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李敏
摘 要:文章探討了信息化背景下混合式教學對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的效果,認為混合式教學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學生課前可以進行個性化的在線預習;課堂教學多通道互動,學生可以以不同形式積極參與課堂;而且課后教學評價多元化,充分滿足了個性化學習的需求。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個性化學習;效果分析
在信息技術飛躍發展的年代,“互聯網+”教育時代已經來臨。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灌輸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行業企業對人才培養的要求。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堂,不能充分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傳統的授課模式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處于被動地位,教學過程相對枯燥,評價方式單一,不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團結意識、創新意識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在大數據的時代,社會環境決定了教學迫切需要改革,以適應時代發展的潮流,符合當代學生的學習特點。
在這種背景下混合式教學應運而生,混合式教學結合了傳統教學和在線教學的優勢,以信息化技術為技術支持,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不但充分體現了教師的引導作用,而且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領下主動參與到教學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1]。混合式教學將整個教學過程變得豐富多彩,通過網絡信息技術,學生的學習內容不僅僅局限于課本,學習的方式不再是單一的看書和聽講,而是可以接受視聽的全面刺激;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學習基礎有選擇的選取適合自己的學習資源,進行個性化的學習。
個性化學習是指以學生個性特征為基礎,以學生的個性和能力充分發揮、和諧發展為目標而事實的學習活動。當代大學生好奇心強,學習基礎參差不齊、學習方式各種各樣,而且喜歡信息技術,對網絡內容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喜歡探索。有學者曾提出個性化學習的特征即“一個中心、三個導向”,以學習者為中心,以過程、目標和評估為導向[2]。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由于條件的限制,教師的個性化教學并不是針對每一個學生都有一份不同的內容和方法,而是有充分的靈活性,不同類型的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教師提供的學習資源當中找到合適他們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
1 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學生課前可以進行個性化的在線預習
當下大學MOOC、SPOC等成為熱門,學生的視野不僅僅局限于校園而是放眼全國甚至與世界接軌。在課前預習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上傳教學平臺的預習學案進行分類,以不同的任務驅動,滿足學生個性化預習的需求。學生學習的地點不僅僅局限于教室,也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實現了跨越時間和空間的學習,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無時無刻的學習,碎片化的時間也得以充分利用,預習效率大大提高。課前預習測驗可以采用在線點贊、小組作業、考試測驗等多種形式,充分考慮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特點。
2 課堂教學多通道互動,學生可以以不同形式積極參與課堂
當今很多教學軟件滿足了課堂個性化互動的需求,在預習的基礎之上學生更積極自信的參與到教學中,比如“雨課堂”開啟彈幕功能,同學們可以暢所欲言,并且還能活躍課堂氣氛,而后臺能看到是誰發送的彈幕也能讓我們把彈幕功能作為主觀題的解答方式。學生也可以通過“不懂”功能參與課堂,如果學生對某頁幻燈片存疑問可以點擊“不懂”功能,教師可以通過微信端查看。
3 課后教學評價多元化
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通過信息技術實現了教學評價多元化,教學評價不再只注重終結性評價而忽略過程性評價,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教師可以監控把握整個教學過程,并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過程性評價如學生的簽到、課上的搶答、課前預習的完成情況等,都可以作為過程性評價的內容。并且師生可以在教學平臺上實現自我評價、組間互評、教師評價等。信息化教學平臺為師生提供完整立體的數據支持,讓教與學更明了,讓學習更具有個性化的特點。
在混合式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關注學生的差異,利用信息技術分析不同學生對學習資源、學習方法的不同需求,針對不同需求來制定相應的教學指導策略,學生可以自由選擇適合自己認知方式、能力的資源,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把學習變成內在的動力,從根本上促進學生認知能力和個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詹澤輝,李曉華.混合學習:定義、策略、現狀與發展趨勢—與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對話[J].中國電化教育,2009,(12):3-5.
[2]牟智佳.“人工智能+”時代的個性化學習理論重思與開解[J].遠程教育雜志,2017,35(03):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