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輝
摘 要:本篇論文立足于范小青的小說《買方在左 賣方在右》,通過小說所反映的話題,并結合當前社會,在教育方面所面臨的問題,以及當前學區房熱話題的探討。運用文學批評的理論觀點對此現象進行闡述自己的理解和思路。
關鍵詞:學區房熱;教育體制;教育思想;社會現象
在當今社會,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但與此同時,在這個安定的社會中,也會有一些麻煩圍繞著家長們,孩子想要上好學就必須要有學區房的問題。這個問題,困擾了許多的家庭,家長們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想盡了種種辦法,為的只是有一套學區房,為的只是讓孩子有學上,上好學。
對于作者范小青,從開始創作,她就始終追尋著對文學的真諦,愿意在平淡的敘述中帶給讀者閱讀的韻味。在她的創作中,她始終關注著國家在教育方面所面臨的問題。而當下所普遍面臨的教育問題,是她在現今以及未來所擔憂的。所以,在本篇就以作者自己的視角,用一種自然而又平靜的目光來描寫當今社會中的“教育”問題以及在此問題下衍生出來的“學區房熱”話題的闡述與思考。
小說以“我”和老婆為即將要上小學的兒子買學區房的事件為主線,在描寫過程中,通過使用表現手法寫盡了房地產中介在購房交易時的種種亂象,同時能夠從側面感受到在“教育”背景下無數個家長為擁有一個學區房而感到無比的哀愁。
在小說開篇提到,兒子馬上就要上小學了,家里必須要有學區房。對于小說購房發展過程的描寫:“我”和老婆相信一條龍服務的購房機構,就開始忙著在網上聯系學區房,先前第一家聯系到“未來世界”的小區,但由于賣方的時間原因無法趕到,導致此次交易失敗。第二次聯系“明日之星”的小區,賣方按時趕到,但是由于賣方拿錯房產證,不得不臨時終止交易。第三次聯系到“幸福花園”的小區,但是由于賣方房產證信息有誤,房產證上寫著過世父親的姓名,無法進行購房交易。從三次失敗的交易中能夠看出小說處處展現的是以一種幽默,既真實而又荒謬的手法展示房地產購房交易的種種亂象。小說以一種通俗易懂的語言描寫,例如:呵呵,好呀,好吧等等。在不影響讀者的理解下,用俏皮可愛的口語化色彩生動體現說話者的心態。
在通過進行一系列失敗的購房交易后,結局以一個疑問結束:“那是我和我前妻一起攢下來的半輩子的積蓄,我放進P2P金融平臺上去了,很快他們就沒有了”。通過分析知道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我”和老婆假離婚,老婆改嫁給一個有學區房的人。
對于我們閱讀任何一部文學作品之后,內心深處總會有對此作品個性獨到的見解。就像在本篇中,面對小說所表現的話題:“教育”與“學區房熱”,我們仍舊會對其在一定意義有深深的思考與體悟。
在當今社會,學區房已經成為了一個熱話題,家長們為了孩子能夠從小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不惜花費一切人力物力財力,使購買學區房成為一個大浪潮不斷地涌現在我們面前,這個房地產業中的衍生品成為教育體制的一種特殊現象。在本意上是實現公平公正的舉措,而現在卻掀起了一陣陣購買學區房的浪潮。
面對學區房熱存在不公平的現象,學區房的產生本身就是為了給“擇校熱”這個行為降溫,來促進教育公平公正。這本身就存在不公平的現象,這也勢必會有重點學校和普通學校的區別,與此同時,因為學區房,家長之間也會發生矛盾。就像在本篇中,“我”和老婆面對孩子上學,頂著購房的壓力,但卻因為種種原因,次次購房的失敗,為了孩子,卻想到了一個荒唐的辦法:離婚,給孩子找了一個有學區房的后爸。
縱觀整個交易過程以及從側面所反映的問題出發,在面對這個問題上,我們并不能把一個不必要的條件作為一個推測來評判。區區一個學區房引發了諸多的問題,就像在小說里一樣,面對突如其來的新生報到通知,家長們僅僅為的只是想讓孩子有好的教育資源,住宿的地方離學校近一些,將學區房作為必要條件,這勢必無形中給家長帶來巨大的壓力,同時也會給家庭帶來諸多的可能性。
面對“學區房熱”愈演愈烈,認清它在教育發展的前進道路上有阻礙作用。在對于如何解決學區房熱這個難題,我們想到的只有通過政府,教育機構以及家長的各方努力協同解決,轉變教育思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育資源合理分配,從而促進教育公平公正。與此同時,我們通過小說也要指出房地產行業的種種亂象行為。只有找到好的解決方式,才不會像結局一樣,給家庭帶來不必要的災難。
綜上所述,小說所突出表現的“教育”與“學區房熱”,給了我們諸多思考。學區房熱是一種特殊社會現象,它加大了教育的不公正。所以,解決這個現象,要做到均衡分配教育資源,通過制定政策等舉措來最大限度促進教育公平。希望在社會各方力量的努力下,盡早使每一位能夠獲得優質教育資源,使每一位家長擺脫購房的巨大壓力,從而實現教育公平。
透過小說,我們也要理解背景下“教育”以及“學區房熱”的真正意義之所在,它們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同時,透過本篇,我們也能夠發現作者憑借著善意與信念,憑借來自天然,真實的力量走進生活,用一種自然而平靜的目光打量著社會所發生的一切,讓我們從中體會世界的真相。同時我們也要深刻領悟生活的酸甜苦辣,體悟生活帶給我們的問題和思考,因為我們知道任何事情都是來源于生活的。
參考文獻
[1]小說月報2019年第1期 范小青.買方在左 賣方在右.百花文藝出版社,2018年第12期.
[2]孟建偉.文化教育:素質教育的理想模式,中國科學院,人民教育,2007年9月.
[3]王樹洲.應試教育探因.無錫教育學院,2000年12月第20卷第4期.
[4]盧現祥.中國應試教育的制度分析.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07年11月 第5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