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摘要:隨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深入,高技能人才在生態文明建設及林業經濟發展中擔任著重要角色。文章主要探討新形勢下,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并結合林業未來發展方向提出了人才培養的思路和解決方法。
關鍵詞:集體林權;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
森林是最寶貴的自然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最重要的自然基礎,森林給人類提供的不僅是經濟效益,還帶來了巨大的生態效益,成為現代社會綠色發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林業的發展建設始終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加強林業的現代化建設,充分發揮林業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方面的作用。高技能人才肩負著森林培育(營造)、經營、撫育、改造、保護、開發、利用森林資源等工作,旨在保護現有森林資源,積極擴大森林資源面積。林業的可持續發展依靠高素質高水平的林業技術人員,對于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林業的發展,并頒布了一系列相關的林業政策和法律法規,林業管理體制不斷完善,林業投入大幅度增加,林業科技體系不斷完善。200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全面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2009年召開了首次中央林業工作會議,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進行了全面部署。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完善集體林權制度的意見》,全面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這項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NASA地球”的衛星資料顯示,中國已成為全球綠化的主力軍,植被增加量,更是占到過去17年里全球植被總增加量的至少25%,其中新增綠化面積的42%來自于植樹造林。林改有力地促進了造林育林護林,有力地推進了全國造林綠化,實現了增綠增質,促進了森林質量的提高。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發展觀,更賦予了林業發展的新使命——綠色發展,我國林業的發展再次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
我國林業的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階段,科技興林的戰略已經打響,然而,目前我國林業的發展仍然還不夠完善,個別地區管理方法比較陳舊,經營手段比較落后,林業技術人員的知識和文化素質還有待提高。近幾年來國家實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了有效保護森林資源,因木材停產或大幅度減產,使大批伐木工人、木材加工工人和木材檢驗員等一些職業的技術上人員成為富余人員;同時,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模式不能滿足林業產業和林業生態建設的需要,導致有些領域的技術人才短缺的情況。另外,由于林業自身的行業特點,比如較低的社會地位,艱苦工作環境,長期艱苦的外業作業,較低的工資待遇也導致了技術人才短缺的情況。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高技能人才的建設如何適應現代林業的發展成為了亟待研究解決的主要問題。
我國現代林業建設發展已經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已經進入了科技興林新階段,這對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了要求。在科技興林戰略的背景下,原有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林業的發展模式,林業要發展、要進步就必須實行科技創新,我們要改變傳統的林業經營模式,根據實際情況開發適應地區特色、又迎合社會經濟發展態勢的高技能人才發展模式。
一、繼續實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促進生態建設的發展
保護現有的森林資源,繼續實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林地承包到戶后,集體林地由“我們的”變成“我的”,農民由“要我造林”變成“我要造林”,廣大農民把山當田耕、把樹當菜種,出現了全家護林、合作護林的可喜現象。僅2016年,全國完成造林1.02億畝,完成森林撫育1.26億畝。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全國集體林地面積27.37億畝。雖然原有的許多林業傳統職業逐漸消失,但森林消防員和森林病蟲害防治兩種職業依然被保留。今后,應積極引導高校培養森林保護、病蟲害防治等專業的技術人才,這樣既保護了現有的森林資源,又為林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人才支撐。
二、著力發展森林旅游業,加強技能人才培訓
森林旅游資源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獨特的游覽價值,是全社會的共同財富。“打好生態牌,念好山水經,把青山綠水變成金山銀山”,這既是林業轉型發展的重要實現路徑,也是推動森林經濟綠色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目前,我國幾個重點森工集團下屬的一些林區現在已經開發很多著名的旅游景區,如大海林中國雪鄉、亞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區、山河屯鳳凰山、柴河小九寨、伊春林都等已成為國內知名旅游景區。森林旅游業是一個綜合性產業,能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交通流、技術流和信息流,帶動餐飲、娛樂、交通、文化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創造出大量的就業機會,例如,開發森林旅游產品,加強森林旅游職業技能培訓,加快建設“農家樂”、森林人家旅館等旅游設施,能有效吸納城鄉勞動力和林業企業下崗失業人員的就業和再就業,加強森林旅游人才的培訓力度,既能解決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問題又能帶動林區經濟的健康發展。
三、依靠科學發展種植養殖業,增加人才的科技含量
林業行業有著很長的種植業生產歷史,以龍江森工為例,糧食、菜、豆,人參、黑木耳等各種種植業已成為林區多種經營的支柱產業,本著以地養人,以農促林的精神,既安置了林區閑置人員,又增加了職工收入,依靠自己的力量保護天然林資源,又給企業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工作應結合地區的實際情況,開展林下經濟,種植技術等培訓,增加技能人才的科技含量。抓住集體林權改革這個契機,在原有的種植經驗的基礎上,繼續開發種植養殖業,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發展食用菌、中草藥的栽培,開展各種堅果、漿果類的種植,加強花卉苗圃基地建設,把林業的種植養殖業繼續做大做強。
四、人才建設為先導,發展林產品加工業
林業應不僅承擔社會生態文明建設,還應立足自身優勢為社會提供具有自身特色的產品。具有林業自身特色的副產品種類繁多,比如蘑菇、木耳、猴頭、藍莓、榛子、松子、藍莓、蜂蜜等綠色產品很受群眾歡迎,但這些林副產品一般在當地零散銷售,銷售渠道不廣,而且價格不高,應當培養林產品加工專業人才,引進科學加工技術,開發具有林區特色、適銷對路的系列加工產品,拓寬銷售渠道,增加林產品的經濟效益。例如現在的森工松茸、黑蜂蜜現在就已經出口并得到很高的評價。
另外,當今有機食品有著巨大潛在的市場,人們對有機食品的需求逐年增加。林區生態環境優越,自然資源豐富,各類山特產品,以其“源于自然,取于自然”,返璞歸真而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林區已成為一塊難覓的凈土,是開發有機食品的重點區域,是真正擁有綠色的地方。我們應該抓住這樣的優勢,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綠色產品,取得良好社會效益的同時兼顧經濟效益,體現技能人才的真正價值。
五、傳承匠人精神,挖掘林區手工藝制作和推廣
現如今人們對美的追求已經上升到藝術的高度,手工藝品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來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如今林區的根雕、木雕、竹藤制品、盆景制作等方面的藝術既是一種精神投入,又會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我們要大力弘揚匠人精神,把工藝品發展成為一項產業,既可以提高林區人民的文化品位,又可以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同時還可以增加一定的經濟收入。我們要培養這樣的手工藝者,應該開發并傳承這一產業,讓我們的手藝在林區扎根并發展壯大。
在集體林權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工作應創新培養模式。高技能人才培養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與社會實際和現代化林業發展需求相對接。加強具有林業特色的職業技能培訓工作,立足于服務林業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政府主管部門應積極引導各林業高校根據自身優勢,本著依托林業,面向社會的辦學方向,結合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對高技能人才的具體需求,對現有專業進行梳理減并,在鞏固完善傳統專業的同時,積極開設符合林業從資源利用向生態保護轉型和社會所需的新專業。
在高技能人才培訓方面大力倡導與企業共同進行專業開發和課程開發,共同制定高技能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推進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有效對接。要通過各種有效手段,全力打造林業品牌專業。根據崗位技能需求和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的發展特點,完善課程標準,更新課程內容。改革職業技能考試制度,逐步建立以能力考核為主、常規考試與技能測試相結合的考核體系,以職業資格鑒定標準作為終極目標考核標準、推行教考分離。試行學年學分制。加大教學信息化建設的力度,建立教務管理和教學管理信息平臺。
總之,我們要創新人才培養方式、方法,探索符合現代林業發展人才培養模式,要大力加強隊伍建設,著力提高專業化水平,培養一支信念堅定、素質過硬、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的專業力量,為林業草原事業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實保障。
(作者單位: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人才開發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