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靜 孫建偉
【摘 要】本文分析了傳統《平面圖像處理》課程存在的問題,明確了混合式教學改革的核心目標,從基于《五星教學原理》的教學設計、引入企業導師的項目式教學、過程化和多元化的課程評價三個方面,分享了該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的成果。其中,教學設計以《人物修形》一節為例,基于教學設計專家周付安老師提出的教學設計指導性范式和五步優化教學設計的方法。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改革;教學設計;項目教學;課程評價
中圖分類號: TQ320-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28-0150-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8.068
0 引言
《平面圖像處理》是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主干課。該課程是《數碼單反攝影》的后續課程,是《數字藝術設計》、《三維材質與燈光技術》、《影視后期合成》等課程的先修課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將掌握使用Photoshop進行圖像處理的操作技能。Photoshop既是紙張,又是畫筆,掌握了該軟件的使用,學生可以嘗試進行平面設計,如海報設計、卡片設計、平面廣告、標志設計;游戲和動畫設計中的角色設定、場景設定、材質貼圖繪制;以及UI設計等。為提升該課程的教學效果,在《平面圖像處理》課程中進行混合式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
1 《平面圖像處理》課程存在的問題及混合式教學改革的目標
《平面圖像處理》在機房授課,教師先采用屏幕廣播的方式進行操作技能的演示講解,然后學生操作練習。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和總結發現,這種“先講后練,教練分離”的教學模式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較多問題,如:學生計算機操作水平和認知能力不同,因材施教難以實施;教學方式方法單一,知識的內化分享課堂上難以完成;評價簡單,評價內容、評價形式、評價標準難以實現多元化。
基于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平面圖像處理混合式教學改革的核心目標有以下幾點:
(1)教學設計精細化。教師不僅要關注教學內容,更要進行充分的教學設計,為學生設計多樣的具有挑戰性的課堂任務,除了操作練習,讓課堂中的每一名學生還有機會寫點什么、說點什么、做點什么,通過更多的參與和對話,提升學生課堂的投入度。
(2)開展項目教學,夯實學生的實踐能力。精選一至兩個項目,引入企業資源,通過完整的項目實戰,鍛煉學生工程意識和動手實踐能力。
(3)建立更加系統科學的評價體系。將過程性評價、項目任務分組完成情況、大賽作品、大作業、平時表現等納入期末成績核算中,評價中更多體現過程性、激勵性、學生主體性,讓評價更加多元、客觀、公正。
2 基于《五星教學原理》的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專家周付安老師提出教學設計中的幾大指導性范式和五步優化教學設計的方法。他總結出:如果課堂上沒有讓學生練習、內化和分享,那么知識和技能就還不能變成學生的;知識的學習止步于提取,技能的學習止步于自動化,結構清晰化以促進知識的提取,流程清晰化以促進技能的自動化;教重要,學也重要,教師提供內容以后,要留出時間讓學生思考、應用、討論、反饋;課堂上要照顧學生的學習心電圖和狀態位要讓學生能力處于高位并聚焦在內容上,所以一定要多樣化提升學習體驗。
基于這樣的前提,周付安老師提出包含“聚焦問題”、“激活舊知”、“示證新知”、“應用新知”、“融會貫通”五步的五星教學原理,從而做出讓課堂變得效果好、效率高且參與度高的教學設計。
《平面圖形圖像處理》課程按照五星教學原理,做出能夠保證教學效果的教學設計,并采用多樣的教學活動設計,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下面以“人物修形”一節為例,說明基于五星教學原理設計的教學活動方案。該教學任務兩次課四個學時完成。
2.1 聚焦問題
方法:頭腦風暴。
內容:什么樣的人物形體是更美的?怎樣的面部結構是更美的?
方法:大膽猜想。
內容:讓學生大膽猜想本節課的任務。
2.2 激活舊知
方法:齊聲回答。
問題:“自由變換”的快捷鍵是什么?
方法:五個關鍵詞。
問題:列舉出自由變換的方式有哪些?
方法:做出預測。
內容:預測自由變換的哪些方式會是人物修形目標中最常用的?
方法:鼓勵學生自己設置目標,進行嘗試。
內容:同學們在課堂上進行修形嘗試,并表達出沒有達到目標的障礙在哪里?
2.3 示證新知,并案例演示講解過程中監督理解
方法:創造比喻。
內容:將修形用到的液化濾鏡中的幾個工具比喻比如成生活中的一個用具,并解釋你的比喻。
方法:作比較。
問題:自由變換和液化在人物修形上強項和短板分別是什么?
2.4 應用新知
方法:學生隨堂練習,教師及時點評和矯正。
方法:內反饋。
內容:我知道了****,我學會了****,我能夠做****。方法:確認自己還沒有掌握的內容。
2.5 融會貫通
方法:思維導圖。
內容:使用思維導圖的方法將人物修形的流程進行總結。
方法:讓學習者看到自身進步。
內容:布置課后作業,選擇一張照片進行修形處理。要求學生將原圖與修圖后效果合成在一幅圖片上,方便進行對比,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進步。
方法:同伴評價,同伴分享。內容:同學互評修形作品,指出做的好的地方,指出做的不夠的地方,分享心得。
該節課采用十種以上的方法讓學生將所學知識練習、內化和分享,使學習體驗得以提升。
3 項目教學引入企業導師,夯實學生實踐能力
項目教學法是指老師的指導下,將一個相對獨立的項目交由學生自己處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設計、項目實施及最終評價,都由學生自己負責。通過完整的項目,項目教學把理論和實踐內容相結合,讓學生帶著真實項目任務,通過對實際項目開發的模擬訓練,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點付諸實戰,使學生最大程度的體驗實際開發的流程,完成理論到認知的全過程。該課程選擇“手機UI設計”作為主題的項目式教學實踐。
“手機UI設計”項目教學與企業合作開展,發揮企業一線開發實戰經驗豐富的優勢,引入企業導師,講授行業規范、行業流程,進行專業指導和點評,借以提高教學質量,鍛煉學生工程意識和動手實踐能力。項目教學主要有如下三個環節:
(1)項目講解。首先教師提取與手機UI設計相關的基礎知識并深入講解;其次展示經典案例,激發學生對UI設計的興趣;著重進行實戰講解,帶領學生了解手機UI設計過程和規范,讓學生學習當下開發使用的技術,讓其能力達到工作級水平。
(2)任務分組協作完成。班內同學五至六人一組,每組完成一個主題的系列圖標設計,并完成效果圖制作。UI設計的全過程交給學生完成,老師進行必要的指導,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3)作品展評與完善。項目任務完成后,各組對其作品進行展示,通過企業講師、教師、學生小組相互點評,提出整改方案。學生在最后一個知識鞏固環節中,對作品進一步完善,最終完成項目作品。在完善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進一步拓展了知識,技能也得到了培養。
該項目式教學把企業帶入課堂,教室作為實訓基地或工作室,產業中的設計任務與學校課堂上的學習任務結合在一起,打破了原有教學模式。在此環節中,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集合集體智慧,并得到專家的指導,收獲了手機UI設計的首次實戰經驗,自主探究、團隊協作能力也得到鍛煉。
4 課程評價過程化、多元化
本課程的課程評價共分為四個部分:(1)過程性評價,基礎知識分階段網上測評;(2)學生之間的自評與互評,項目任務分組完成,并組織匯報、答辯;(3)綜合設計能力評價,選取設計大賽命題作為期末大作業,進行命題設計;(4)平時表現評價,學生練習作業及課程參與度。
課程學習過程中,通過網上測試的方式對一些基本知識點采取分階段評價的方式,檢測學生的學習狀態,如聽課情況、學習態度、知識運用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實時跟蹤的過程性評價可以隨時反饋學生的學習過程,時時提醒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行為,并及時作出相應的調整,使學習過程更趨合理化,學習效果也相應得到提高。
“手機主題UI設計”項目教學中組織項目匯報、小組成員自評和小組間互評。通過學生自評、互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而且他們還可以通過了解自己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不足,實現自我促進、自我反思,不斷改進學習過程,同時能夠促進學生取長補短、互相激勵。
將參加大賽作為課程實踐教學的試金石,提供大學生設計大賽中的命題,作為課程大作業的方式,綜合檢驗和提升學生對知識的應用。這種做法可以使同學們的關注度不止在Photoshop工具的使用上,更讓學生瀏覽大量優秀的平面作品,學習平面設計創意的方法,讓平面設計成為軟件學習的抓手。進而創造性應用課堂所需技能,將自己的創意進行實現,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
另外,學生的練習作業全部評閱,按比例計入期末成績;學生上課積極參加討論、網絡教學平臺提交的筆記、思維導圖、關注話題的評論都可以進行量化作為額外加分項,激勵學生提高對課程的參與度。
從某班該課程的成績統計來看學生平均成績偏高,說明學生整體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較好。但成績的標準差偏小,這代表大部分學生成績較接近平均值,成績的區分度不夠高。今后課適當改變各部分成績組成的比例,以更好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總體來說,通過混合式教學改革,該課程評價實現了多次評價和隨時評價,突出了評價的過程性。這種先后進行的縱向評價,可以為教師全面了解自己的教學情況提供信息和依據;也可以使學生更清晰地掌握自己的學習情況,利于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改進學習策略等。
5 結束語
課程改革是一個持續性的工作,本課程屬于實踐性和創新性要求較強的課程,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資源的建設和共享,廣泛搭建實訓實習平臺,通過案例教學、項目教學、競賽激勵、創新創業拓展等多種形式強化課程實踐教學環節,加強創新實踐活動,使培養的人才不僅具備平面設計方面的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更具創新創意設計能力。
【參考文獻】
[1]林敏.結合微課與翻轉課堂在網頁設計課程的教學研究,2019(03).
[2]周付安.五部優化教學設計(線上版)[M].北京:北京工商大學,20180808.
[3]胡雪.基于項目教學模式的翻轉課堂模型分析與設計[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