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摘要:教育公平是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必須重視的問題。高校英語教學面臨著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不合理的問題。文章以作者所在單位的探索和實踐為例,探討利用信息技術解決高職英語個性化精準輔導問題的可能途徑,希望為解決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規模化和個性化的矛盾提供借鑒。
關鍵詞:信息化;個性化;精準輔導;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41-0271-02
作為信息化時代生產力的標志,計算機網絡的發展也一直在引領著教育模式和教育技術的進步。計算機網絡可解決教育和教學資源過于集中的問題,使更多學習者有機會直接接觸到優質的教學資源。但是教學資源的覆蓋面未必毫無死角,不一定能夠照顧到某些特定學習者學習過程中遇到的所有具體疑問。而教育應該是有自主性、獨特性、創造性的[1]。為幫助全校大學英語學習者——特別是學業水平暫時落后的學生——自2018年3月開始,筆者以教育技術實驗員的身份參與了所在學校大學英語教研室開展的一系列教學實踐活動,活動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四大方面。
一、使用iTEST大學外語測試平臺尋找、發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iTEST大學外語測試與訓練系統是外研社開發的一站式測試系統,可以幫助高校外語教師方便地進行外語的測試與訓練。系統本身題庫內容豐富,英語教師可以方便地進行出題、組卷、考試和智能閱卷等工作,既可以節省紙張,又可幫助教師節省大量閱卷工作。約定好時間后,學生即可以通過網絡登錄測試平臺,相比傳統考試,組織工作更為簡便。無論是平時考試,還是水平檢測,iTEST系統都是大學外語教學中非常便利的工具。借助于測試對教學的反撥效應,教師可以在測試之后對教學情況進行總結,發現優勢和不足,改進教學策略;對于學生,有利于其通過平臺數據分析自己學習中的不足,找出問題從而獲得突破[2]。
在新生入學時,為了解來自全國各地的新生的英語水平,更好地把握教學內容、教學節奏,大學英語教研室對新生進行了一次入學測試。經過開會討論,在iTEST系統的題庫中精心挑選、組織了一張不超過四級難度的試卷,發布給全體新生。新生在經過操作培訓后,成功在指定時間內完成了考試。
考試結束后,iTEST系統的統計顯示:本次考試參考人員2433人,有2020人順利完成了考試,正常提交,另有413人因故未能按時提交;考試平均分較往年有所下降;聽力理解部分得分率較高,而聽力填空部分錯誤較多;閱讀理解部分得分率不理想;寫作部分體現出多數學生詞匯量方面存在較大缺陷。
這次新生入學測試,在iTEST大學英語測試與訓練系統的幫助下,我們得以較為全面地對新生的英語學業能力,特別是比較集中的弱點,有了初步的了解。在iTEST的幫助下,持續的階段性測試更有助于發現問題,把精準教學的理念貫徹于課堂之上,有的放矢,有所側重,查漏補缺,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重視課堂與移動端學習類App的配合
近年來,信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有向移動端傾斜的趨勢。據2018年8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至2018年6月,我國網民數量已達8.02億,其中手機網民數量達7.88億,占網民總量的98.25%。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在師生中得到廣泛普及。
盡管仍有一些聲音反對手機、平板等設備進課堂,但藍墨云班課、雨課堂、UMU互動學習平臺等一些課內課外輔助教學App的興起,為我們看待如何在課堂上使用智能設備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簡而言之,隨著移動學習技術的發展,很多學校采取的“手機不進課堂”政策甚至有可能是對信息化時代教育發展趨勢的反向舉動。順勢而為,通過各種教學輔助App引導學生把手機應用和課堂教學緊密結合在一起,也許才是更為明智的教育舉措。因為每位英語學習者的基礎、學習方法和效率各不相同,傳統的課堂教學難以滿足所有人的要求,信息化移動學習模式則正好可以彌補這一缺陷[3]。
以UMU互動教學平臺App為例。UMU為師生的課堂教學提供了一系列便利:在UMU的幫助下,課前上傳文本、圖片或視頻等資源供學生預習,課堂上組織簽到、討論、游戲等環節,課后發布作業、試卷。這些操作簡單可行且有效,學生的成績也可以在App中進行統計、管理、記錄和查詢,很好地解決了以前課堂成績和平時成績記錄困難、統計困難的問題。移動學習App的數據統計功能使得教師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班級學習的優勢和弱點,對癥下藥,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三、積極運營新媒體平臺,增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
當前各種新媒體平臺極大方便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在新媒體視域下,教師不僅傳播知識,學生也不是一味地接受,而是要演變出全新的合作關系,這種相對平等的師生關系應當充分落實到課后師生互動中去[4]。
大學英語每周課時數只有2節,學生與教師面對面的機會有限,為幫助學生及時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我們充分利用了學院的微信公眾平臺。
我們的微信公眾平臺是專門為學校參加專業和公共英語課程學習的學生提供服務的重要網絡平臺。以往每年新生入學考試時,我們通過在試卷上附加二維碼的方式在學生中推廣公眾號,為學生提供成績查詢等服務,同時也支持學生留言與我們交流。在學院的倡議和支持下,大學英語教研室每天都安排老師值班,在線回答學生的問題,以績效來鼓勵老師參與這項活動。幾個月來,這項活動校內的知名度在慢慢擴大,越來越受到學生的歡迎。
此外,近一年來,我們還通過微信公眾平臺開展了英語朗讀大賽活動,爭取幫助學生提高英語口語水平。朗讀大賽活動每個月舉辦1到2次,目前已經舉辦了十多期。主要形式是發布短文和語音示范,學生用手機或其他設備錄音、提交錄音;我們組織教師對學生錄音進行評選,把評選結果和點評內容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反饋給學生,并以學院名義頒發獲獎證書。此項活動受到了新生和老生的積極響應,每期我們都能收到數十位同學發來的錄音,有些學生為了獲獎,還多次參與比賽。也有同學在老師的指導下走向了各種校外英語口語大賽的舞臺,取得了理想的名次。
四、試水網絡直播
近年來網絡直播已經成為一種老少皆宜的娛樂活動,屢有關于高校教師利用寒暑假參與網絡直播活動的報道。很顯然,網絡直播的應用范圍廣泛,除娛樂之外,在英語教學方面同樣有巨大的施展空間。以網絡直播的形式進行英語教學符合國家的“互聯網+”戰略和語言教學的發展趨勢,也容易受到高校師生的歡迎,可以滿足當今大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性需求[5]。網絡直播交互性強的特點有利于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方便學生傳達學習需要并得到教師的指導。網絡直播與公開課相比,不需要專門的場地和長期的、規律性的課時安排,教師講課的時間也比較自由。無論是人力成本還是經濟成本都相對可控。自2018年9月起,我們大學外語教研室依托等級考試的需要,以等級考試中的聽力、閱讀和寫作為專題,定期邀請有經驗的教師向全校學生開展網絡直播,每次專題時間1小時,受到學生們的積極支持。
五、結語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英語教學的發展提出了終身學習的要求,同時也賦予了英語教學更大的可能。綜合利用專門的網絡測試平臺、移動學習App、新媒體平臺和網絡直播,可以提高英語課堂教學之外的質量、效率和創新性,提高英語輔導的精確性,提高教學雙方的獲得感。今后我們仍應積極關注信息技術的新發展,積極思考和探索英語精準輔導方式的改革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趙頂興.教育公平與教育個性化初探[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05):15-19.
[2]王傳舉.診斷性測試在英語教學中的反撥效應研究[J].瘋狂英語(理論版),2018,(03):107-108.
[3]呂大,劉亭亭.網絡環境下高校公共英語信息化移動學習模式研究[J].情報科學,2018,36(10):133-136.
[4]張彥瓊.論新媒體視域下大學英語語言教育模式改進途徑[J].中國報業,2018,(08):39-40.
[5]趙牟丹,張曉靜.網絡直播對高校英語教學的促進作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8,(2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