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學仁
摘 要:當今時代,已進入全球化信息時代,已然不是原來那個封閉的時代,人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計算機等智能信息設備的支持和幫助。伴隨著新課改的深入,計算機課也做出了相應的轉變。在初中階段,計算機課程的設置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這一新鮮事物,對學生未來的發展也是非常有助益的。從當前教學現狀入手,介紹了網絡環境下初中計算機教學思路轉變的幾點對策。
關鍵詞:網絡環境;初中計算機;思路轉變
計算機已廣泛應用于各個教學領域中,方便學生學習,也有利于教學活動的發展,初中計算機教學中更是如此。網絡可以豐富教師的教學內容,也可以改善教學觀念,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如果你離開網絡教育并且不改變計算機教學理念,學生只能學習計算機知識的一部分,而且操作水平將受到限制。
一、當前初中計算機的教學情況
1.老舊的教學方式
初中階段的計算機教學如今基本都采用非常傳統的教學方式,比較落后也無法達到相應的效果,基本以老師的“填鴨式”教育為主,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僅降低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也無法讓學生充分理解學到的知識。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應當利用網絡化,注重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水平,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動力。
2.脫離網絡的教學
有一些初中計算機教師采用的封閉式教育,即脫離網絡教育。原因在于老師對學生課上有網絡,容易進行與學習無關的活動這件事情有所擔憂。但是,這樣的擔憂很大一部分不在于學生轉移了注意力,而在于老師可能對教學氣氛沒有把控好,從而導致了學生注意力被別的更有意思的東西所吸引。
二、轉變網絡環境下初中計算機教學思想的對策
1.轉變教學理念
在互聯網的時代里,網絡已然成為我們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育行業也不外如是。作為初中階段的計算機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要從改變教學思路出發,充分利用計算機,通過從電腦上下載教材來豐富學生的上課氛圍和課堂氣氛,從樹立學生課堂主體地位出發來提高學生學習空間,保證學生學習獨立完成。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才能根據老師和課程的要求和興趣,來提高探索計算機奧秘的積極性。
2.重視網絡與教學的關系
從根本上說,老師應當先于學生看出,在教學過程中網絡與教學是密不可分的,應當保持教學過程中網絡的暢通。同時,老師還應當結合課程中的網絡知識點,并將其運用到實際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到網絡的重要性。比如,假使學生需要查詢一到兩篇的學習資料或者學習視頻,通過圖文檢索是一件非常耗時、耗力,且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的工作,但學生可以通過網絡搜索,就快捷、便利很多。老師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例子和方法,來教會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學習網絡對于學習的應用。網絡教學與課程教學這兩者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在教學過程中,作為老師要靈活運用兩者的關系,來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以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
當然,凡事有利即有弊,網絡教學也存在一定的負面影響。比如學生在課上利用網頁做一些與課程無關的事情,這樣既耽擱了教學目標的完成,同時也影響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導致老師教學難度增大。所以,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在電腦或者客戶端設置一些計算機的端口,避免學生利用課上時間做一些與學習無關的事情,這也是保護學生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利措施。
3.創造良好的網絡環境
使用網絡環境既有利也有弊,很多中學就是怕學生誤入歧途,從而一直采用保守的計算機教學方法。因此,在網絡環境下中學計算機教學思路轉變思考就要求學校以及老師共同努力為學生學習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比如,可以建立一個計算機教學網絡平臺,制作網頁鏈接,只要學生打開電腦連接上網絡登錄的就是這個學習網頁,網頁主頁上包含了各種教學視頻、名師講解、動畫視頻等供學生學習。也可以讓學生在網頁建立自己的學習空間,自主編輯文字,像是自己寫過的一些作文,可以通過Word軟件修改,批注,然后放在上面保存。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計算機操作程序的印象,還能提高學生學習的動力,帶動其他學科的學習。
由于時代的迅速發展,全球信息化時代已經來臨,這就在一定程度上無法避免地將傳統計算機教學方法進行淘汰,從而引來一個新的網絡時代。假如,老師的教學工作無法列入網絡范圍內,同時也沒辦法加入網絡教學,那無法避免的是老師的教學方式將會被淘汰,同時學生也無法達到預計的教學目標。伴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網絡與計算機的融合程度越來越緊密,學生的計算機課程無法僅僅只滿足于脫機訓練,學生對于聯機訓練會越來越感興趣,而且聯機訓練可以提高他們的實際動手和操作能力,擴大學生的學習空間和封頂。只有在老師和研究人員的不斷努力下,初中階段的計算機教學才會迎來新的優勢和局面。
參考文獻:
[1]汪凱.網絡環境下中學計算機教學思路轉變思考[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7(1):149-151.
[2]鐘宏.基于網絡環境下中學計算機教學思路的探索[J].中華少年,2017(9).
[3]吳海燕.網絡環境下中學計算機教學思路轉變的相關探討[J].電子制作,2015(20).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