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俊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持續推進,進一步凸顯了體育教學工作的重要性,教師需要注重教學方法的創新,密切關注學生內在學習動機,幫助學生實現全面發展。本文在分析小學體育教學中體育游戲積極影響的基礎上,指出了運用體育游戲開展小學體育教學的幾點策略,期望能促進教學有效性的提升,并推動學生身心和諧發展。
關鍵詞:小學體育;體育游戲;教學運用
小學體育教學中融入體育游戲,有利于學生思維及視野的拓展,在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的形成方面也能發揮一定作用,同時能將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有效激發。結合體育游戲開展小學體育教學,能以學生身體素質、精神內涵為根據合理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立足于整體性角度來看,價值豐富、影響頗深,故而成為教師相當喜愛、重視的一種教學方式。
1小學體育教學中體育游戲的積極影響
其一,有利于學生興趣的激發。小學體育教學中,體育游戲的應用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征,游戲化的教學內容能將學生注意力有效吸引,提高他們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其二,鞏固動作要領[1]。體育教學中,部分知識對于學生而言很難掌握,而應用體育游戲,在體育游戲中滲透體育動作,采取寓教于樂的方式,能幫助學生將體育動作要領順利掌握,提高學習效率;其三,培育思維及智力。學生參與體育游戲,能夠保持足夠的熱情,無形之中能夠促進思維靈敏度與治理水平的提升;其四,營造和諧師生關系。體育游戲參與過程中,生生及師生間的密切配合,能將原本的距離感消除,產生更密切的溝通,從而順利完成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其五,落實德育。由于體育游戲活動對學生提出了互相配合的要求,所以有利于學生合作意識及能力的培養,并幫助學生形成優良思想道德品質。
2小學體育教學中體育游戲的運用策略
2.1課前準備環節中的應用
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體育教學開展中,教師將體育游戲應用至課前準備環節中,能使學生在體育游戲活動中產生濃厚的參與興趣[2]。具體而言,教師可選擇反向動作游戲、快快集合游戲等,賦予教學更強趣味性的同時,將學生體育游戲參與的熱情激發,促進活動綜合效果的提高。
如在教學“跳躍”類型課時,為了在課前準備環節中幫助學生達成更充分的熱身,并激發他們的興趣,可將跳繩游戲引入課堂中,組織學生采取小組的形式進行單腳跳繩、接力跳繩、奔跑跳繩及多人跳繩等活動,幫助學生感受運動的快樂,使學生在體育學習中能夠維持足夠的熱情,并使學生的身體在跳躍類動作學習中始終處于積極狀態,這樣即可取得更優異的體育學習成效。該環節的教學中,通過體育游戲的應用,可促進教學有效性的增強,達成更顯著的運動能力培養效果,進而幫助學生改善自身身體素質。
2.2課堂教學環節中的應用
體育傳統教學中,通常是由教師將某項體育活動運動方式講解后要求學生自行練習,盡管學生能理解掌握該動作或運動,然而在反復機械式的運動中,學生大腦難免會有疲勞感產生,時間一長就不再感興趣,熱情也隨之消散。而將體育游戲融入教學過程中,在組織體育活動的同時融入動作技術訓練,引領學生主動練習,即可將機械式訓練構成的疲勞感消除,改善教學情況。
如在跑步類型訓練中,以往的練習是在操場跑道上開展的,相當單調、枯燥,而引入障礙跑這一游戲活動,即可將此類情形有效改善。前期準備活動結束后,教師可引領學生前往活動場地,以多個小組劃分全班學生,要求學生參與“障礙跑”游戲,待規則講解完畢后,學生自然會有好奇心產生,參與運動訓練的興趣高漲[3]。體育游戲自身有競賽機制存在,能使學生全身心投入游戲中,且“障礙跑”這類活動不但能順利達成跑步訓練的目標,還有利于學生集體榮譽感的增強,整個教學過程樂趣十足。
2.3課程結束環節中的應用
課堂結束環節基本是總結整節課的開展情況,并引領學生對重點內容進行回顧,相對輕松。而這一環節中應用游戲活動,能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體育技能的印象,維持他們對體育技能興趣,在愉悅輕松的氛圍中逐漸恢復安靜狀態、緩解緊張情緒、放松全身肌肉。
例如,教師在課堂結束環節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問答小游戲,由教師圍繞本節課知識點制定問題,要求學生舉手搶答,正確加分、錯誤扣分,即將下課時獎勵取得最高分數的學生、邀請最低分數的學生表演小節目,而一次搶答都沒參與的學生一同表演節目。此類小游戲能幫助學生放松身心,最大限度優化課堂教學效果。
3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體育教師在教學開展中,應當積極、深入地探索合理運用體育游戲的方法策略,依托體育游戲教育作用引領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促進學生良好運動習慣的養成。同時,依托體育游戲開展小學體育教學,能夠有效培養學生體育綜合運動能力、增強學生身體素質并培育良好的意志品質,奠定學生今后全面發展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袁剛.體育游戲在小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0(19):178-179.
[2]于廣見.體育游戲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作用和應用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20(18):15.
[3]管娟.體育游戲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小學時代,2020(1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