果是否最優,與此同時,教學有效性逐漸走入教育者的研究課題中。傳統教學實踐中對教學有效性的理解停留在教學經驗和歸納總結,從學生成績直接反映,難免會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隨著新課程理念的深入,教學有效性向更深層次發展。教學有效性包括四大因素: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體 現,時間精力與物力的投入,教學目標的完成,教育價值的滿足。
小學語文閱讀的有效性主要是指在課堂40分鐘內教師要優化教訓過程,合理設計教學活動,最大限度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結合教學有效性內涵來看,就是立足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規律,利用科學教學策略,減少時間、物力的投入,取得最優結果,提高學生語文素養,主要還是看是否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
二、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預期教學目標未達標
小學階段學生思想力不夠集中,很容易出現走神兒。而閱讀學習承載著大量語言文字任務,學生容易感到疲倦。就此點而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會經常出現突發情況,會延誤最佳教學時機,又或者學生由于注意力不集中錯失知識點講解。另一種現象是學生經過了很認真學習,但是仍然沒有得到提升。最根本原因是只注重量的學習,沒有實現質的提升,學生思維發展跟不上閱讀教學的節奏。
(二)學生學習興趣下降
小學生學習興趣受外界多種因素的影響,隨機性較大,缺乏穩定性。很多學生對閱讀教學缺乏興趣直接表現在課中互動不積極,課堂氛圍死氣沉沉。有些教師會直接歸為學生不配合,但是根本原因是學生將自己擺放在旁觀者的位置。此外,還表現在課后閱讀不主動,學生一旦脫離課堂上濃厚的閱讀氛圍,就會很少主動進行課外閱讀學習,長久發展下去也會影響教師教學激情,增加教學壓力。所以,必須采取一定措施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教學效果。
三、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策略
(一)科學制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學習課文的基礎,是教學活動的風向標。筆者看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目標的制定要遵循三大依據。
一要依據新課標要求。新課標中提出了三維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所以,語文閱讀教學目標也要從此三方面出發,掌握語文知識能力,拓展眼界;掌握語文應用實踐能力;增強自身綜合素質與學習體驗,養成健康、快樂、向上的人生態度。二要依據學生實際情況。制定教學活動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發展狀況和心理狀況,教學方法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促進全面發展。比如《我不是最弱小的》課文人教版與蘇教版教學目標側重點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學生年齡階段不同,學習能力不同,層次不同。三是制定目標要科學準確,語文學習包括生字詞的認知、課文理解、情感體會及應用能力提升等,教學目標制定要涵蓋各個層次學習要求,貼合教學實際。
(二)正確解讀文本,確定教學內容
文本解讀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最重要的內容,是基礎性因素,只有對文本進行精準、透徹的分析,才能夠促進教學順暢地發展與流動,幫助學生與閱讀文本深入交流與互動,閱讀文本也能夠煥發本有的光彩。
首先,選擇精準的教學內容,要立足目標、立足文本。語文教學包括字、詞、句、篇、修辭、語言藝術等,閱讀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要立足當下閱讀教學的發展精確選擇對學生有意義的文本,并且站在文本的角度品味文本,包括整個閱讀內容、框架劃分,畫出重點字、詞、句,善于利用其中“文眼”進行理解與推敲,勾畫出其中意境,幫助學生深入感受。又或者對已有教學內容進行加工整合,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強化預測與引導意識,設計層次化閱讀問題。比如學習《匆匆》一課時,教師可以設置問題:“想象一下,沙漠里的一粒沙子有多大呢?”“他們滴在海里的時候是什么樣呢?”學生回答:“滄海一粟、悄無聲息。”然后再進入課文學習,將教學內容轉化為學生內心觸動,實現對文本的延伸與發展。其次,要設置語文閱讀情境。任何活動都離不開一定情境的依托,學生能夠在情境中交流互動,體會語文知識快樂。教師可以設定以情感人的情境,讓學生“讀出味道”,跟隨故事中的人物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沉思,從生本互動中創造感動。
(三)選擇恰當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根據教學活動的發展動態變化的,是教學實踐活動的重要支撐。對于它的選擇要依據語文閱讀教學要求和學生發展,靈活使用多種教學方法。閱讀教學要求從多角度、多層次理解文本、消化文本,注重學生個性體驗。而語文的魅力是隱藏在字里行間的,只有利用科學教學方法對教學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才能夠真正實現教育意義與育人價值,讓審美資源真正裝點學生心靈。教學活動又屬于一個動態化過程,教學方法也要適時調整,根據學生情緒變化實現靈活性和多樣性。比如學習《瀑布》一課時,結合多媒體技術,運用音樂和燈光以及富有節奏的朗誦,營造出一種美輪美奐的瀑布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點亮學生審美情趣,借著無限的遐想一起走進瀑布的世界中。調動學生不同器官感受的同時,豐富情感體驗。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教學實踐中,有效性是評價教學活動發展效果的重要因素,是教育工作者不斷追求的目標。對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來說,要結合有效性教學界定,分析當下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制定針對性解決策略,豐富學生情感體驗,優化教學過程,真正散發閱讀文本的純真美,增強語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溫澤成.新時期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策略分析[J].中國農村教育,2019(3).
[2]曾紅梅.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和提升策略[J].教育現代化,2018(40).
[3]馬佳.探析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8(24).
[4]于洪利.關于強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對策思考[J].才智,2016(32).
作者簡介:袁芳,女,1973年生,回族,甘肅天水人,大學本科學歷,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