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燊煒
[摘 要] 發展鄉村旅游業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五大目標的路徑選擇,對于繁榮鄉村產業、美化鄉村人居環境、提升村民精神風貌、增強鄉村共建共治共享意識、提升村民收入水平及幸福感都有重要意義。本文首先探討了發展鄉村旅游業對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意義。梳理新時期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旅游業發展所遇到的問題。從轉變經營理念、加強合理規劃及政策支持方面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旅游業;發展問題;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A
發展“三農”的經濟基礎在于鄉村產業的發展。鄉村旅游業,是隨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逐漸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合理利用村莊特色資源,發展鄉村旅游和特色產業,形成特色資源保護與村莊發展的良性互促機制。截至2017年底,據統計:全國鄉村旅游業總收入為1.39萬億元,鄉村旅游總人次為24.8億人次,占國內旅游總收入的30.4%,占國內旅游總人次的49.7%。鄉村旅游發展形勢良好,但經營模式的千篇一律、品牌知名度低等問題已經限制了我國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步伐。面對這些問題,應當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意見為導向,打造符合當今社會的鄉村旅游模式,助力鄉村振興。
1 發展鄉村旅游業對于鄉村振興戰略的意義
1.1 鄉村旅游業對于產業興旺的意義
鄉村旅游業的發展離不開農村的人和地,從被動地吸引鄉村各種資源投入到發展中轉換為就地取材實現發展方式的創新,能夠充分調動農村生產要素的活力。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業,農村三產融合不僅有了的新的發展契機,還帶動現代農業及加工業、服務業和關聯產業的轉型升級。
1.2 鄉村旅游業對于生態宜居的意義
鄉村旅游業助力生態宜居的建設進程。不論是城市居民還是鄉村村民,對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感受深刻。生態環保的意識前所未有地被重視,環保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逐漸健全,政策制度體系繼續完善,體制機制改革越發合理。村民依托當地自然環境發展旅游業,得到了源源不斷的收益。這一良性循環加深了村民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同時鄉村美麗的生態環境也激發了城市居民環境保護的意識。
1.3 鄉村旅游業對于鄉風文明的意義
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對鄉村文明風氣及文化傳承有提升作用。一方面,發展鄉村旅游業的村民比其他村民的思想更為開放,樂于與外界溝通。尤其是對于偏遠地區的村莊更是如此,這也無形中促進了城鄉之間的交流。另一方面,由于旅游業屬于服務行業,村莊對于加強本村文明風氣格外重視,對于不和諧因素更是嚴格抵制。另外,為吸引更多游客,村莊花大力氣挖掘本村傳統文化,培訓傳統民俗技藝,修繕古老建筑,弘揚本村文化。這對于提升鄉村精神文明有著重要意義。
1.4 鄉村旅游業對于治理有效的意義
鄉村旅游業的發展為鄉村治理方式轉變添加了新的活力。一方面,在村民經濟水平和精神文明都得到提高的基礎上,村民自治的意識更加強烈;道德觀念更加深入;法治知識學習的意識有了提升;并且參與政治生活的能力有質的飛躍。同時,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使得村民對于發展利益的訴求更加強烈,參與村莊事務討論的積極性更加迫切。另一方面,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使得村民不再只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村莊青壯年勞動力也逐漸加入到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中來。村民思想及訴求在互聯網時代信息爆炸的沖擊下,更具有多樣性。村“兩委”如何在本村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中找到有效治理的途徑是考驗其能力的試金石。
1.5 鄉村旅游業發展對于生活富裕的意義
鄉村旅游業的發展能夠提高村民富裕程度,提升幸福感。長久以來農民工受歧視、留守兒童和老人等社會問題是影響農民生活幸福感的巨大阻礙,通過鄉村旅游業的發展能夠實現家門口就業,提升村民生活的幸福感的同時能夠實現自我價值。此外,鄉村旅游業也加強了城鄉互融互通的信息交流,為村民創造了更多與外界交流的渠道,也是一種發展的機遇。發展鄉村旅游業甚至能夠為本村引進更多的人才資源和資金,提升本地基礎設施的建設、豐富文娛活動和改善福利保障等。
2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旅游業發展問題
2.1 消費模式單一,體驗感不足
大部分鄉村旅游的形式仍然停留于傳統、粗放的農家樂模式:餐飲、住宿、打牌等。原因主要是農戶家庭經營規模普遍偏小,基本以自家勞動力為主,較少雇用員工,沒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組織更加豐富的活動。其次,農戶大多文化程度不高,經營鄉村旅游的能力仍不足且對現階段市場信息感知能力不強,維持發展現狀的慣性較大。
2.2 經營成本高,知名度低
目前,鄉村旅游仍以單家獨戶經營為主,人工成本較高且商用水電等負擔較重。由于單家獨戶的經營方式,農戶又普遍缺乏現代經營管理意識,對于品牌打造能力較弱,一般客源主要為回頭客,客源嚴重不足。原因主要是缺少合作意識,彼此之間缺乏有效溝通,互相推諉,沒能將資源最大化地利用,營造出優秀品牌來吸引游客。其次,當今市場競爭激烈,知名度的提高需要大量的資金和公關團隊,一般的農戶不具有這些資源。因此,有大型企業支撐的旅游項目往往能在競爭中取勝。
2.3 基礎設施亟待完善
讓消費者“住得下”“留得住”還需要不斷完善村莊的各項設施。目前很多村莊的停車場、道路、排水管道、景觀設計等還有待完善,旅游資源未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其原因主要在于缺少建設資金,村民大多只愿意自籌自建,各自為營,不愿意集資投入村莊公共事業的建設中。其次,村莊發展缺少合理規劃。鄉村旅游的發展甚至是村莊的發展都需要合理規劃用地,最大效益地為村民提供便捷的生活。但目前村莊規劃一般是由村“兩委”班子成員商議,而他們也缺乏專業的知識為村莊進行謀劃,容易造成盲目投資,浪費資源。
3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旅游業發展對策
3.1 提升經營理念,更新思想觀念
理念是決定未來發展方向的重要指導,與時俱進的經營理念是辦好鄉村旅游的法寶。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到了合理利用村莊特色資源,發展鄉村旅游和特色產業。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更加具體地提出要充分發揮鄉村資源、生態和文化優勢,發展適應城鄉居民需要的各項產業。結合政策導向,村“兩委”班子應當積極引導村民轉變經營理念,同時村民也應當提升思想覺悟,自覺轉變經營方式。摒棄低俗娛樂活動,挖掘健康文娛項目,注重農事體驗及文化傳承。
3.2 提高管理水平,謀劃發展道路
村“兩委”班子應當結合當地資源特色,打造適合本村發展的道路。提升規劃水平,聘請專業技術團隊,科學規劃村莊道路、景觀、公共活動區域等,不僅能夠提升游覽體驗,也能提高農村居民幸福感。此外,還應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加強對國家政策的理解及覺悟能力才能更好地開展工作。發揮監督及領導作用,及時解決村莊在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各項問題,為村莊發展提供正確的引導及堅強的后盾。其次,及時聽取村民訴求,接受各方意見反饋,開展培訓事業,提高村民在鄉村旅游發展中的就業能力。最后,帶頭促成招商引資及各項合作,發揮組織能力,調節村民之間的利益關系,促進合作共贏的發展局面。
3.3 加大政策支持,提供發展保障
鄉村旅游業的發展需要政策的大力支持。2018年底,文化和旅游部等17個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促進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意見》從多方面提出了保障鄉村旅游業發展的措施。政策的落實仍然需要各層級部門的重視,履職盡責,做好監督和引導工作。
[參考文獻]
[1] 李慧. 鄉村旅游,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N].光明日報,2018-09-26(015).
[2] 王倩穎,孫曉,劉海英.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農村旅游的突圍路徑[J].農業經濟,2019(04).
[3] 譚莉.農村旅游休閑經濟發展與鄉村經濟振興的關聯性研究[J].農業經濟,2019(03).
[4] 毛峰.鄉村全域旅游:新時代鄉村振興的路與徑[J].農業經濟,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