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素芬
摘 要:隨著現代化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互聯網已經在人們生活中隨處可見,同時也成為了人們生活、工作、娛樂及交流等廣為使用的媒介。“互聯網+”的發展標志著互聯網在新時代逐漸帶動各行各業的發展和升級,也成為了許多國家經濟產業調整、行業競爭中最具競爭力的“秘密武器”。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如何將“互聯網+”有效的融合運用,也成為了眾多教育者日益關注的重要話題。本文以高校思政教育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創新探究作為研究視角,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更有效地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整體水平。
關鍵詞:高校;思政教育;“互聯網+”;融合運用
一、“互聯網+”及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概括
(一)“互聯網+”的含義
“互聯網+”的核心就是“互聯網”,本質是信息互聯或者是對信息能源進行開發。對于互聯網來說,其含義可以分成兩個不同的方面。一方面,互聯網這一新技術、新理念能夠運用到不同的行業或者領域中,也就意味著其在發展過程中是一種獨具創新性的復合相加。互聯網作為一種特殊的工具以及媒介,能夠賦予傳統產業許多發展新優勢,從而實現產業經濟的發展和轉型。另一方面,“互聯網+”如同特殊的“有機命運共同體”,融含了互聯網化的產業、行業以及產業化、現實化的互聯網,是社交、信息交流相互連接的共同紐帶,能將許多功能性或者元素進行相連,進而打破時間和空間上的界限。
(二)高校思政教育的含義
高校思政教育融含了教育教學的內容、教育教學的目的及教育教學的方法等要素。高校思政課程教學的內容主要為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教學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幫助大學生培養穩定的精神狀態以及良好的道德情操,教育教學的方法是為了進一步將理論知識灌輸到學生的思想中,進而引導后期的教育與發展。就如習總書記所說的那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
高校思政教育不僅僅是一種文化教育,更應是一種道德和人格的教育。這在很大程度上主要依賴于思政教育,即思政教育是整個高等院校教育發展的基礎。首先,需要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以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培養健全而又獨立的人格;其次,高校的思政教育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增強學生的文化教育效果,方便學校后期的管理工作;最后,高校思政教育對于國家而言,能夠確保高校成為馬克思主義學習、研究和宣傳的重要陣地,守牢意識形態的重要陣地。
二、“互聯網+”在高校思政教育發展中的重要性
(一)以多種載體促進高校思政教育的開展
思政課程教育的載體中承載著思政課程教育的許多信息,思政教育載體在發展過程中應當具有極強的現代感和時代性。在現代科技以及信息化時代發展的基礎上,不斷對原有載體進行完善和開發,是促進思政教育發展的必要條件。“互聯網+”代表了思政教育現代技術的載體,如微信、QQ、學習強國APP以及微博等。這些交流方式憑借自身獨有的多樣性以及靈活性的特點,突破了傳統課程教學中形式單一、方法古板的局限性,進而彌補了思政教育在實踐上、空間上的空白性,保證了高校在展開思政教育課程的時效性特點。
(二)能夠凸顯高校思政教育教學中的主體性
首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意見》中指出:“要著力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時效性,啟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工程。”這明確了大學生思政教育提升的核心在于增強思政課程教育的針對性,即教育對象是大學生。由于大學生的思想會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會隨著時代發展的變化而變化,因此高校思政課程教育教學的環境、教育教學的內容以及手段應隨之變化,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性在此時就變得更加重要。思政教育創新是思政教育藝術性的凸顯,能對高校教育進行完善,進而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和發展。
其次,提升受教育者自身的創造性。“互聯網+”形式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在不斷弱化教育教學者的權威及形象,不僅為師生之間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促使學生自身的行為以及思想在很大情況下影響課程教育方法的改進,而且還為后期學生的自我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發展機會,促使其能夠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更加積極且主動地改進自身的行為以及思想,幫助學生進一步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三)促使高校思政課程教育教學方法變的更加多元化
在“互聯網+”這一發展視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有利于對高校思政教育教學方式方法進行豐富。這一發展轉變,主要是由于思政教育課程在現代化的發展條件下逐漸趨于網絡化的趨勢演變。這樣一種特殊的共享性發展原則,對傳統課程教學中所有的空白區域弊端進行了填充,滿足了不同學生在學習上具有的不同需求。
首先,可以采用滲透形式這一引導教育補充灌輸式這一特殊的理論教育。傳統的高校思政課程教學中,主要以灌輸式的課程教學為主,學生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理論知識的學習狀態,因此難免會導致學生產生厭煩的效果。在互聯網的發展條件下,高校思政教育融入了網絡這一發展形勢,在后期的發展過程中運用滲透式的引導方式進行教育,弱化了傳統課程教學中教育教學者的嚴肅形象,將課程教育者逐漸轉化為具有親切感的傾聽者,這樣學生就可以針對自己的不同需求,進行自主性的學習和參與。
其次,以網絡形式補充學生在生活中的教育,網絡可以結合碎片式的時間進行教育。此時的學生可以隨時運用自己的手機、電腦、廣播、聊天工具及APP對相關內容進行學習。網絡思政教育通過一種活靈活現的方式在各個平臺上進行轉變和傳播,促使大學生自身的個性受到了尊重,主體性以及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實現了在生活中不斷接受熏陶和學習的目的。
四、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互聯網+”予以教學的主要路徑
(一)以跨界形式奠定升級的特殊新視角
運用跨界形式這一思維,將高校的思政課程教學與“互聯網+”進行有效的結合,且將多學科與思政教育進行密切的聯系,如心理學、哲學、社會學、藝術學以及文學等。此外,思政課程教育也會將社會中各行各業的資源進行融合運用。這就意味著思政教育會與這些內容存在許多交叉點。
首先,從多個不同的角度進行思政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發展中依賴于現當代的政策引導,提升學生的眼界。運用大學生在現當代社會發展以及年齡階段當中追隨潮流這一特殊心理,將社會中的潮流現象與思政教學進行有效的結合,并依據思政課程教學中學生表現出來的反應,對課程的設置、授課方式以及方法進行調整,更有效地對思政內容進行教學,注重在整個課程教學中發揮教育教學者的主導作用。
其次,多方位地尋找與高校思政教育密切相連的角度。高校思政教育與其他學科之間具有很大的關聯性,在其他學科發展和推進時,也同樣會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更為有效的方式和方法。此外,還可以積極地運用現代化的網絡科學技術,如微博、微信及學習強國APP等,與高校思政教育進行初步結合,并有效的運用,跨思維的進行教育資源整合和創新。
(二)搭建高校大學生思政課程教育教學新平臺
互聯網技術的擴張為后期進一步開展思政課程教育提出了更多的可能性。因此,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課程教學者來說,應當不斷與時俱進,不斷開拓創新,通過構建完善、系統的校園網絡系統來進一步提升對大學生的吸引力。例如,利用校園網平臺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用影音、圖片等大學生感興趣的方式灌輸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闡述,根據學生特點,因材施教,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通過利用手機app、微博、微信及QQ等交流平臺來傳播正確的思想觀念,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三)將線上教育與現實社會實踐進行有效結合
可以通過學習強國APP這樣的數字化平臺,或者微信、微博及QQ等多媒體交流平臺,將現實生活中的時代發展、社會現象等與思政教學進行有效的結合,實現線上與線下有效結合、共同教育的目的。例如,組織學生到烈士陵園進行掃墓,鼓勵學生參加一些積極的志愿者服務等。
參考文獻:
[1]郭銳.“互聯網+”信息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突破途徑探討[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9(1).
[2]劉瀟瀟.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創新[J].智庫時代,2019(2).
[3]馮甫.高校思政教育中自由與制度的均衡研究[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2).
[4]羅一村.學風建設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永恒主題[J].教育現代化,2019(34).
[5]洪俊,孫峰平.高校思政教育對大學生未來發展影響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9(30).
[6]鄭科紅.兩微一端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深度融合[J].新聞戰線,2017(24).
[7]柳大艷.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進路徑[J].才智,20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