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霞
【摘要】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框架出爐;2017年,核心素養版的語文課程標準發布。這兩項研究成果,讓一線教師對“語文課要教學生什么”這一問題有了更清楚地認識。要實現“全面發展的人”這一核心目標,語文課堂一定是快樂的、書聲瑯瑯的、有故事的、有思維的、有語言訓練的。
【關鍵詞】核心素養;語文課堂;快樂
【中圖分類號】G623【文獻標識碼】A
在參加一次培訓時,省教科所的王毓新教授問了我們三個問題:什么是語文?語文課要教學生什么?你認為教好語文的標準又是什么?已經有十幾年語文教學實踐的我竟不知怎么回答。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框架出爐;2017年,核心素養版的語文課程標準發布,明確了語文核心素養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的傳承與構建這四方面的內容。這兩項研究成果,讓我對“語文課要教學生什么”這一問題有了更清楚的認識。今天我想從以下五個方面談談核心素養下的語文課堂是什么樣的。
一、基于核心素養的語文課堂一定是充滿快樂的
傳統教育中有一種吃苦文化,“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學習就是“頭懸梁、錐刺股”的苦熬過程。所以每年高考季,我們都會看到紙花飛舞的場景,這不只是學生解壓的一種方式,也說明了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很難體會到快樂,也談不上自由全面的發展。
被很多人稱為人類歷史上“第二個牛頓”的斯賓塞,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兩群孩子從小河邊跑到教堂,告訴第一群孩子先跑到的會得到糖果,告訴第二群孩子落后的會受到懲罰。結果呢,第一群孩子比第二群孩子跑得快。從這個實驗看出,把跑步當成快樂的一件事比當作命令速度要快。因此,要實現核心素養“全面發展的人”這一核心目標,我們的語文課堂一定要是快樂的。班上有一個叫付××的男孩子,父母都是做服裝生意的,平時對孩子監管不是很嚴,加上孩子性格好動,所以書寫一直比較潦草。這學期開學第一天,在指導寫字的過程中,我發現孩子書寫態度有所好轉,我立刻給予了肯定。孩子在當天的日記中這樣寫道:“今天老師表揚我了,說我寫字很認真,一筆一畫,我心里美滋滋的,好高興!”當天晚上孩子媽媽將孩子的日記發在朋友圈,并配了這樣一段文字:“加油啊!原來孩子是夸出來的!愛他,就夸夸他!”只有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了快樂,他才樂意這樣去做。這幾天孩子每一次的作業都特別認真,與上學期相比有了很大的進步。以此看來,基于核心素養的語文課堂一定是快樂的,學生一定是被認可的,有成就感的,每一天都在進步的。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語文課堂一定是書聲瑯瑯的
沒有哪一門課程,能像語文這樣如此暢達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記成功失敗,記感動失落。那一個個美妙的文字,平平仄仄地排列著,演繹出世間絕妙的聲韻節奏。但是我們日常的語文教學中,習慣把大量時間用在課文內容的分析上,將文章一字一句加以拆解,一篇優美的文章不僅被肢解得支離破碎,而且毫無意義。以前看到過這樣一篇報道:“80后”作家韓寒曾“細心地完成”了自己文章的語文閱讀題,8道題只做對了3道。這樣的報道還有很多。其實,在我們的百姓中,習慣把“上學”說成“念書”,“念書”顧名思義就是“出聲地讀書”。所以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一定是書聲瑯瑯的課堂,范讀、個別讀、齊讀、配樂讀、表演讀、問讀、評讀\比賽讀,在形式多樣的朗讀中理解文本、走進文本,淡然的還它一個淡然,悠長的還它一個悠長,火熱的跟著一起燃燒,活潑的就一起歡笑……在瑯瑯書聲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美,發展審美能力。
三、基于核心素養的語文課堂一定是有思維的
“蛋蛋雞蛋的蛋,調皮蛋的蛋,乖蛋蛋的蛋,張狗蛋的蛋,馬鐵蛋的蛋。”這幾句詩選自兒童詩《村小識字課》。在我們讀這句詩時都不自覺地笑了,簡單的語言將我們帶回了童年的課堂,原來普通的課堂也是這樣詩意盎然。在我們開心地笑過后,作為一位語文老師,也有一些憂慮,我們會發現《村小識字課》每一個生字的學習方法都是一樣的,這樣的教學方法禁錮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比如“嘩啦”這兩個字,我們如果像《村小識字課》那樣教:“嘩嘩嘩啦的嘩,啦啦嘩啦的啦。”學生可能連“嘩”和“啦”都會混淆。如果我們換一種方法,用游戲的方式,請學生根據老師的提示模擬小貓、小鴿子、小狗的聲音,接著出示標有序號的三組漢字“1喵喵”“2咕咕”“3汪汪”,猜一猜小貓、小鴿子、小狗的叫聲分別是哪一組漢字,然后讓學生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在學生說出擬聲字的構字規律后,再來猜猜“嘩啦”這兩個字的讀音,學生很快就能說出答案。這一教學過程,不僅讓學生認識了這兩個字,而且教給了學生識字的方法和規律,同時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
四、基于核心素養的語文課堂一定是有故事的
2012年12月8日凌晨,莫言在瑞典學院發表文學演講時就提到自己為了聽說書人講故事而被母親批評的事。莫言能獲得如此成就與這一段聽書經歷不無關系。所以,我們一定不能忽略故事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作用,也一定不要忽視老師在故事中的引領作用。書架上一本被擱置了好久、無人問津的故事書,只要我們老師一讀,學生立刻會去讀,而且是爭著搶著去讀。前幾天,我在班里給學生分享了《女媧補天》,這兩天教室里出現了好多本《中國神話故事》。在“得閱讀者得天下”已成共識的今天,作為語文老師,不必說教,念故事,念經典故事給學生聽就行。聽故事,是“習得”語言的渠道,是培養閱讀興趣的最好方式,是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在聽故事、講故事中,傳承我們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
五、基于核心素養的語文課堂一定是有語言訓練的
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的傳承與構建,這四項核心素養,并非全部是語文學科獨有的,比如思維,不僅是語文學科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也是數學學科的重中之重。但語言的構建與運用一定是語文學科的根,是語文學科的魂。學習語文,就是學習運用語言的能力。語言能力不是看出來、演出來、講出來的,而是在語言訓練中“練”出來的。
兩位老師同課異構人教版四年級上冊《頤和園》,主要教學內容分別如下:第一位老師充分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用大量的圖片、視頻呈現了頤和園的美景,學生不論是看到長廊的圖片還是昆明湖的視頻,都是驚嘆聲一片,逼真的畫面讓學生身臨其境。這樣的課,下課鈴聲如同一鍵清零般,在學生的腦海留下的東西幾乎沒有多少。第二位老師緊扣住以下三個問題:“課文介紹了哪些景點?”“按怎樣的順序介紹的,你是從哪些詞句看出來的?”“你最喜歡哪一處美景,為什么?”在厘清課文表達順序、充分感知語言精美的基礎上,創設“我當小導游”帶領大家游覽頤和園這樣一個情境,讓學生將課堂中學到的表達順序、積累的優美語言運用到語文實踐中。兩個老師執教同一篇課文, 第一位老師的教學是為了讓學生感受頤和園的美,這只是一個認知過程。而第二位老師,設計的是學生表達的活動,這一表達過程是閱讀過程,是語言建構與運用的過程。學生在表達的過程中,思維全程參與,在實踐過程中積累寫作經驗。語文教學說到底是學語言、用語言,所以我們的語文課堂一定要姓“語”。
要讓學生核心素養不是高高在上的空中樓閣,在課堂落地生根,我們每一個教師要從自身做起。大家都這么做,大家都改變了,整個大環境也改變了,就創設了新的大環境,核心素養這一理念就成了信念。我們教師應當有這樣的責任感,我們教師應當有這樣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