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伯燕
摘 ?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適應課程改革需求,改變傳統信息化教學,以生為本,構造新的信息化多媒體課件制作生態課堂,以培養學生全面發展,最終達到教學與學生發展的真正統一。本文以多媒體課件制作課程為例,闡述了構建信息化高職生態課堂的策略。
關鍵詞:多媒體 ?生態課堂 ?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H319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19)06(b)-0227-02
傳統信息化教學,重在教師示范、學生模仿,這樣的課堂教學不利于學生的成長,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信息化作為教學輔助手段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在某種程度上反倒扼殺了學生的自學、創造及實踐的能力,同時,在某種程度上忽略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與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要求不相符。新課程改革下,隨著互聯網+教育的整合發展,催生出基于信息技術的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這些新的信息化教學模式同時也改變了傳統信息化教學的“講解——演示——上機練習”的循環模式。在多媒體課件制作這門課程中,我們分別嘗試了基于移動教學平臺的混合式教學和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以生態視角構建高職多媒體課件制作新課堂教學,不斷突破傳統信息化教學的缺陷。通過我們的反饋調查中發現,在構建了新的信息化生態課堂后,學生的自學能力、創造能力及實踐能力均得到較好的培養,同時,也實現了信息化背景下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
1 ?生態課堂教學的基本特點
生態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需求、欲望和意識及個性發展出發,以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最終實現教學與學生發展的真正統一的課堂。其核心是教師、學生、教學環境,構建一個三者關聯和和諧的教學系統,是有效促進學生課程學習、自我發展的根本。
實踐表明,生態課堂強調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創造出良好的課堂生態情景,以學生為核心,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兼顧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注重學生自學、溝通交流、協助等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積極主動,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2 ?構建信息化高職多媒體課件制作生態課堂的策略
2.1 提高教師的教學信念,轉變傳統觀念,以生為本
教師和學生是生態課堂系統中最主要、也是構建高效課堂最關鍵的因素。要想真正的構建信息化多媒體課件制作生態課堂,教師要從根本上提高教學信念,只有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落實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地位,營造和諧進取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才能讓生態課堂得到有效的改善,才能有利于知識的傳遞,才能讓教師和學生都得到全面的發展。
2.2 不斷提高高職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對高職教師的多媒體課件制作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高職教師要廣泛學習,要在發揮自身教育理論和專業素質水平較高、領悟力較強的前提下,加強自身專業知識水平的提升,要優化教學方法,將信息化手段運用到教育教學中;要加強教學資源的甄別及運用能力,提高多媒體課件制作的設計和制作能力。
2.3 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
從時代教育發展的總體要求出發,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構建生態課堂的前提條件,教師在本門課程的生態課堂環境和學習氛圍的打造上,要以生為本,以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提升為切入點,從影響教與學的情境要素入手,實施學習的民主管理,構造平等的師生關系;改善教學方法,加強啟發式引導,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借助互聯網豐富的教學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單純的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的傳統師生關系,達到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情感相通,營造課程學習的生機勃勃、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最終達到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目的。
2.4 借助信息化手段,突顯個性學習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課件制作生態課堂的對教學內容要求不斷提高,不再局限于課本上的知識。多媒體課件制作技術,特別是超媒體技術的應用,使教學內容在呈現方式上表現出動態化、形象化的特點。高職教師要與時俱進,靈活借用信息化手段,選取甚至開發教學資源,以適應生態課堂的要求和學生發展的需求。
在多媒體課件制作的教學上,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依托信息化教學手段,靈活借用互聯網上的MOOC課、SPOC課等豐富的教育資源,通過教學平臺推送給學生;從以生為本出發,設計教學內容、學習任務,有效的組織線上線下教學活動;實施互聯網+課堂教學模式,為學生營造出隨時學、隨地學、隨時隨地與同伴溝通、與教師交流的生態課堂;從學生個性需求出發,依托信息技術,創設多樣性、開放性的教學資源,匹配每一個學生的需求,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條件,以此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與參與度,最終達到學生個性學習的需求。
2.5 優化學習任務
在多媒體課件制作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普遍偏愛任務驅動的教學法。任務驅動法實現了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因此,優化學習任務,調整和安排教學重難點,為學生設計、構造出典型的可操作的任務,是構造多媒體課件制作生態課堂的關鍵。實踐證明,教師根據教學重難點,設置易中難三種層次的在線任務,既兼顧了學生的學習差異性,又滿足了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教師借助信息化手段,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實施監督、引導,開展互動、解惑,促進任務驅動的實施,最終實現教學與學生發展的統一。
2.6 構建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惑時,能在組內解決。多媒體教學課件的教學過程中,將教學內容劃分為不同的教學任務,制定相應的小組學習任務,任務驅動,促進學生間的交流互助,實現教師引導下的學生獨立自主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在學習中形成社交小圈子,促進生生互動,彌補了傳統課堂中的不足和缺陷;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把任務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來解決問題,使得小組成員人人有任務可做,從而調動了全體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邏輯思考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綜合素質,真正實現學生整體能力的提升。
2.7 提倡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展,課堂教學的核心任務變為促使學生知識的獲得、促進學生全面而持續地發展。提倡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通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四個環節,實現了學生充分挖掘潛能、展現潛力的目的,促進了其自身的學習與發展能力的提高,最終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全面而持續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慧.信息化背景下生態課堂構建新解讀[J].中國成人教育,2017(15):88-90.
[2] 王鑫.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堂現狀分析及對策的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4):38.
[3] 李文曉.高中信息技術生態課堂教學模式的行動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