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文教學素來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微課有利于創新教學手段,實現教學突破。本文結合小學三年級實踐教學經驗,論述了微課資源的開發策略,認為可按照引入主題、提供素材、結構分析以及范文解析四步驟開展教學;說明了微課資源與實體課堂的銜接方法,認為教師應當指導自主學習方法,針對微課內容提問,并結合微課評價習作,以期為小學語文教學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小學語文;習作教學;微課
【中圖分類號】G633【文獻標識碼】A
小學三年級是學生學習寫作的關鍵階段,學生要從片段式的說話和寫話轉向整體式的篇章寫作,需要教師給予充分的寫作指導。微課是以微視頻為中心的信息化教學形式,可整合豐富的教育資源,幫助學生學習如何構思和寫作。本文基于個人教學經驗,探討在小學三年級語文習作教學中應用微課的策略。
一、習作教學中運用微課的意義
微課是教育信息化深入發展下出現的新型教學形態,在習作教學中主要運用于課外,由學生在家中以自主學習的形式完成,教師在微課教學中起到設計和引導的作用。作文是許多學生的學習難點,微課圍繞一定的主題設計整套教學資源,其中包含有關寫作內容、形式等方面的系統化指導,可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考,降低學生的畏難情緒。學生在寫作方面具有較大的個體差異,微課模式將教學活動移植到課外,可實現學習活動的自主調節,有助于應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如果學生缺少寫作思路,可反復觀看微課資源,從中獲得更多啟發。總之,微課教學因其在技術載體上的優勢,能顯著提升寫作指導的有效性。
二、習作教學中微課資源的開發策略
微課資源要與寫作主題密切結合,體現寫作的重點與難點,下面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身邊那些有特點的人”主題習作為例,具體說明開發微課資源的策略。
(一)引入主題,激發興趣
微課教學的環節設計與學生的寫作構思路線具有同一性。微課資源中首先要引入主題,讓學生把握寫作對象。在“身邊那些有特點的人”主題習作教學中,可先用一段引導語引出主題,激發學生的注意。再使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分不同的界面,以簡短的文字進行描述。例如,可以在界面中放置一張一名男孩下象棋的圖片,配上文字:“弘毅喜歡下象棋,他喜歡面對象棋沉思的感覺,每當想出走棋的方法,都讓他樂在其中。有時,他還會自己和自己下棋。”
通過這種方式,教師讓學生把握住了習作的“寫人”主題。幾個范例中的簡短文字,讓學生初步體會應如何表現人物的“特點”。圖文結合的方式,可以減少學習的枯燥感,引起學生對寫作的興趣,產生躍躍欲試的心理。
(二)提供素材,激發靈感
素材是構成文章內容的基礎,也是微課教學資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師提供素材,意義不在于讓學生將它們直接使用在作文中,而是要幫助學生借此聯想到自己的生活,以激發表達靈感。在本主題習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分“性格”與“愛好”兩部分,展示與表現特點有關的素材。素材的來源要體現出多樣性,能夠擴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如對“性格特點”提供素材,可以提供本單元課文《我不能失信》中的選段,讓學生學習如何選用一個簡單的生活事件來表現人物的誠信。課外生活中的素材也可以被運用于微課資源中。可以從學生的語文周記中選取一部分內容,列舉學生的生活事件,如喜歡當“小老師”輔導他人的學習委員,喜歡養鳥的鄰居小朋友……這些素材貼近生活,能夠激發學生對個人生活的記憶,不斷延伸構思空間。對于素材中的重點詞語或段落,可以用顏色標注出來。
(三)結構分析,整理文脈
結構是指聯綴習作內容的基本框架,是一篇文章的行文脈絡。合理的結構應當主次分明、重點突出、開合自如,這是優秀習作的必備特點。與素材教學不同的是,針對結構的分析較少涉及具體內容,大多直接針對寫作自身的抽象規律。因此在微課資源中,教師可以先用要點提示的方式說明習作結構的注意事項,對于“身邊那些有特點的人”主題習作,先列出寫作要點:(1)寫事離不開寫人,用一至二件典型事例來突出人物,并以此作為主體內容;(2)開頭應當包含“引入”部分,使人了解寫作對象的身份、年齡等基本特征;(3)文章結尾要進行總述,說明你對這位朋友的印象或感受。以上信息中包含了對具體寫作方法的指導,具有實用性,切中要點。其后,教師再以思維導圖式的方式整理結構要求,顯示文章層次分布,讓學生形成更為清晰的思路。
(四)范文解析,引導寫作
解析范文是習作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范文中的素材與寫作技巧都能夠對學生的寫作提供啟示。微課資源中應提供三篇以上的范文,其中的敘述內容與文字風格應各有差異,具有多元化的特征。針對每篇范文,可以使用旁注與總評兩種方式進行解析。微課資源中要先以語音讀出范文,再顯示旁注。如一篇范文中寫一名喜歡看書的同學:“周末時我們都愛出去打羽毛球,或者去逛游樂園,只有珊珊喜歡在家中的書柜旁度過。”旁注顯示:“通過將人物與他人對比,顯示出她性格上的特點。著墨不多,卻能夠突出人物形象。”先由學生閱讀這些旁注,教師再選擇其中比較重要的旁注進行口頭講授,加深學生印象。完成對整篇范文的欣賞與學習后,教師從內容表達、結構分布、文字風格等方面進行總評,讓學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優勢所在。
三、微課資源與實體課堂的銜接策略
(一)指導自主學習方法
方法指導對于微課教學不可或缺。習作模塊出現在每單元的閱讀模塊后,教師在閱讀模塊教學結束后,要簡短地介紹本單元的習作要求,指導學生學習微課的方法。第一,閱讀教材中關于寫作提示的說明,再進入微課學習;第二,針對微課中出現的課內范文,翻閱書本,再次閱讀;第三,勤做筆記,以只言片語的方式記錄對自己有幫助的要點。
(二)針對微課內容提問
為了掌握學生對微課的學習效果,教師在實體課堂中應當針對微課內容提問。為了解學生思維是否縝密全面,可多提出以描述性方式作答的問題。開展“身邊那些有特點的人”主題習作教學時,提出問題:“請你簡單地說一說,應當怎樣突出人物的特點?”這個問題具有總括性,較為復雜,幾乎包括微課中的全部內容,可多請幾名學生作答。教師要使用鼓勵性的語言,激發學生說出更多的感想。
(三)結合微課評價習作
學生在完成寫作后,要上一堂習作分享與評價課。在本次課中,可以多回到微課開展教學。教師要盡量多使用微課中的語言評價學生習作。一名學生的作文題為《書簽迷》,寫及他鄰居的一個男孩喜歡收集書簽,有一次他把一枚書簽夾在故事書里借給其他小朋友,可是對方卻弄丟了這本書。當他向“我”抱怨時,卻不太談論那本書,而是說:“真正可惜的,是那枚書簽,我好不容易才得到它。”教師點評道:“選取典型事例,非常生動地刻畫了人物的特點。”學生在寫完作文后,應當對微課中的理論內容具有新的認識。結合微課進行評價,能夠將學生的理論認知上升到更高的層次。
四、結語
微課的本質是一種教學載體,其用于習作教學中的效果取決于語文教師的使用能力。教師要加深對微課教學規律的理解,做到精心設計教學資源,并促進與實體課堂的合理銜接,使之成為提高學生習作水平的有力支點。
參考文獻
[1]任嫻泉.讓微課成為信息技術與作文教學整合的橋梁[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15).
[2]盧艷珍.微課讓小學作文教學熠熠生輝[J].基礎教育研究,2016(6).
作者簡介:杜麗霞,女,1973年生,廣東番禺人,大學本科,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先學后教理念下小學語文中年段習作的微課資源開發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