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是人文學科,是百科之母,語文教學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意義重大。在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教師應注重融入優秀的傳統文化,在豐富課堂教學的同時,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懷有一份溫情與敬意。文章簡述了傳統文化的含義,分析了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融入現狀,概述了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意義,并結合教學工作經驗,淺談了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融入路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傳統文化;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19-0112-02
一、傳統文化的含義
我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世界上有的文明灰飛煙滅,有的民族杳無蹤跡,而中華民族始終屹立于古老的東方大地。兼容并蓄、熠熠生輝的中華傳統文化是延續、支撐和保障中華民族向前發展的核心動力。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所逐漸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質、氣息的精神文化。我國傳統文化歷久彌香、博大精深,是民族思想長期積淀的結晶。我國傳統文化以儒家文化為主,其中還包含佛家、道家、名家、墨家、法家、西學格志等一些文化形態。傳統文化體現在詩詞、歌曲、書法、國畫、民族戲劇等方面。優秀的傳統文化以德為核心,與當前小學教育中的德育不謀而合。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的意義
(1)文化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熠熠生輝。傳統文化需要傳承,思想的傳承,精神的傳承,人格的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傳承中發展、傳播,在傳承中塑造及教育出一代代杰出的中國人。小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是民族的未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有利于引導小學生學習和接觸傳統文化。學習和接觸傳統文化越多,小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就越大,而文化傳承也由此開啟。中華文明在歷史長河中未出現過斷絕,究其根源,是中華民族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傳承。文化即思想,文化即人心,思想和人心代代相傳,文明的光輝也就不會在遭遇其他事物沖擊時覆滅。
(2)學生發展。6至12歲的小學生群體,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階段。教育的本質是引導學生健康地成長和更好地發展,而傳統文化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語文教學活動中融入傳統文化,能夠幫助學生陶冶情操,洗滌心靈,讓學生懂道理、明是非。在我國古代,孩童階段的教育以《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等為基礎,一方面是引導學生在啟蒙教育中識文斷字,夯實基礎;另一方面,則是要求學生學習基本的道德品質,以教育的“善”而去除人性的“惡”。小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是逐漸走向“善”的過程,傳統文化中包含有大量真、善、美的內容,是對知識和技能教育的補充、完善。
(3)立德樹人。古代中國人追求的“完人”,稱之為三不朽。三不朽指的是立德、立言、立功,在多個領域作出重大貢獻的人。立德居于立言和立功之前,是古代價值取向中衡量個人最為重要的標尺。克己自律,德行不虧,能夠以自我修養約束自我行為,以自我德行感染他人,是立德的根本所在。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傳統文化幫助學生立德。
(4)文化保護。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世界各地交流日益頻繁。經濟往來伴隨著文化的輸入與輸出,而相對于商品或技術,文化的滲透力和影響力無疑更加強勁。當前,外來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在小學校園內,學生們談論的是日本動漫,喜歡的是歐美食品,對傳統文化卻知之不詳,甚至不知道傳統文化的存在。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引導學生觀察傳統文化,了解傳統文化,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有利于抵御外來文化的沖擊。
三、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路徑
(1)文字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小學生年齡小,語文學習正處于打基礎的階段,而識字、認字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漢文字是藝術品,形象、有趣,意蘊豐富。同一個字在不同的語句中所指代的意思不盡相同,有時候甚至截然相反;不同的字,在特定語境中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文字組成詞語,一個詞語有著多種用法,也有著多重的釋義。漢文字是表意文字,當然其中也不缺乏部分表音文字。表意文字,即以文字的形狀和構成規律而反映文字的意義。比如說:識字教學“山”字,看上去就如同連綿起伏,忽高忽低的山峰一般,而“山”字的由來在經歷多次轉變后,衍變為今天的形態。
(2)詩詞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詩詞是世界上最美妙的語言。我國是詩歌的國度,博學聰慧而浪漫的詩人們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語言凝練、意境優美的古詩詞。古詩詞并不是裝在套子中的語言堆砌,除了富有節奏感,朗朗上口之外,詩詞中還包含眾多的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教師應注重挖掘古詩詞中的傳統文化,一方面可以豐富、拓展語文課堂,讓語文課堂變得更加有魅力;另一方面,古詩詞中的傳統文化可刺激學生的想象力,幫助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飛躍到古詩詞的意境之中。金戈鐵馬,小橋流水,折柳惜別,兄友弟恭。古詩詞中唯美的意境和詩人的高潔志趣,與傳統文化融為一體,讓人心馳神往。
(3)課外閱讀中融入傳統文化。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學生閱讀和拓展閱讀的重要性無須贅言。小學生的知識結構沒有完善,心智也不成熟,因而并不是所有的書籍都適合學生閱讀。有的書籍難度過大,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容易產生挫敗感,閱讀沒有收獲,還會讓學生心煩意亂。為此,這樣的書籍不適合學生閱讀。信息時代,充斥色情或暴力元素的文本在網絡上泛濫,這些書籍或文本顯然不適合學生閱讀。語文教師應引導學生多閱讀好書,多閱讀經典。閱讀經典書籍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讓學生的內心深處擁有一股溫暖的力量。
(4)實踐活動中融入傳統文化。小學生活潑好動,熱情洋溢。語文教學中,師傳生授的教學方法弊端甚多。新課程教學改革背景下,很多教師重視在語文教學中開展教學實踐活動,以活動的趣味性、探究性引導學生開展語文學習。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教師可巧妙地引導學生接觸傳統文化。比如說,在一個階段的教學任務結束后,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我愛古詩詞”的實踐活動。在活動中,教師可在黑板上隨意寫出一個字,學生可回顧所學知識,將含有這一個字的古詩詞背誦出來。古詩詞、成語等教學實踐活動,往往能在不經意間向學生滲透傳統文化。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意識到融合傳統文化教學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教師可從文字教學、詩詞教學、閱讀教學及實踐活動中融入傳統文化,向學生滲透優秀傳統文化,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及道德品質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黃曉梅.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課程教育研究,2015(35).
[2]陳瑞珍.探析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J].快樂閱讀,2015(18).
作者簡介:蔡小清(1977—),女,福建石獅人,小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實踐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