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芝紅
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逐漸深入,強調“能力本位”教學理念的職業院校在信息化教學中的參與力度也有了明顯的提升。負責開展職業教育的教師想要以先進的信息技術為載體,實現具有個性化、科學化的教學設計,推動高效、智慧課堂的構建就必須基于對信息化教學內涵有深刻理解與掌握的基礎上來進行。本文主要就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內涵和設計要點予以闡述,以期能夠為相關教育者提供明確的參考。
關鍵詞:信息化? 教學設計? 內涵? 要點
中圖分類號:G434?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19)05(c)-0187-02
信息化教學設計簡而言之就是以系統進化方法為依托,以學生為核心,對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和資源予以充分利用,從而實現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等方面的具體規劃的過程,對提高教學過程的完善性、推動學習者更好地學習等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圍繞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內涵和設計要點進行探究。
1? 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內涵
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完成與實現,必須以對信息化教學內涵有充分理解和掌握為基礎和前提。信息化教學與傳統教學有著明顯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主要體現在信息化教學是以現代化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是針對教學觀念、內容等各個環節予以的改革和創新以此形成的新型教學體系。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再是固有的傳授者和灌輸者身份,而是轉變為了指導者和組織者,學生接受知識也更為主動。同時,信息化教學的實現還需要依托對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的理解,并始終將學生處于課堂的核心地位,以學生需求為導向,以服務學生為遵循,推動具有生動性的教學情境的營造,以信息化技術為載體完成對學生學習環境的設計[1]。除此之外,在應用信息技術開展信息化教學設計過程中還要始終堅持靈活、恰當的原則,防止出現信息化技術堆積、陳列等情況的發生。要提高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中定位的明確性,始終將關注點放在學生自身發展當中。信息化教學設計從本質來講是推動信息化教學實現的重要手段,信息化內涵的理解及教學設計重點的把握等,都是信息化教學實現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2? 信息化教學設計的設計原則
縱觀教學設計過程可以發現,其強調教學系統規劃的系統性。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要始終秉持“系統”、“整體”、“優化”的原則。教師設計時,還要以學習理論為基礎和依據實現系統化設計。值得一提的是,設計過程不僅僅是對建構起教學系統元素的簡單分析,同時也要對各個要素間存在的深層次聯系進行研究。另外,還要著重突出系統整體等特征,以設計總目標為手段實現對各要素、各環節的持續優化,使教學設計整體結構得到最佳化呈現。
3? 信息化教學設計的設計要點
上述提到,信息化教學是具有系統性的規劃過程,是協調、研究教學過程中各要素的過程。因此,教師想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和資源的輔助作用,推動教學設計科學化、趣味化的實現,就必須以掌握信息化教學設計核心為基礎,并始終圍繞學習對象、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等予以設計和分析。
3.1 學習對象
學校開展教育活動的主要針對對象就是廣大學生群體。在對其予以深入分析時,就要求教師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基于對學生有充分了解的背景下開展設計活動。第一,要對學生的具體需求有充分的了解與掌握。只有保證了所教內容與學生實際需求之間的契合性,才能對學生的學習動力產生激發性的作用。由此可見,充分了解學生的具體需求不僅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而且也是教學設計過程中的關鍵所在。第二,對于學生的既有知識基礎有充分的了解,這是教師進行設計的主要參考內容和依據。這就要求開展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要根據課程對學生現有基礎予以分析,避免出現教學設計脫離學生既有基礎而存在的情況。
3.2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信息化教學順利進行的關鍵和核心,對后續教學活動的開展具有重要的導向性作用。對職業教育的教學目標予以審視,并以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五個教學目標,即專業教學目標、課程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課時教學目標和環節教學目標。在開展教學設計的過程中,通常圍繞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等方面予以闡述。從本質而言,教學目標不僅可以看做是課程教學的初始點,同時又可以將其看做是教學活動的最終回歸,是整個過程中教師對課程、職業崗位理解的直接反映。現代化的職業教育教學需要體現“由知到能、由能到佳”這一職業化水平。同時,以特定課程為對象而言,其教學目標設計與確定時也要對其科學性和先進性進行充分的考慮。
(1)教學目標科學性主要由以下幾方面體現:第一,能夠對學生開展學習活動起點階段的既有能力實現準確的預估;第二,與學生身心水平相符;第三,教學目標和課程標準具體要求一致;然后,教學目標具有全面性、系統性、明確性和具體性等特征;第四,教學目標與相應職業資格標準實現有效銜接;第五,教學目標中能夠體現出課程知識內容、技能、職業能力和特質。
(2)教學目標的先進性主要通過以下方面體現,即教學目標既反映了學生自身需求,又反映了社會和職業的需求。
3.3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簡而言之就是開展教學活動的環節。在前期準備與分析工作完成后,教師就可以在對學生認知特點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對教學程序予以選擇,之后以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為載體實現具有科學化特征的教學策略的制定,并保證活動的制定與順利開展。據了解,在開展信息化教學過程中,情境創設、交互設計等是最為常見的教學策略。
在教學目標確定后,我們可以以此為依據,對下列教學程序進行設計:
對于認知領域目標設計時,可以以誘導、感知、運用、檢查和反饋作為主要流程;對于技能動作學習,首先要設計出模擬演示,之后在開展學生練習和實踐操作,最后來對學生的遷移能力予以訓練;對于素質教學目標設計時,可以采取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對知識的認同感、吸引其在課堂中的參與度、總結和轉化等流程。
3.4 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主要是指以特定評價標準和預期目標為依據和參考,以教學活動具體實施情況和學生學習效果、學生發展情況等為主體實施的貫穿在教學全過程的考核與評價。信息化教學設計中的教學評價,需要摒棄以往傳統的片面性的評價機制,而是將多元化評價機制運用到其中,強調評價的過程性,著重突出教學評價具有的層次性。同時,設計評價環節時評價的導向性、診斷性、激勵性和管理性等多種特征也應有所體現,確保評價的可行性。整體來講,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對學生的學習行為會具有一定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的,是推動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以發展的重要動力。因此,教師的教學設計要始終基于對教學評價功能特性有充分把握的背景下來進行,并將信息化技術和手段靈活應用到設計過程中,使教學評價的最終目的得到有效的彰顯。
以信息化教育為背景進行教學設計時,還要求教師做到理論與實踐技能的充分整合和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的整合,具體來講,需要教師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及時轉變既有教學觀念。深刻認識到信息化手段具有的優勢,并及時調整與適應學生自身需求,及時轉變現有身份,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承擔指導者的身份[2];第二,要注重多媒體資源的積累與開發。要打破現有的地域、職業限制,并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將精力投入到教學資源平臺開發上來。
4? 結語
職業院校要始終以信息化教學要求為導向,推動信息化教學環境建設和教師培養的同步進行。要加大對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力度,更好的實現個性化教學,這不僅能夠契合當前形勢需求,而且也能為社會培養出大量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一春.信息化教學設計精彩紛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 鄧澤民.職業教育教學設計[M].4版.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