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杰 廖弋
摘 ?要:隨著新高考制度的實施,語文高考命題方式正在進行改革,對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全面提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學習必須向課外閱讀方向拓展。在新形勢下,要把傳統課外閱讀方式與信息技術、互聯網平臺充分結合起來,構建資源共享平臺,加強網絡課外閱讀指導,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及閱讀質量,課外閱讀才能卓有成效。
關鍵詞:新高考;課外閱讀;互聯網;閱讀教學
作者簡介:廖杰,江漢油田東方紅學校教師;廖弋,江漢油田東方紅學校教師。(湖北 潛江 433100)
中圖分類號:G633.33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1-0568(2019)24-0135-02
高考制度改革后有三門統考課:語文、數學、外語。其中,外語可以多次參考,取最高分計入高考總分。數學在今后的命題中也要大幅度降低難度,只有語文的廣度以及難度上有所提升。因此,語文將在高考總分中區分度最大,也最容易拉開分數檔次。無論是專家學者還是一線教師,都一致肯定了課外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最新“部編版”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曾提出,語文高考最后要實現讓15%的人做不完。此外,他還指出,高考命題方式正在進行很大的改革,而且在悄悄地改。一是閱讀內容的增加,以前卷面約七千字,現在約九千字,將來可能增加至一萬字。二是閱讀題量的提高,考試題量比往年增加了5%~8%。三是閱讀面的擴大,卷面內容將涵蓋文史哲、科技、時政等方面。因此,教師必須研究最新動向,適應改革變化,將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指導有機融合,以期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中學語文課外閱讀的現狀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學語文課外閱讀的情況不容樂觀,其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學生有讀書需求,但是沒有充足的讀書資源。有的學校受經費限制,圖書更新速度慢,以老書舊書居多。有的家長受應試教育影響,只給孩子購買作文類或與考試相關的書籍,導致學生無課外書可讀。二是學生有閱讀興趣,但是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很多學生在閱讀時走馬觀花、囫圇吞棗,無法有意識地搜集、整理、消化所閱讀的內容。三是學生有閱讀的行為,但是沒有高雅的閱讀品位。雖然學生通過手機、電腦等方式閱讀了不少書籍,但內容主要集中在日韓漫畫卡通、武俠言情、網絡游戲秘籍以及玄幻小說等方面,文學名著鮮有涉及。
此外,當前中學閱讀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教師沒有教會學生真正有效的閱讀方法,導致學生疏離文本,對文本缺乏真切的閱讀體驗,對文本的情景意象、義理辭章、精妙言語、絕妙章法等無知無感、無覺無味。久而久之,使得學生語言感知鈍化,思維活動僵化,文化認知偏狹,語言的運用與建構、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審美的鑒賞與創造、文化的傳承與理解等語文核心素養難以真正養成。
二、中學語文課外閱讀及教學指導的策略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悄然改變了我們獲取信息、學習知識的途徑,也深刻影響著我們的閱讀習慣和思維方式。網絡閱讀作為一種嶄新的閱讀方式已經走進人們的生活并給語文閱讀教學帶來了深遠的影響。《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應當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文課程的變革和發展”。因此,指導學生、家長借助網絡技術、資源優勢幫助學生進一步拓展課外閱讀平臺,這是實現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有機結合,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
1.搭建資源共享平臺。一是在班級中建立課外閱讀興趣小組。根據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學生分成不同的閱讀興趣小組,并定期組織小組活動,讓學生充分交流。學生之間可以取長補短,使得每人都有收獲感,從而激發課外閱讀的興趣。二是開展課前三分鐘演講互動活動,學生自選主題,分享見聞,發表見解。鍛煉口頭表達能力的同時,讓學生汲取更多的課外知識。三是組織開展演講比賽、辯論賽、征文活動等課外閱讀成果展示活動,并鼓勵學生參加大型作文比賽,設置獎勵、激勵學生奮進。四是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的優勢。利用網絡上大量的書籍資源,為學生閱讀提供廣泛的閱讀材料。此外,教師還可以充分發揮網絡資源共享的優勢,搭建網絡平臺,整合網絡資源,以豐富學生課外閱讀內容。比如,建立班級微信群、QQ群或開設微博等方式,建立書籍目錄索引和相關鏈接,將經過篩選的作品傳遞給學生,分階段向學生推薦閱讀書籍等方式。如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可以推薦學生閱讀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了解魯迅少時的生活和求學經歷;學《楊修之死》一文時,可以推薦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相關閱讀素材;教《生命的意義》時,推薦學生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了解保爾的人物形象及時更新時代背景等內容。同時也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指導學生在網上收集、整理相關的信息、書籍,按專題、體裁或年代等建立適合學生的網絡書庫,循序漸進地進行網絡閱讀,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提高學生閱讀質量。《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只有依據課程目標對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指導,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體現語文新課程理念,提高學生課外閱讀質量。
在閱讀過程中,人們產生疑問、萌發感受、主觀批評,往往稍縱即逝。傳統的課外閱讀因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師生、學生之間不能及時交流探討,往往會使閱讀留于膚淺,效果會大打折扣。而網絡則為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及時交流提供了廣闊的時間與空間。通過建立班級QQ群,在“群共享”里分享科學的閱讀方法,也可以在群內構建師生讀書交流共同體,適時開展師生、學生之間的網絡讀書交流活動。在學生自主閱讀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及時、有效地對學生讀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利用情景、協作、對話等方式,將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有機融合,及時進行指導,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教師可在QQ群內引導學生就閱讀中遇到的某一問題展開合作學習,互相交流、討論,互相補充、修正,甚至可以利用網絡優勢,將自己的閱讀疑問貼在相應的論壇上,以尋求社會上各方面的幫助,更好地完善自己的閱讀成果。利用網絡讀書交流活動可以形聲并舉、音像同步,集聽說讀寫于一體,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3.建立閱讀評價機制。“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客觀地講,課外閱讀行為是開放的、多元的,課外閱讀評價也應是開放的、復合性的。因此,要關注學生個體差異,積極構建多主體、多元化、多樣化的課外閱讀評價機制,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診斷和發展功能。
教師可以以網絡為平臺,以實現閱讀目標為前提,根據學生的閱讀基礎及閱讀過程進行評價。評價內容包括學生閱讀計劃的制訂和實施、閱讀過程中問題的發現和解決閱讀方法的使用、閱讀后的體會和收獲與同學的合作交流等,調動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學習情趣。同時,教師也可以適時引導學生之間以網絡等為載體,開展“評讀、評思、評說、評悟”等活動,拓展學生思維的張力,激發學生探究的內力,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質。
另外,要充分發揮網絡的優勢,積極構建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課外閱讀評價機制。家長參與孩子的評價,能清楚地了解孩子的閱讀過程與閱讀能力,配合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和教育,使孩子遠離不良圖書,防止孩子沉迷網絡,使身心健康受到影響。也可以開展家長、學生共讀一本書活動,父母和孩子之間進行閱讀競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實踐證明,在網絡環境下開展課外閱讀,學生的閱讀量大為增加、視野不斷開闊、閱讀能力不斷提高,獲取的知識不斷增多。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將會給語文閱讀教學提供更大的助力。
責任編輯 ?易繼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