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紅
【摘要】孩子上了小學,許多家長開始頭疼,孩子對學習沒興趣,對語文沒興趣,不愛看書不愛寫作,怎么管教都沒有用,這一點反映到學校不得不引起教師的深思——作為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會學習方法,使學生在吸取知識的同時掌握學習技能,以更好地接觸、吸收更多的知識。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習興趣;學習技能
【中圖分類號】G623【文獻標識碼】A
知識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語文知識是生活的延伸,素材也來自生活。因此,針對不同的課程,教師要有不同的教學方法,怎樣讓學生從知識中感受到生活的氣息,可以在生活中領悟到知識的真諦,學以致用——這才是教學的根本。很多學生不愿意學習語文,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師教學死板,使知識聽起來枯燥乏味,難以理解。
一、對應課文,回歸大自然
小學生正處于認知世界的關鍵、敏感時期,對于許多知識,他們一知半解,由于年齡較小生活經驗較淺,將知識和生活中的各種實物相結合的能力還不夠。語文的教學作用不僅僅是傳授生字、造句、講解課文,還要給孩子提供各種生活體驗,使他們能把書本中語言描述的同現實中感受到、看到的聯系起來。比如《秋天的圖畫》一文,教師可先提出問題供大家思考:秋天的景象有什么特征?你能用哪些詞匯描述秋天?夏天向秋天是怎樣過渡的,周圍的景色有哪些變化?秋天向冬天又是怎樣過渡的呢?
我們每個人都在經歷一年四季的變化,卻很少有人能仔細想一想品一品秋天到底是怎樣的景象,什么詞語可以描述它。不同的學生眼中的秋天也是不同的,所以,針對這篇課文,教師可以帶學生仔細觀察秋天的景色和事物,帶他們到樹林里、操場上,體驗秋天的暖,秋天的黃,秋天的枯葉,秋天的風……在近距離地感受了秋天后,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一年四季的輪回,秋天是怎樣變成了眼前的模樣,夏天怎樣過渡到了秋天,引導著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對秋的感受、秋天的圖畫。最后引導學生在冬季來臨后進行仔細觀察……進而讓學生了解了四季,學會觀察,體驗生活。
二、親身體驗,感知課文
小學生由于學齡原因,還處于好動的階段,因此,在人物語言和動作較多的課文中,語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這種天性,帶領學生感知文中的寓意。比如在《淺水洼里的小魚》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熟悉課文后,可讓學生進行模仿文中形象。比如,表演往大海里扔小魚的動作,表演魚在水里掙扎的動作和表情等。通過這些動作的模擬,讓學生感知生命的可貴,學會珍惜生命。在表演模仿中,學生掌握知識,提高了模仿能力,增加了對大自然生命的熱愛和敬畏。
筆者認為,語文教學的可貴之處不只在于學生對課文知識的掌握和對古文的朗朗背誦,它的可貴之處在于文字之間的情感的升華,學生通過學習語文,能夠去引領心靈,啟迪智慧,感悟生活,升華情感,增加對社會的熱愛,對生活的憧憬,對美好事物的發掘和喜愛,這才是學習語文的目的和初衷。所以在教學中,筆者倡導“感知”“感悟”“感受”,從學生學習和接觸的方方面面,讓學生的情感變得細膩,對生活的體驗更加深入,那么他們以后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將會很容易把握作者情感,掌握文章重點,能夠很快地和文中作者達到“共情”。
三、經典詩詞,吟唱教學
古詩,是中華文化的經典。學習古詩不僅是對文字、文學的學習,也是對歷史的回顧和審美的學習。比如《泊船瓜洲》 一詩,“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簡單的四句詩文的背后卻隱藏著很多的故事。在講解此類詩文時,教師首先要帶領學生了解詩人王安石及其生活背景。在了解了此類信息后,從美學的角度幫助學生還原這首詩中的美景,讓學生通過吟誦詩文,查對資料,探究詩中是什么季節,描寫了怎樣的景色,為什么詩人在第三句寫了“春風又綠江南岸”,“又”字體現出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最后,帶領學生把這首詩以歌曲的形式唱出來,進而讓學生體會詩的內涵和美的律動。
學生之所以頭疼古詩詞,有很大原因是他們不理解古詩詞的含義,不能領會古人抒發的情感,看起來枯燥的語句毫無規律可言,所以相對于白話文,古詩詞學習起來難度較大,在考試中也是易錯點、失分項。這就要求教師下足功夫,讓枯燥的詩詞變得生動起來,讓學生的情感能夠融入作者所描繪的景色中。筆者認為,多講詩人的小故事,把詩詞用唱歌的形式唱出來,就能達到“其義自見”的效果了。
四、個性補白,讓課堂教學更高效
現在提倡“快樂教學”“快樂學習”。語文學習的快樂,不是教師在課堂中講出來的,而是學生在感受了濃濃的學習氛圍之后,自身產生了學習的愉悅感,進而表現出學習的快樂。學生自帶快樂的天性,他們很容易在學習中找到快樂。語文教學,提供的是一個教學大綱,作為教師應該明白,這門應用性的學科不能為了學習而學習,要讓學習本身和生活相結合,和快樂結伴而行。這里說的語文教學,需要補白,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要講得太滿,要適當地給學生留有想象和發揮的空間。如《蜜蜂引路》,許多學生因未見過蜜蜂,對蜜蜂這種昆蟲并不了解,在讓學生描述蜜蜂的身體結構時,可以引導學生認知蜜蜂的習性、生活特點。在這篇文章中,還要讓學生了解列寧是誰,我們為什么要學習他——文中的列寧熱愛生活、喜歡觀察、善于動腦、愛思考。可以進而探討,如果自己和家人分開迷路了,應如何才能回到家……把課堂知識延伸到生活,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學會生存和自保,這或許是當今社會賦予語文的一個重要任務。
五、適當引導,體會文中感情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需要一一講解,一些簡單易懂的文章,教師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學習。比如《窗前的氣球》一文:每個人都會經歷生病,但有多少人仔細地回想、描述過生病的感受?教師可以在學生讀這篇課文之前引導學生思考:你在生病的時候是一種什么狀態?生病的時候最想見的是誰?我們為什么會得病?經討論后教師可進行適當的引導,生病不可怕,每個人都會經歷,我們在生病的時候需要家人朋友更多的關心和照顧……進而讓學生感知友誼和親情。接下來讓學生思考,如果別人生病了,我們該怎么做?《窗前的氣球》一文的背后,可以引申出很多信息,這篇課文可以多給學生一些感受和討論的時間,讓學生思考親情和友情的可貴,進而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中多引入學生參與,多讓學生思考,多與學生交流。帶領學生體會大自然,吟誦古典詩文,豐富情感體驗,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領悟到生活的真諦,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帶領學生學習,解放課堂死板的教學。相信如此,學生的學習興趣必定提高,生活感受也將更加豐富。
參考文獻
[1]胡曉容.淺談小學語文如何針對核心素養教學[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5(12).
[2]陳思.小學古詩詞教學現狀及改進策略[J].新校園,2018(1).
[3]宋景景.以解讀教材為基礎抓好小學語文教學[J].學周刊,2019(17).
[4]殷立丹. 淺析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8(30).
[5]莊惠珊.小學語文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