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敏
摘要:教師職業道德是教師在從事教育勞動時所應遵循的行為規范和必備的品德的總和。關愛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靈魂、核心、職業道德高低的試金石。如今,正在發展中的教育繼承關愛學生的思想依然非常的有必要。隨著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以及政策的開放、創新,人們的價值觀、精神信仰以及生活狀態已經漸漸越來越多的呈現出由之而帶來的負面作用,因此更加需要關愛學生思想的引領。繼承關愛學生思想的現代價值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關愛學生有利于實現理想道德目標;二是關愛學生有利于建立善良的美德;三是關愛學生有利于和諧校園的建設。
關鍵詞:職業道德;關愛學生;現代價值
一、關愛學生思想概述
關愛學生是指教師在職業道德發展過程中,逐漸培養形成的一種對學生進行關心和愛護的能力,是個體意識通過調節、控制行為自我,完善個性,實現自我的價值的過程。大學時期是學生從成長的轉折時期,伴隨著獨立意識的發展,個體開始擁有自我教育的愿望和能力,開始認識自己,分析自己,評價自己。這一時期既是一個人成才起步的黃金時期,也是一個人誤入歧途的危險時期,這一時期教育的任務不僅要傳授教育知識,更要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最終目標的實現是關愛學生的結果。
二、樹立關愛學生思想的方法
(一)樹立關愛學生思想需要提高道德品性
關愛學生需要看重加強對學生在倫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如“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孝悌思想是孔子首先提倡的基本道德范疇,他教育弟子“入則孝,出”。一個人在家中孝敬父母,尊敬兄長,那么他將也會是個忠君、守本分的善人,孝悌思想是其它德行修行的基礎,是處世為人的出發點,是走向他人和進入社會的根本,所以說修身的關鍵是孝悌。除此之外,教育也應重視君子仁人對修身養性的主動性要求,君子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不是只考慮自己的利益得失,而是將自己與外界的關系梳理,做到為人處世,無愧于心,保持各種關系的和諧狀態。
(二)樹立關愛學生思想需要提高文化修養
在努力進修德行的同時,還要提高文化修養,讓自己內外兼修。教師不僅要建立學習意識,而且要熱愛學習。教學思想是系統而有層次的。在要學、愛學之后,還要端正態度,認真求實,才是正確的求學態度。在不斷的學習積累中,也終身受益。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說:“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知者也”這句話強調后天學習的重要性,孔子好學,注重用知識使人的意識轉變,從愚昧走向文明,這是孔子及其開明的地方。教師的專業能力包括駕馭知識的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及研究能力。提高文化修養對于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教師專業能力的提高也會反作用于教師職業道德的踐行。
(三)樹立關愛學生思想需要吸收知識智慧的精華
通過道德修養的提高和吸收知識智慧的精華,人的思想身心就能提升到一個更高的階層,從重視自己轉變到關愛他人,即“仁者愛人”,這是修身的理想目標,也應是教師所追求的“道”。關愛學生是由己及人,做到寬以待人,愛人如己,以我之心來比照他人之心,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并共謀成功,如此擴展開來,再到整個國家的安危,就達到了“克己”的最高境界“仁者愛人”。因此,知識的精華是樹立關愛學生思想的源動力。
三、關愛學生思想的現代價值
(一)關愛學生有利于實現理想道德目標
關愛學生是對理想道德目標的堅持,這種道德目標只有在生活實踐中,通過對現實的生活方式進行完善和構建的過程中才能達成。社會發展至今,經濟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已是不再久遠的夢想,而隨著日益更新、迅速變化的社會環境的轉變,人們的社會道德意識也受到各種錯綜復雜的信息的沖擊 ,致使他們的道德觀念、思想觀念以及人際交往、自我價值實現等問題呈現復雜且多元化狀態。那么,關愛學生思想所包含的豐富道德倫理內容為現代人理解、體會和施用,在物欲橫流的社會環境沖擊下,使人們相對空虛而低俗的心靈變的充實而高尚,保持物質和精神之間應有的平衡,提高人們的社會道德意識,便顯得格外重要。
(二)關愛學生有利于建立善良的美德
關愛學生使我們具有了善良美德建立的根源,讓我們也產生了“泛愛眾人”的寬闊胸懷。在家庭中,我們愛親人;當今社會,金錢崇拜、物質第一以及社會生活的過度外向化,使得人與人之間關系變得淡漠和對立。關愛學生首先提升自己各方面的修養,包括道德的、文化的,然后將自己融入社會中,給予別人溫暖和力量的同時,也使自我價值得到提升;并且一個人將小愛化大愛,不僅可以獲得情感上的愉悅,還可獲得和諧的人際關系,形成強大的集體力量。孔子認為要孝敬父母,誠信朋友,禮讓他人,使家庭關系和睦、朋友相互信任、社會大團結,公共秩序有序,整個社會呈現和諧的局面。而要實現這些美好的目標,就要使人民的修養提高,道德意識提升,即是以“仁愛”思想為人、行事的標準,在現實生活中踐行之。
(三)關愛學生有利于和諧校園的建設
關愛學生思想是一種和諧思想,是以“仁”為其基本內核。正如我們現在所提倡的和諧社會,它包括了人與人、人與自然及個人內心的和諧。而個人內心的和諧就包含了自己主觀與客觀保持和諧,個人與集體保持和諧,以及個人與國家的和諧。而要實現這些和諧要如何做呢?首先要教育學生愛身邊的親人。但是,只是愛自己的親人,這種思想是及其狹隘的。由此我們可以得到啟發,面對外界的各種不公與打擊,要以平常心從容面對,不要怨天尤人,淡泊名利,寧靜致遠,建立自我反省的循環系統。善于包容我們生活的社會,當考慮自身利益的時候,也適當的換位思考一下社會和他人的利益,在社會中給自己正確的定位。在一味追求遞加效應的同時,也要學會減法,忽略校園中不值一交的朋友,果斷的拒絕違背意愿的事情,不賺昧良心的錢。現代校園給我們帶來豐富和舒適物質生活的同時,也施加于我們更多的壓力,一個人只有建立有效的內心價值系統,才可將壓力轉化為一種生命張力,來達到個人內心的和諧。學生皆達到這種內心的和諧,那么和諧校園的實現便有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檀傳寶.教師職業道德[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安云鳳.高校師德論[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3]劉衛平.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評價對策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