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秀玲
摘 要 繪圖法是地理教學方法中重要組成部分,教師靈活運用繪圖法,可以讓地理知識更直觀更生動,學生接受度高,學生多運用繪圖法可以提高自己的空間思維,鍛煉繪圖能力。
關鍵詞 初中地理;繪圖法;等高線
中圖分類號:Q-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23-0074-01
地理教學中,地圖是地理課的靈魂。一些知識如:等高線、地球的運動、大氣運動、經緯網、季風氣候等等是非常抽象的,也許老師絞盡腦汁的去分析,學生還是如墜云霧,找不著北。彌補自身整體的知識量不足,理解知識不快的缺陷。
一、教師靈活使用繪圖法
(一)采用簡筆畫,提高地理課堂的直觀能力
東南亞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地形特點,這部分內容教師可設計為一個隆起手掌為圖來解析,手背為高原,手指為山脈,指縫為河谷,我國的云貴高原向四周流開,流入手指縫,形成湄公河、湄南河、紅河等,從而引出山河相間、上游河流水能資源豐富、下游形成農業生產的沖擊平原。還有,與學生制作一個由赤道、南北回歸線、地軸、晝夜分界線構成的白天黑夜的地球——紅色平行太陽入射光線,兩圖訂在一起,并且是活動的,通過轉動太陽入射光線的位置,清晰呈現由于太陽光線的入射角度(太陽高度角)的差異,南北半球獲得的熱量不一樣,從而形成了地球的四季。
(二)多媒體演示與繪圖法結合
在多媒體教學突破了老師講解抽象概念的局限,把原本抽象的概念用動態的過程表現出來,教師用多媒體為輔助,用動態畫圖演示,效率更高更快。學習亞洲的《復雜多樣的自然環境》中的“河流眾多,呈放射狀向四周分流”的知識點時,筆者把“亞洲河流分布”的地形圖展示在白板上,其中的每條河流都動態出現一個指向河流流入海洋的箭頭,學生一目了然,總結出亞洲河流呈放射狀。然后提問“為何會出現此放射狀?”答:“亞洲地形中間高,四周低。”
學習我國的地勢時,筆者把中國地勢畫成西高東低的三級階梯圖,簡簡單單,一目了然。
(三)實物演示與繪圖法的結合
制作乒乓求地球儀,在教師指導下,完成一個簡易的地球儀。標出赤道、南極、北極和將球分成12等份,畫上平滑的經線。再看著自己的作品把它畫下來,即化成南北正立的平面圖,兩個作業。每一個認真完成作品的孩子都會較容易地看到:每一條經線的長度都相等,方向由南向北,(這個知識點是很多學生都無法理解和記住的,而畫下來的平面圖的經線看起來并不是相等的。)緯線的長度隨著緯度的增大而長度變小。破除平面圖的空間思維局限,把立體轉化為平面。而且是親自動手,印象深刻。
二、課堂上培養學生繪圖的習慣與能力
(一)學生課堂上展示繪畫能力
運用地理略圖,掌握地理事物。例如:在《中國的地形》那節課中,教師先把中國輪廓展示在白板上,用紅色筆畫出主要山脈,然后讓學生輪流在白板上填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名稱。最后讓學生找出我國地形類型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地勢西高東低等特征??傊?,通過學生的動手、動眼、動腦全身心參與,全體學生參與比老師一個人在說要氣氛活躍主動得多,當然就更多人掌握了這個知識點,減少邊緣學生。
(二)學生熟練運用繪圖法
如現階段筆者正在上到的八年級上冊第二節《氣候基本規律》,筆者要求學生能隨手能畫出中國的輪廓,并把“中國溫度帶”“中國氣候類型”“中國干濕地區分布”三圖快速的在課堂上速寫出來。其實在多媒體上也可直接的顯示出這三幅圖,但若是老師在上面講這是什么區,那是什么區,可能記起來會很枯燥,而學生一邊快速地畫對比“中國的降水圖”,和“干濕地區”推斷出,由降水的多少影響決定其干濕地區分布,當然蒸發量也是個關鍵?!爸袊鴾囟葞А薄爸袊鴼夂蝾愋汀眱蓤D的相似度高,通過課堂隨筆畫,記憶深刻明了。以圖為基礎,用空間對比清晰的地圖速寫,讓學生自己把地圖印進大腦里。學生也慢慢養成地理學習中用圖的習慣。
三、解決學生遇到的繪圖困難
農村初中生繪圖水平較差,要在地理課堂上,培養學生繪圖的準確、快速、目的明了的能力,就要靠老師平時的課堂展示,和平時的多練習了。筆者的平時作業中,經常有畫地理圖的作業,比如,七年級的《高中低緯度的劃分》《東西半球的劃分》《地球自傳的方向》《地球五帶》,八年級《中國省級行政區劃圖》《中國地形圖》《中國主要山脈分布》(兩圖合一)還有前面說到的《中國溫度帶》《中國氣候類型》我都作為課后或課堂作業,而且筆者每次都讀分數出來,表揚畫圖正確、美觀的同學,對畫圖有困難的學生,遇到困難時,給予一定的幫助指導,使學生通過自我努力,完成學習任務,建立自我動手繪圖的信心,增強信心,提高興趣。
由此可見,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在地理的教學中也是如此。地理課堂教學繪圖,讓感覺迷亂的地圖,在學生手中變成一條條清晰的線,一個個明朗的圖,使學生的積極參與,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樹立信心。學生在多樣的課堂教學模式中和學習環境中感官受到多樣刺激,學習效率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