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芬 袁博
摘要:以山西駐高校新區(qū)6所高校本科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收集有效數(shù)據,利用SPSS統(tǒng)計分析軟件對數(shù)據進行分析,了解學生的網絡貸款情況及學生對于網絡貸款的認知程度。學生對于網絡貸款的選擇盲目性有所下降,但是仍然存在因不理性消費而依賴借貸滿足消費需求的現(xiàn)象,針對這一現(xiàn)象我們應從學校、家庭、社會層面共同協(xié)作,加強教育引導措施的研究。
關鍵詞:網絡貸款 現(xiàn)狀 風險防范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7—0047—02
“互聯(lián)網+”金融模式的校園網絡貸款自2013年以來以網絡平臺或者是手機App的形式快速在大學生群體中打開市場,并且發(fā)展迅猛。這些平臺主要通過兩種方式向學生提供貸款,一種是分期付款購買平臺內自己的商品,以分期的形式逐月償還,如果不能按期償還會有相應的違約金需要支付;另外一種就是直接提現(xiàn)用于消費。這些平臺的規(guī)范程度有待商榷,警示事件頻發(fā)也引起了全社會范圍內的廣泛關注。
一、調查問卷的發(fā)放、數(shù)據統(tǒng)計及資料的收集
本次調查主要是通過發(fā)放電子問卷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數(shù)據的采集,內容涉及范圍比較廣泛,包括學生日常消費資金的來源,自己是否使用校園貸,對校園貸的認知,使用之后是否告知父母師長,對校園貸的發(fā)展和規(guī)范的建議等,調查結果比較合理和真實,可以反映駐山西高校新區(qū)各高校學生對于校園貸的客觀認識情況,可作為研究依據。
本次研究在太原理工大學、太原師范學院、晉中學院、山西中醫(yī)藥大學、山西職工醫(yī)學院以及山西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6所院校隨機選擇了400位同學參加電子問卷的填寫(每所高校60—100人不等),回收有效數(shù)據396份。問卷在性別上男女生占比分別為55.9%和44.1%。樣本顯示,當日常資金緊張的時候首選網絡貸款救急的男生占樣本總量的15.8%,女生占5.9%,男生首選網絡貸款的占比明顯高于女生。同時筆者還對所有樣本月生活費分段情況進行了統(tǒng)計,大部分樣本居于800—1000和1000—1500這兩個分段,且男女生占比比較平均,但是高于2000元以上的男生占21.4%,女生占4.9%。也就是說,在不同性別的學生中,男生的月生活費相對高于女生,男生比女生更容易接受網絡貸款。
樣本顯示,64.1%以上的樣本可以接受500元以下的網絡貸款額度(包括使用京東白條、支付寶等),29.9%的樣本可以接受500—1500元的額度,可以接受高于1500元額度的樣本占比為5.98%。貸款的主要消費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項,比如電子數(shù)碼產品、學習培訓、衣物鞋帽、美妝護膚以及休閑娛樂等。使用貸款主要用來購買電子產品的占比高達57.36%,其次為美妝護膚和休閑娛樂,占比分分別為24.89%和21.54%,占比最低的為學習培訓,為15.73%。數(shù)據顯示,滿足自我物質需求是學生選擇網絡貸款的首要原因。
問卷針對學生使用網絡貸款是否有逾期以及是否了解逾期后對于學生本人的影響設置了問題。網絡貸款是否有逾期情況數(shù)據顯示,有7.69%的學生是有過逾期情況的,但是對于逾期后對學生征信影響的了解程度,有19.66%的同學是完全不清楚的,有46.58%的同學略知一二,比較清楚的學生占比為33.76%,根據統(tǒng)計數(shù)據,約有三分之二的學生對于征信、違約了解較少或完全不知情。
二、使用校園網絡貸款產生的風險
網絡貸款平臺的審核過程簡單、門檻低、規(guī)范程度存疑。學生在辦理網絡貸款的時候只需提供姓名、身份證號碼、可以收到驗證碼的手機號、家庭住址、家庭成員的信息、學校班級信息,就可以完成網絡貸款的App平臺注冊流程,這樣不嚴格的注冊程序大大增加了借貸主體的不安全性,學生信息被泄露的可能性極大。有的平臺還存在售賣學生個人信息的行為,導致學生信息安全危險性增大。
網絡貸款以快速放款備受學生的青睞,但通常情況下,網絡貸款平臺的利息遠高于正常的貸款,“民間借貸利息標準不得超過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的四倍,超過部分則被認為是高利貸。然而,與這樣的規(guī)定相比,網絡貸款的利率已經遠遠超過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的四倍。”[1]學生償還的很有可能就是滾雪球般的高利貸,高額的利息會造成學生極大的心理壓力,引發(fā)一系列的連鎖借貸,拆東補西,窟窿越來越大無力償還,高額的還款更會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
征信記錄特別的重要,但學生往往忽視其重要性。如果學生選擇網絡平臺貸款并且無法正常的如期還款,就會造成征信不良記錄,學生日后的信用卡辦理、貸款購房等一系列金融服務是會受到影響的。
三、構建校園網絡貸的教育機制
1.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消費觀
大學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思政工作者首先要從思想上對學生有一個正確的引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是指人們對消費生活的認識、觀點以及由此形成的指導消費行為的思想規(guī)范,它直接影響和決定人們的消費行為,”[2]學生暫時還沒有經濟能力,日常的消費基本是依靠父母,如果受到盲目的超前消費觀念的影響,雖然給本人帶來短暫的物質愉悅,但是給家庭帶來的是更大的經濟負擔。大學生現(xiàn)階段主要的任務是努力學習,掌握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為將來踏入社會奠定基礎,把精力過多地投注于物質享受只會消磨斗志,不利于學生個人的發(fā)展。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適度消費的理念,這對于他們以后的生活也具有指導意義。
2.家校結合提倡樸素的生活方式
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就是艱苦樸素,提倡先苦后甜的生活方式,“其中道家的‘節(jié)制物欲與現(xiàn)代文明的發(fā)展趨勢是非常合轍的”[3],主張合理利用資源,減少浪費。家庭是人生的起點,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師,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傳身教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選擇。目前是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學校與家庭都必須肩負起共同的教育引導任務,保證學生順利度過成長的迷茫期。家長對于學生的愛不僅僅體現(xiàn)在物質的滿足和有求必應上,而且要在日常的生活中身體力行予以精神上的鼓勵和指導,也是對學校教育工作的支持。家長要掌握孩子月生活費的使用情況和消費情況,杜絕孩子的不當消費行為,及時與學校老師溝通,共同規(guī)范學生的消費理念,保證學生順利成長發(fā)展。
3.借助各種方式宣傳誠信,做好安全教育和直觀教育
誠信教育和安全教育是思政工作的重要內容,輔導員、思政課教師都是學生思想進步的引領者,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班會等向學生傳遞正能量。學生首先要做到對教師和家長坦誠,不欺瞞,如果真的發(fā)生網絡借貸行為,一定要及時告知教師和家長,家校共同努力減輕學生的壓力,避免不良事件的發(fā)生。
學生要有目的地培養(yǎng)自己辨別安全隱患的能力,不要盲聽盲從,對于具有誘惑力的游說要有分辨能力,輕而易舉就能獲利的事情必然存在高風險,也要掌握金融安全知識,避免陷于被動局面。教師要有直觀教育的素材和理念,讓學生以情景劇的模式,模擬校園貸的高額催債情景,真切地觸動學生。
四、結語
網絡貸款是時代發(fā)展的產物,它的出現(xiàn)是多種因素的作用結果。在多數(shù)情況下學生無法預知網絡貸款的隱藏風險,學校、家庭和社會需要共同努力,做好教育引導,提高學生的防范意識。國家也應加大對網絡的監(jiān)管力度,構建安全的網絡使用和規(guī)范金融平臺的法律法規(guī),全力保障學生的金融權益。
參考文獻:
[1]孫美玲.大學生校園網絡貸款的風險與防范[J].法制博覽,2017,10(下).
[2]張明慧,翼巨海.消費理念的哲學思考[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3(7).
[3]徐新.消費倫理研究[D].中南大學,2008.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