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好的發展機會和條件。因此,教師要利用網絡學習空間,依托國培計劃和網絡研修平臺,利用互聯網技術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農村中學;專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29-0150-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9.139
“互聯網+”教育,被納入國家教育的戰略計劃中,打破了教師傳統的教學方式。面對全新的機遇與挑戰,農村中學教師這個職業正經受著強有力的沖擊。農村中學教師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難以適應現代教育發展的要求。信息的篩選,電子白板、一體教學機、互聯網的接入,要求教師不斷地提升專業水準。“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得有一桶水”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現代教育提出:“給學生一碗水,教師不再是有一桶水,而是得有源源不斷的活水。”這就要求教師一專多能,不斷學習,在專業發展的道路上不斷進取,才能與未來教育發展的時代接軌。那么,對于我們農村中學的教師,就必須要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不斷探索最有效的途徑。
一、利用網絡學習空間、創客競賽等提升基于技術的知識管理
隨著“普九”驗收及“教育均衡發展”的推進,互聯網的接入,改變了農村教師僅靠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書來傳授知識的時代。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是隨其整個教學生涯的重要技能。網絡學習空間、創客空間和移動終端,能夠支撐教師對教學資源的整合、教學成果的展示和教學經驗的系統化梳理及提煉,形成具有自己獨有的教學資源庫,形成伴隨教師教學改進、提升和更新的知識庫,提升教師對自己知識的管理水平,從而有效地促進教師專業的發展。
二、依托國培計劃和網絡研修平臺,讓教師個人的智慧對接群體智慧
在中國,教師這個職業擁有數量龐大的群體,但具體到個人,作為農村地區的一線教師,由于信息獲取渠道的限制,專業培訓的缺失,往往缺乏與群體,尤其是與其中最優秀個體進行有效互動和協同的通道,難以便捷連接和充分共享教師群體智慧。但是依托于互聯網,教師可以把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很快地反映到相關的平臺或者是討論組中,不管身在何地,只要記住互聯網,就可以快速地交流并解決問題;教師與教師之間,共同分享教學智慧和教學成果,促進了教師的個體發展。不僅如此,在教師與家長的溝通和交流中,互聯網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以往的教師與家長溝通交流的方式一般都是通過家長會的形式,現在通過互聯網,教師與家長的交流和溝通更方便,更有助于教師和家長及時了解學生多方面的動向和信息。
三、利用互聯網技術,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
受一些客觀條件的制約,農村中學教師大多對網絡不太熟悉,這就要求他們必須克服網絡“恐懼”心理,不僅要充分利用媒體、互聯網等收集信息,獲取知識,更要廣泛征求和聽取學生意見,還要同同學科優秀的教師和專家進行學習交流、共同挖掘建構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這樣教師才能成為課程的開發者。“互聯網+”教育新時代,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出了新挑戰,要求教師必須是教育事業終身的學習者,才能與時俱進,保持知識結構的鮮活。同時,“互聯網+”教育的發展又為教師的終身學習提供了新的渠道與方法。現代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的出現,要求教師成為“專業化、科研型”教師,“以研促教,以教帶研”,發現問題,及時改進。在研究中學習,在學習中反思成長。
四、利用班班通、一師一優課等的錄播式教學,實現有效的教學反思
“三尺講臺育桃李,一張黑板寫春秋”,黑板是教師最親密的朋友,隨著科技的進步,教育的發展,黑板變成了電子白板、交互式一體機。班班通、一師一優課等活動的開展,錄播室的建立,使學校每位教師都有了基于自診式的教學觀察,如果每位教師每個學期至少能完成1~2次錄播教學觀察,教師就能將自己的教學方式、專業技能進行反饋式的再現,進而進行更為有效的教學反思,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
“互聯網+”為我們展示了未來教育的美好前景,但農村教師專業的發展與轉變,不能一蹴而就,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它滿足了不同層次教育的需求,給教育界帶來了新的生機。面對機遇和挑戰,教師要抓住機遇,進一步加強培訓學習,不斷實踐,將互聯網技術和教育有效融合,為教師專業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霍禮強.農村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困境及策略[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6).
[2]周紅.農村教師專業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0(3).
[3]沈蕾.農村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模式初探[J].銅陵學院學報,2010(3).
[責任編輯 谷會巧]
作者簡介:李興泉(1978.3— ),男,漢族,甘肅古浪人,中學一級,中心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基礎教育教研教改。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甘肅省武威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互聯網+”農村中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WW[2018]GH0078)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