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艷紅 樊春梅 毛英杰
【摘 要】 目的:分析中醫中藥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效果。方法: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接收糖尿病周圍神經變患者98例。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均49例。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方法治療,觀察組患者采用中醫中藥治療。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率。結果:對照組治療有效率為75.5%,明顯低于觀察組(95.9%),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效率差異顯著(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周圍神經癥狀評分與周圍神經體征評分差異明顯,檢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應用中醫中藥治療效果顯著,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促進患者康復,值得推廣。
【關鍵詞】 中醫中藥;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 ? ?【文獻標志碼】B ?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9-124-01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一種常見的并發癥,發生時間早,會隨著糖尿病病程逐漸發展[1]。從臨床登記的數據就可發現,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發病率在不斷提升,也是引起糖尿病患者殘疾的重要原因,影響糖尿病患者身心健康。因此,有效的治療方法對此類患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分析中醫中藥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接收糖尿病周圍神經變患者98例。經診斷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判斷標準。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均49例。對照組49例,男23例,女26例,患者年齡為30-78歲,平均年齡為(47.3±1.6)歲。糖尿病病程5-14年,平均病程為(7.3±1.8)年。觀察組49例,男24例,女25例,患者年齡為31-79歲,平均年齡為(47.9±1.9)歲。糖尿病病程5-15年,平均病程為(7.2±1.6)年。兩組患者的一般性資料無統計學意義,可進行對比分析。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基礎治療,控制血脂、血糖,調節飲食結構,指導患者適當運動。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方法治療,口服降糖藥物應用甲鈷胺(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812)與依帕司他片(揚子江藥業集團南京海陵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012)治療,兩種藥物均口服,一次一片,一日三次。觀察組患者采用中醫中藥治療。中藥配方組成為西洋參16g,桂枝14g,當歸12g,川穹8g,丹參12g,威靈仙14g,山茱萸16g,地龍8g,牛膝8g,炙甘草10g,白芍18g,延胡索8g,黃芪32g,生地22g,將此類藥方煎熬,每天1劑,分早晚兩次服用,每次劑量控制在100ml。所有患者連續治療1個月。
1.3 觀察指標與療效判斷 統計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率,并觀察所有患者治療后周圍神經癥狀評分與周圍神經體征評分。
顯效:經治療后患者的各項臨床癥狀全部消失;有效:治療后患者的各項臨床表現均有所改善,體征恢復好轉;無效:治療前后患者的各項表現并無變化。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活動產生的各類數據使用軟件包SPSS19.0檢驗。計量資料應用均數(x±s),并利用t檢驗組間差異;(%)則表示計數資料,x2檢驗表明組間;如P<0.05,則說明數據符合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照組治療有效率為75.5%,明顯低于觀察組(95.9%),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效率差異顯著(P<0.05),詳情見表1;治療后兩組患者周圍神經癥狀評分與周圍神經體征評分差異明顯,治療后對照組患者周圍神經癥狀評分為(4.9±0.9)分,周圍神經體征評分為(4.8±0.8)分,觀察組患者周圍神經癥狀評分為(2.4±0.6)分,周圍神經體征評分為(2.4±0.6)分,檢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中醫認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屬于血痹范疇。此種疾病產生機制主要是營養不足、氣血失和與筋脈失養造成。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常出現在足部,表現為手套與足襪等現狀。臨床治療這種疾病,關鍵在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環[2]。中醫中藥是臨床中應用比較廣泛的一種治療措施。采用此種治療方法能夠改善患者病情。西洋參、桂枝、當歸、川穹、丹參、威靈仙、山茱萸、地龍、牛膝、炙甘草、當歸、白芍、延胡索、黃芪、生地等藥物都能夠達到溫陽通經的效果,可有效治療局部麻木,改善代謝狀態。此次研究活動證實,中醫中藥治療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應用中醫中藥治療效果顯著,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促進患者康復,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麥美秀,林紅霞,莫桂英,等.中藥貼敷穴位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護理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6,12(3):50-51.
[2] 張宏穎,蘇海玉,王永錕,等.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及神經傳導速度的影響[J].中醫藥學報,2016,44(3):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