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文君
摘 要:“歸并分析”法是針對選修課本古詩文教學,體現新課標核心素養的有效教學策略。本文試圖通過懷古詩詞傳統架構要素與維度的教學實踐,說明此教學法的方法步驟。
關鍵詞:新課標;核心素養;選修本古詩詞教學;歸并分析;傳統架構要素與維度
在新課標背景下,無論是必修課本還是選修課本,所選的每篇作品都成為“語言材料”。在諸多樣式的材料學習過程中完成“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正是語文課程的主要目標。因此培育學生“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就成為語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與歸宿點,成為我們制訂教學策略的最重要的依據。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是一個整體。無論必修本還是選修本,都要圍繞四方面日積月累地來完成。需要明確的一個關系是:選修是必修的豐富、補充與拓展延伸。從這個關系來看,選修課本的教學采用結合必修課本進行“歸并分析”的教學策略不失為一種重要的手段,近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從容應對現實的高考,遠可以進一步鞏固提升課標要求的“四大”學科核心素養。
下面以我對懷古詩詞的教學實踐為例,說明“歸并分析”策略的實施步驟與方法。
縱觀必修與選修的詩詞篇目,懷古類詩詞占據了不小的比重。這類詩詞在人教版的必修三和必修四里共有四篇:《詠懷古跡(其三)》、《馬嵬(其二)》、《念奴嬌?赤壁懷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在人教版的選修課本《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里純粹的懷古詩有兩篇:《蜀相》、《越中覽古》;在蘇教版的《唐詩宋詞選讀》選修本里,純粹的懷古詩有三篇:《滕王閣》、《與諸子登硯山》、《詠懷古跡(其三)》、《西塞山懷古》。
如此眾多的懷古詩詞,不難引起師生對其進行“歸并分析”的欲望。經學生提議,我們分了幾個任務群,經過數天的自主合作探究,在展示階段取得豐富的成果:懷古詩詞的傳統架構有三要素、兩維度,即使是當代的先鋒詩歌對此也有所繼承借鑒。
第一階段:讓學生個體自主描述熟悉的詩詞,再集體完善補充,形成共同認知,從而完成研究的第一個任務群。
如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詩的總體描述為:詩人來到了荊門王昭君出生的村莊,回顧了這位歷史人物凄涼的一生,即“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抒發了對王昭君的同情,也表達了自已一生漂泊、懷才不遇的感慨;再如《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詞寫的是游覽黃州赤鼻磯的所見、所想,借懷古表達對古代英雄豪杰的緬懷,特別是對英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聯系到自己的現狀,于是產生了時光易逝,壯志難酬的無限感慨。
第二階段:采取“專題探究”的課堂形式,分析懷古詩詞共有的特征要素。
經過課堂上的思維碰撞,歸納出了此類詩詞的“三要素”、兩維度:來到了一處古跡——場景;緬懷與此地有關的歷史人物和事件——追思場景中曾經有過的人和事;表達自己的情感——對歷史人事、對自身處境的情感;兩維度:即空間(場景)與時間(古今)。
第三階段:對研究成果的運用、拓展與延伸。本次研究在兩個方向作了嘗試:一個方向是用選修本的詩詞、用現當代詩加以驗證;一個方向是向作文進行拓展延伸,為其提供構思、語言養分與素材。
用選修本的詩詞驗證,如:《蜀相》,是杜甫游覽武侯祠(場景)時創作的一首詠史懷古詩,寫了蜀漢丞相諸葛亮雄才大略、輔佐兩朝、忠心報國(場景中的人和事),憂國憂民的思想凝聚成詩人對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這一歷史人物身上,詩人寄托自己對國家命運的美好憧憬,即渴望能有忠臣賢相匡扶社稷,整頓乾坤,恢復國家的和平統一(對古人事和自身的情感)。
用現當代詩加以驗證,如:海子的《九月》,敘述語句雖然另類,但其架構非常傳統。他來到的草原(場景),追思了草原的歷史人事,即死亡的“眾神”(場景里的古人古事),表達了個體在廣闊空間與邈遠歷史時間里的渺小之感(詩人對古人事與自身的情感)。
向作文提供構思、語言養分與素材,這個延伸不獨針對懷古詩詞,所有的古詩文教學都可以成為作文的素材寶庫。
懷古詩詞的架構要素與維度可在作文構思中運用,大量的紀念性質的作文采用“穿越”的形式可以借用此架構。提供語言養分與素材,姑且舉兩個的例子,高考滿分作文《人?臉?精神》有這樣一段文字:
“云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茵。”
蘇武牧羊,貝爾加湖畔,你是否看到那張透著錚錚之氣的臉龐?邊塞生活十九年,去時的符節早已脫掉了光亮的色彩,年輕的使臣也已白發斑斑,可是隨著時間流逝沒有改變的是那一腔報國之情,不為名利所誘,不向淫威屈服,始終保持一顆心的清潔,大丈夫的錚錚鐵骨與拳拳赤子之心。那張瘦削的臉也因滿載報國之意,永遠活在了人們的心靈辭典之中。
再如:以中國人愛種菜為話題的一篇學生作文,詩意的標題——一季蔬菜短,萬世精神長;詩意的三個分論點——半輩汗水浸土地,一寸一尺總關情。一生青春赴諸國,千丈萬里仍念忠。百世髓中流和諧,共同命運中國連。對古詩詞的學習達到可以自創詩句的能力,顯得文采斐然,讓閱卷者產生“一顧傾城”的良好印象。
以上即為“歸并分析”教學策略的全過程,這個策略不僅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而且從諸多指標衡量,同樣非常切合新課標培育學生“學樣核心素養”的精神。
首先,整個教學過程符合“語言建構與運用”這一素養,因為語言建構與運用“是指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通過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律,形成個體言語經驗,發展在具體語言情境中正確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其次,教學過程體現了 “思維發展與提升”這一核心素養的諸多要求,過程中,學生通過語言運用,獲得了邏輯思維、創造思維的發展,促進了學生深刻性、獨創性等思維品質的提升;第三在“審美鑒賞與創造”方面,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逐步觸摸到表現美、創造美的方法;顯而易見,這個過程從宏觀角度看,本身就是對文化的“傳承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