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預設是一種普遍存在的語言現象。預設在語言的交流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在許多文學作品中預設的使用也是多種多樣的。預設可分為相對預設和絕對預設兩種形式。[1]本文將從語言的預設機制出發,分析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語言的預設機制對教學實踐的影響。
關鍵詞:預設機制 語文教學 教學效率
一、語言預設機制的含義
對預設的研究,有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從廣義上說,預設指說話和寫作是假定對方已知曉的信息;從狹義的語義角度上說,預設是由句子這樣的言語片段推斷出來的,預設已寓于句義之中,并且預設是句子得以形成的基礎和前提條件。[2]在許多文學作品以及我們的日常用語中,有些能夠直接表達作者或說話人的意圖和客觀事實,但是也有很多句子并不能直接表達作者或說話人的意圖,只能間接或部分地表述意圖的預設。我們把既是句子內容的一部分,又是作為句子的預設的這種“一身二任”的預設,稱為“絕對預設”;純粹作為其他被表述的事態的前提條件的那些預設,稱為“相對預設”。[2]
二、語言的預設機制在教學中的應用
(一)課堂提問中蘊含著語言的預設機制
教師在教學設計編寫的過程中,有其獨特的思考還有其對教學各個環節的預設,表現在具體的教學環節中多數是對學生課堂提問的語言預設。教師通過對教學重難點和教學目標的把握,預設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反應,進而設計課堂提問,逐步引導學生的興趣并進行思考。教師在課前通過對學情、學生和教材的充分了解和認知,對課堂教學過程的安排有十分清晰和理性的思考。教學過程中有許許多多的語言是假定學生已經知曉了的,所以問題的預設需要精煉的教學語言來引導,深刻而又有含義。在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教學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特別注意對學生思維的啟發與引導,學習的過程需要學習者主動思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環環相扣的課堂提問,能夠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教師預設的問題與啟發學生思維要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的思維獲得更深層次的啟發。這樣的引導更有益于學生養成對知識的敏感度,敢于質疑,更擅長于獨立自主地思考,形成自己的見解。
(二)文學鑒賞中蘊含著語言的預設機制
語言首先是要為我們的日常交際而服務的,之后才能以書面的形式呈現,也就是先有口語形式的語言,再有書面形式的語言。語文學科的組成部分大多數是由古今中外無數優秀文學作品組成的,是書面形式的語言為主,口語形式的語言為輔。文學作品中預設現象的使用是多種多樣的, 一方面是由于受到口語習慣的影響,說話人把預設放在心中,落實到語言上就是簡練精到的寫作風格;另一方面就是作者本身的寫作風格和人物形象塑造所決定的。教材中所選用的文本都是結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課程標準的要求,文本內容蘊含著豐富的語言特色和情感內涵,教師要充分利用課本上的資源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預設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語言上的絕對預設,從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含義。作品中的絕對預設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教師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幫助學生理解與把握。首先,關注情理。很多教材中的課文是節選而不是全選,學生單從文本的角度很難全部理解作者的情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先交代清楚作者和作品的背景,并營造適合的氛圍。例如在敘事類文本的閱讀教學中,文本中有很多充滿哲理的情節,學生很難準確把握這些情節。這就需要教師提供適當的引導并交代文章以及作者的背景知識,幫助學生進一步去探索。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對比、討論來掌握作者真實的寫作意圖,通過這種參與式的學習能使教學效率得到很大提高。其次,關注感受。文本的鑒賞是教學內容上的重難點,教師需要創設便于學生理解的語境,讓學生的思維深入到文本中去,嘗試去品讀,形成一種技能,能夠運用到其他文學文本的鑒賞中。
(三)寫作教學中蘊含著語言的預設機制
學生通過教師在口頭語言和課文中作者的書面語言的預設熏陶,對語言的預設機制有了很大程度上的理解與思考。語言的預設機制在生活和寫作中都是一門值得不斷學習和運用的學問。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如何進行寫作時,首先要讓學生充分領會到預設在語言表達中的妙處,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語言風格、表達技巧和思想感情。教師要擅于把握對課堂的引導能力,讓學生主動發現“美”、總結“美”并運用“美”。其次要讓學生嘗試把語言的預設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來,把課堂學習到的知識進行有效輸出。
在寫作實踐中,教師要對學生的創新寫作表達肯定,同時組織學生互改作文,提升文章的思想內涵。經過不斷反復的練習,學生在把握不同文體寫作要領的同時也提升了語言的感染力。學生充分享受語言帶來的魅力,從而真正愛上寫作,把寫作融入到生活中。最后教師進行總結,恰當的點撥會使學生茅塞頓開,在思想和行文能力上都得到升華和提高。
參考文獻:
[1]吳振國.漢語模糊語義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伍鐵平.普通語言學概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崔瑩,女,碩士研究生,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