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孩子的語文閱讀能力是應著重培養的一種能力,在不同的教育階段應該實行不同的閱讀教學方法,只有具備了良好的語文閱讀能力,在開展學習的過程中,才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關鍵詞:閱讀能力;教育階段;語文閱讀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會讓人受益匪淺,不管在小學階段,還是初中階段,或是高中階段,都要對其進行正確有效的閱讀能力的培養,這樣才能增長孩子的見識,提升孩子的素養,陶冶孩子的情操。閱讀能力的培養需要孩子、家長、老師的共同努力和不懈配合,在課堂教學中,不同的教育階段有不同的閱讀教學方法。那么,在不同的教育階段怎樣才能提升孩子的閱讀能力,下面本人就這幾年的教學經驗談幾點體會。
一、 在幼兒階段,要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幼兒階段的孩子,我們一般人認為,他們不會閱讀,但是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在深深地影響著孩子。家長在與他人交談的時候,孩子在用心靈的窗戶觀察傾聽著大人的動作和語言,所以,家長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思想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孩子只有親眼看見了,親耳傾聽了,才會用語言表達出來。家長應該做到這些:
(一) 常帶孩子到圖書城轉轉,在每天的下午時分或是周末,那里讀書的孩子很多,孩子到圖書城看到有那么多的大朋友和小朋友在讀書,他就既好奇又覺得這個地方好熱鬧,他的讀書興趣也就來了,這兒翻翻那兒看看,孩子的興致來了,注意力就集中了,這無形中就激活了孩子的閱讀思維。
(二) 家長還可以在家里引導孩子讀書,家長讀孩子喜歡聽的一些童話故事,再問問孩子故事的大體內容是什么,孩子就會用自己的語言講出來,有時還講得比較生動,久而久之孩子的閱讀興趣也就有了。
(三) 家長還可以給孩子買些漫畫書和簡單的腦筋急轉彎的書,讓他自己讀,他會覺得很有意思,有時還會向家長問好多有趣的問題,那時我們的第一反應是覺得孩子又有了一次進步。
(四) 家長還應參與到孩子讀書的過程中,如家長惟妙惟肖地去讀《小紅帽》的故事,孩子聽了之后,也會迫不及待地去模仿各種小動物的聲音去講,還會問與故事相關的一系列問題:小紅帽的媽媽為什么不和小紅帽一塊兒去看奶奶呢?小紅帽在最后感謝獵人了沒有?正如唐代詩人李白所言“興在趣方逸”,孩子從中獲得了閱讀滿足,從而產生了愉悅的情感體驗。
二、 在小學階段,既要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還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學生對閱讀有了興趣才會產生動力,就會努力尋求閱讀機會,要么在課內讀老師要求的內容,要么在課外去尋求閱讀。但是,他們的感知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老師要在這時做好學生閱讀興趣和能力的培養。
(一) 引導學生讀書時,抓住重點字、詞、句。學生先要認識字,識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通過日積月累,學生認識的字就多了,積累的詞語也豐富了,當然還要理解詞語的意思,不理解的詞語要求學生自己查字典或向同學老師請教。然后要讀懂句子表達的內容,這樣才能理解一段話,知道一段話說了什么寫了什么,進而一篇課文也就基本能讀懂了。
(二) 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去讀。閱讀過程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讀一兩遍,對個別學生來說已掌握了基本內容,但對大多數學生而言,掌握內容并非輕而易舉之事,所以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老師應設置幾個簡單的問題,使學生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閱讀。老師所布置的問題有:課文題目點明了什么?在文中能起到什么作用?課文內容有幾段話?分別講了什么?這樣就能激發學生思考問題的興趣,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和閱讀能力,老師也就能知道學生掌握了多少內容,從而進一步解決存在的問題。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讓學生在興趣中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思想情感,從而培養閱讀能力。
(三) 引導學生朗讀課文時,教會學生關注題干中的關鍵詞,關鍵詞問什么,在課文中就篩選什么信息,這就要求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勾畫圈點批注,然后帶著這些關鍵詞去回答問題。在小學階段學習《烏鴉喝水》一文時,可以設計這樣幾個問題:烏鴉的嘴能把小石子銜到瓶子里嗎?烏鴉為什么要把小石子銜到瓶子里呢?烏鴉銜小石子的舉動體現了烏鴉怎樣的形象?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讀課文,然后教師一一提問,學生就能用抓住的關鍵詞去回答,最終明白了課文主旨,文章塑造了一個聰明的烏鴉形象。
(四) 給學生創設閱讀情境,在學生不識廬山真面目之時,給他們身臨其境之感,讓學生用眼觀察當前之美景,用耳傾聽大自然美好的聲音和同學的心里話,用大腦去想象見不到的景致,這樣才能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情與景的熏陶下去感受課文內容。如在學習《觸摸春天》這篇課文時,我先掛出一幅關于春天的圖畫,進行春天的描述,接著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學生在美景與音樂的熏陶下很快進入了情境。這時我輕聲問道:你感覺到了什么?學生回答:春天真美啊!接著我再問:你們看到了什么?學生再答:鮮花、蝴蝶、小女孩啊!然后我又問小女孩的雙手伸向了哪里?學生再答:雙手伸向了沾滿露珠的月季花和蝴蝶。我再問:小女孩創造了一個什么奇跡?學生再答:小女孩觸摸到了春天,我又問:你們感受到了什么?學生若有所思地回答:神奇的靈性。這種閱讀過程不僅增長了學生的見識,而且提升了學生的思辨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語文閱讀教學應該是通過對精妙言語的品位,來進一步明確其人文、情感的濃郁。對于我們語文教師來說,必須要通過精心的設計、多樣的形式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并通過深入淺出的方法,讓學生感知、品味、積累并運用,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 在初中階段,既要要求學生選好閱讀書籍,還要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方法
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閱讀習慣是閱讀水平提高的關鍵,古今中外名著都是初中生閱讀的對象,內容思想健康的文章也應在初中生閱讀的書目之列,實用文摘也不能被學生所忽視,所以老師要在這時做好學生閱讀習慣和方法的培養。
(一) 教師要要求學生每天應抽出應有的時間,讀自己喜歡讀的書籍,可以寫注解,或要求學生摘抄優美的詞句、名人名言,收錄在自己的讀書筆記上,且要求學生用美觀大方的書寫記錄下來,以便老師同學瀏覽學習,這對自身來說也是一種讀書享受。
(二) 教師要督促學生常閱讀。初中學生或許還喜歡讀楊紅櫻的《笑貓日記》,只要喜歡讀,學生自然有話可說,有感可寫。學生讀J.K羅琳的《哈利·波特》時,其中的情節波瀾起伏,扣人心弦,哈利·波特那聰明、機智、勇敢的形象似乎成了學生心中的偶像,學生讀起來一發而不可收,這時他們會有感而發,記下自己的感想和體會,還會把精美的言辭摘錄下來。學生感到閱讀如此有意義,對提升語文成績如此有效果,就會時時尋找閱讀機會,不需老師檢查,不需老師督促,他們的求知欲得到了提升,他們在閱讀中找到了快感,思想得到了熏陶,心靈得到了陶冶。
(三) 教師還可以拿出自己的讀書筆記,暢談自己的讀書經驗,或給學生看自己的讀書心得,學生在感慨老師勤奮之余會效仿老師的讀書筆記,從而激發了學生閱讀的欲望。教師還可以給學生講講自己讀過的故事,介紹自己讀過的書籍,就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例如有的學生不喜歡讀四大名著,老師給他們講講《三國演義》的情節內容,桃園三結義、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的等等故事,學生會迫不及待地去讀。
(四) 老師可以讓學生談談自己的讀書近況,向同學介紹自己喜歡讀的一本書,或介紹書中喜歡的一個人物,或談談自己的讀書體會,如《紅樓夢》及劉姥姥進大觀園中的劉姥姥,她那風趣幽默、樸實憨拙、嬉鬧賈府的村婦形象,定會吸引學生的眼球,學生會有許多感想可談。
(五) 有時讓學生朗誦一篇自己喜歡的文章,如《我有一個夢想》,學生讀的有聲有色、抑揚頓挫。或舉辦朗讀比賽,給他們一個小獎勵,全班學生青睞和欣賞的眼光定會激發學生的激情,同時他們也分享到了閱讀的快樂,從而有意識地培養了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方法。
四、 在高中階段,既要教給學生閱讀方法,還要加強課堂閱讀指導
高中學生很少有多余時間去讀長篇名著,所以要求學生根據實際要求去讀才是最好的選擇。新課標要求閱讀的文章中有許多長篇名著,學生該如何去讀呢?
(一) 老師可以讓學生做到:小到遣詞造句、段落層次、情節內容,大到思想情感、寫作特點,制定明確的目標。如高中階段的選讀小說《水滸傳》,這部文白相間的小說,學生讀起來有點難,所以要在遣詞造句上多下工夫。此小說的內容很豐富,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讀,教師應精選情節:魯達出家,魯智深倒拔楊柳樹,魯智深大鬧野豬林等等故事,教師教會學生,在閱讀時要直接捕捉與目標有關的信息,為答題而閱讀,為提高成績而閱讀,這才是重中之重,才能切中閱讀的目標。否則,學生沉浸在閱讀的快感中,一發而不可收,精神上得到了享受,而閱讀文章的分值提不上去。
(二) 老師要讓高中生知道,面對閱讀的試題時,還需掌握精讀的方法。朱光潛說:“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單就閱讀說,就是要求精讀,不放過一字一句,要細細咀嚼文字的意味,做到“字訓其義,句貫其字,文尋其脈,篇會其旨”,逐步進入“字會、意會、情會、理會、神會”的境界。精讀對提高閱讀很有幫助,且在做不同學科的題時,精讀特別重要。否則,只知皮毛,不能切中要害,造成了失分的后果。
(三) 在高中有限的閱讀時間內,老師還需教會學生粗讀的方法。陶淵明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陸象山說:“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這是說不死摳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這是古人粗讀的見解。高中生想讀書消遣之時,不免試試粗讀法,借粗讀陶冶自己的情操,擴大知識面,增長見識,開闊視野。
總之,在不同的教育階段,語文教學要以閱讀教學為主,要教會學生不同的閱讀方法,來挖掘學生的語文潛能,從而使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
作者簡介:
宋勝霞,甘肅省定西市,甘肅省隴西縣文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