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躍彬
摘 要:文章試圖從國家統一、中外交往、社會變革、歷史人物、傳統文化等方面探討在初中歷史課堂中如何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以期讓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初步學會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和思考社會與人生,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歷史;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一、利用國家大統一的知識,讓學生樹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的觀念
我國歷史上有過四次大統一。第一次是秦朝建立起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第二次是西晉完成南北大統一;第三次是隋朝重新統一了全國;第四次是元朝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疆域最廣、版圖最大的統一的多民族王朝。教師要利用這四次大統一,讓學生領悟到:統一是廣大人民的迫切愿望,符合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無論歷史如何發展,國家統一始終是前進的方向,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臺灣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必將回歸祖國的懷抱。
二、利用我國和各國家與地區之間的友好交往的知識,培養學生為建設和諧美麗新世界而奮發努力的美好愿望
張騫通西域,為陸上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鑒真東渡,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玄奘西行,加強了中國與印度的交流與溝通;四大發明,加速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在學習這些知識時,教師要聯系當今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的偉大構想,教育學生樹立全球理念。只有開放合作,才能推動文明的進步與發展;只有和諧包容,才能讓文明成果惠及全人類;只有互利共贏,才能不斷創造新的輝煌。
三、利用變革的知識,教育學生理解改革開放、與時俱進的重要性,樹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發奮學習的遠大理想
管仲改革,使齊國成為當時最大的霸主;商鞅變法,為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政治、經濟得到較大的恢復和發展;王安石變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戊戌變法,對社會進步和思想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教師要利用對這些“變革”的教學,培養學生勇于創新、開拓進取的精神,讓學生理解改革開放、與時俱進的重要性,樹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發奮學習的遠大理想。
四、利用英雄人物或傳奇人物的事跡,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堅定的信仰,逐步樹立正確的三觀
學習張騫、鄭和,就是要學習他們堅持不懈、永不放棄的堅韌精神;學習鑒真、玄奘,就是要學習他們攻堅克難、迎難而上的吃苦精神;學習岳飛、戚繼光,就是要學習他們熱愛祖國、奮勇殺敵的勇敢精神;學習文天祥、方志敏,就是要學習他們不怕犧牲、大義凜然的獻身精神;學習孔子、孟子,就是要學習他們崇尚美德、仁愛有禮的大愛精神;學習李時珍、孫思邈,就是要學習他們精益求精、嚴謹科學的探索精神……教師要善于選擇歷史教材中的英雄人物和傳奇人物,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堅定的信仰,使其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五、利用國學知識,讓學生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在中國歷史教材中,國學知識無處不在。像諸子百家的思想傳承,歷代不同的政治體制的變革,科舉制度的不斷演進,文字的起源和發展,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繁盛,傳統節日的起源與傳承,還有諸如農學、醫學、書畫、建筑、音樂、禮俗、宗教、史學等,在歷史教材中都有涉獵。教師要抓住教材中的國學知識點,對學生進行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讓學生在“諸子百家”中領悟崇德尚仁的傳統美德;在“制度變革”中認識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在“唐詩宋詞”中感受中國詩詞的博大精深;在“傳統節日”中體會溫暖恬適的人文關懷;在“史學典籍”中汲取內涵豐富的精神養料……正是這些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鑄就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也正是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思想,為構建我國和諧社會和文化自信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習總書記告誡我們:“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印!苯處熞朴诼撓禋v史與現實,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自己的頭腦,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厚植于學生的心田之中,竭盡全力把學生培養成能擔當中華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國家教委.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歷史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9-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