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樂
摘要:文化是民族精神發展中的重要支撐,每個國家都擁有經過歷史沉淀極具傳承價值的民族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在世界上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現如今,文化是評價國家軟實力的關鍵要素,文化產業在國家建設中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視,只有繼承并弘揚優秀文化,方可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故而在文創產業發展中,應學會繼承并保護非物資文化遺產。
關鍵詞:文創產業;非遺傳承;發展模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現階段,我國文化產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而文化產業發展進程中,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其一方面能夠促進我國文創產業的快速前行,另一方面也可為我國文化建設創造有利條件,因此探究文創產業促進非遺傳承發展模式及途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非遺文創”設計概念
非遺是基于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以活態流變為主要特征,彰顯非物質屬性,其無須依附于物質的形態而存在,非遺物質形態與群眾的生活存在密切的聯系,同時也是社會發展中傳承的一種藝術形式。在文創產品設計中融入非遺文化內涵,也是當前業內主要發展趨勢,相關部門需結合文創產品開發尋求非遺文化的應用機制,分析二者結合的可行性,采取有效的融合方式,切實解決開發中的問題,從而大力推動創意設計的發展。新型的非遺文創設計理念能夠推動非遺文化的傳承,而且也可促進鄉村振興背景下,旅游資源開發事業的前行,更好地展現出非遺文化的經濟與文化價值。
二、“非遺”文創產品的營銷模式
(一)產品文化的營銷模式
文化創意產品主要有三大類,分別為核心文化創意產品、形式文化創意產品和延伸文化創意產品。非遺產品間的差異通常體現在延伸文化創意產品當中,主要研究的是本民族地區的文化特點及人們的生活需求,深度挖掘非物質文化的意義和內涵,從而更好地體現文化創意產品的附加值,創新地域非物質文化資源,全面彰顯出產品獨特的藝術氣質。產品外觀設計中,個性化的包裝和文化服務均展現了非遺文化的情感基調,深度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提升文化服務水平。為滿足網絡化及個性化的需求,以不同層次和種類的文化產品為大眾呈現非遺文化的價值。
(二)品牌文化營銷模式
品牌文化營銷本質上是產品文化營銷的重要延伸,涵蓋了社會對品牌的保護與信任。品牌直接關系到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非遺文化產品也需要提升品牌效應,在營銷過程中以非遺文化來彰顯品牌特征。非遺文化可顯著提高產品附加值,且也可增大企業的收益。文化彰顯出品牌的內涵,品牌則是傳遞文化的紐帶與橋梁。文化可顯著增強品牌的溢價能力,故而其價格也因其深刻內涵得以提升。在挖掘非遺從品牌非物質文化內涵的同時,也可加強品牌意識,基于非遺文創產品的品牌營銷,深化非物質文化的物質和精神內涵。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產業創新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立足創意,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亮點
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悠久,可以說非遺文化實現了現代人與古代人的思想交流。近年來,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受到了大眾的青睞,具有十分廣闊的市場。如周杰倫的《蘭亭集序》就將流行音樂與漢代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有機結合起來,流行樂遇到古典文化,廣受大眾的歡迎。
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源于中華大地,每一個非遺文化都有著獨特魅力。非遺文化也帶有濃厚的神州大地的氣息。如《山海經》當中的《夸父逐日》《精衛填海》等,在談笑之中引入了現代人的日常生活,從而引導大眾更加全面地了解以往被忽視的古典文化。
我國文化隨著時代的前行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不同時代的文化特色有所不同,新中國成立前后的歌曲十分含蓄優美,而改革開放初期的歌曲則相對通俗易懂,情感表達更為直接,這也是流行歌曲走入大眾視野的時代。20世紀90年代前后,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我國歌曲和影視劇的特點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國人也逐漸開始接受外國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和精華。現如今,我國文化發展中與世界的聯系日益密切,其也是世界文化與中國文化融合的必然結果。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文化中留存了諸多民國和晚清使其的文化意識,其彰顯出中原文化的內涵和特色。非遺文化是獨屬于中國的文化,故而其也具有其他文化所不具備的感染力。
(二)加強非遺創意產業鏈規劃
首先,非遺傳承保護機構要加大宣傳力度。非遺文創產業存在的重要意義是保護并傳承非遺文化。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也應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力度。宣傳時也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而出現問題主要與資金不足和受眾有限有關,該問題也極大地削弱了機構宣傳的積極性,造成了非遺繼承危機。非遺創意產業鏈中,非遺傳承保護機構尤為關鍵,相關人員需注重非遺文化宣傳,以期引導大眾接受并喜愛非遺文化。
其次,非遺文化需與現有的文藝形式有機結合。受歷史因素和主流文化因素的影響,非遺文化并不受大眾的關注和重視,為了引導群眾更好地了解非遺文化,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實現非遺文化與當下流行的藝術形式有機結合,這種文化創意產業開發中,可采取多種方式實現非遺文化與當下文藝形式的有機結合,這也成了非遺文化進入主流文化市場的重要舉措。
再次,非遺藝術義演與商演的深度融合。目前,媒體傳播方式日漸豐富,其內容也更具多樣性。牡丹石群眾藝術表現方式當中,曲藝類藝術的非遺宣傳效果最佳,其社會影響也最大。多次表演后,非遺文化與觀眾也會碰撞出更多精彩的火花。以非遺藝術形式組織開展演出活動是非遺產業鏈中的主要環節。其工作要求較高,且持續的周期較長,這使得創意產業也富有生命力。
所以,在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形式中,要采取有效措施實現商演和義演的深度融合,以此密切非遺藝術與社會大眾的聯系。也就是說,在非遺創意產業開發和發展中,也需要就產業鏈銜接和資金供應編制展開科學規劃。
最后,非遺藝術進入藝術課堂。每個人都能夠掌握語文知識主要是由于世代相傳,且受文化氛圍的影響,不同地區的人對其所在地區的地方戲有所了解。若在教學中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內容,則可有效推動非遺傳承。如非遺受到了大眾的接受和歡迎,則可顯著增強大眾的審美能力,其也有利于繼承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藝術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其來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在聲樂、美術和體育等學科的教學中融入非遺藝術,能夠更好地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非遺創意產業開發中應注意的問題
首先是堅持非遺本色化和非遺藝術化。非遺創意產業創新發展中,應加大非遺本色文化的保護力度,盡管在藝術表演中應用了非遺文化變形,但是也需積極保護原始的非遺文化,每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創意的重要源泉,如無法保持非遺的本色,則無法彰顯以文化創意產業保護并傳承非遺的意義和價值。再者,要積極更新和完善非遺藝術化,加工完善非遺藝術形式,可推動非遺文化與流行文化的融合,非遺藝術化能夠更好地展現本色非遺產,從而使非遺在流行文化當中以一種全新的形式存在。
其次是非遺文化基于政治政策推動經濟發展的模式。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文化發展中十分重視走出去戰略的有效落實,在一帶一路的支持下,傳播了我國的非遺文化。現如今,我國基本進入小康社會,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解決溫飽問題已經不再是當前社會的主要追求,人們的注意力也從物質生活轉移到精神生活方面。在經濟建設中全方位挖掘非遺的亮點,采取切實可行的包裝策略,能夠推動文化產業的穩定、可持續發展,從而以文化產業發展推動我國經濟的建設與發展。此外,該種進步也有利于構建良好的社會環境,在人群中樹立正確的意識形態。故而非遺創意產業創新發展中,要合理利用國家政策及經濟環境中的優勢,以期推動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最后是產業發展中應當堅持循序漸進原則。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創意產業建設和發展尤為重要,創意產業發展也帶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合理開發并保護非遺產業,能夠提升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價值,促進區域經濟的穩步增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建設過程中,需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典型性與整體性有機結合的原則,在充分體現其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要彰顯其社會價值。
四、結束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若想得到傳承與傳播,就需要經創意包裝推向受眾,引起群眾關注后,采取多種措施普及非遺的文化內涵,加深群眾對非遺文化的認識,構建全新的產業鏈,保證產業鏈的完整度,推動產業在市場經濟大環境下的快速發展,且促進非遺文化與人們日常生活的融合,在改革開放走出去戰略實施的過程中,向世界傳播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既立足傳統,又發展創新。
參考文獻:
[1]彭飛.動漫的傳承與傳播研究[J].山西青年,2017(01):221-222.
[2]蔡婷玉.影視作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播研究[J].通俗歌曲,2017(0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