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盼 閆利霞
【摘 要】伴隨著信息化教學的快速推進,高校教學模式也面臨著重大轉變,集傳統教學及互聯網在線教學為一體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也引起了廣泛關注。《FANUC工業機器人現場編程與維護》是我校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本文基于我校網絡教學平臺——超星泛雅平臺,在該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引入信息化教學,教師可以創建課程并上傳豐富的教學資源,還可以通過在線討論、作業發放、發起考試、統計環節等實時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同時采用綜合性考核方案,將過程性評價、結果性評價進行量化考核,結果表明混合式教學模式是可行有效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超星平臺;混合式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 F284-4;G4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25-0150-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5.074
0 引言
伴隨著信息化教學的快速推進,我校課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混合式教學模式引起了各大高校教師的廣泛關注,它區別于傳統教學模式,能夠將線下課堂教學與線上教學融為一體,實現教師與學生的實時性互動。我校引入超星泛雅平臺,教師可以創建課程并上傳豐富的教學資源,還可以進行線上簽到了解學生出勤情況,并通過在線討論、作業布置、發起考試、統計等實時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從而達到教師進行課程建設、實施教學效果監控、共享教學資源,學生展開自主學習的目的。超星平臺使學生既能在在瀏覽器中進行在線學習,也能在移動端進行訪問,為教師開展混合式教學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
1 基于超星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繼德國政府2013年推出“工業4.0”戰略之后,美國政府隨后提出了工業互聯網標準,關注傳統工業和移動互聯網的融合,我國政府也先后頒布《中國制造2025》《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工業強基工程”等政策,規劃到202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密度目標150臺/人,國內產量20萬臺、自主產量10萬臺,這也是我國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必然趨勢,至此,“機器換人”浪潮拉開帷幕。
在這樣一個大時代背景下,我校于2015年開設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工業機器人現場編程是本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該課程依托于企業工作崗位,培養符合高職高專應用型特點的人才:(1)熟練操作FANUC機器人編程、處理故障的能力;(2)對FANUC機器人進行日常維護保養的能力;(3)熟練使用FANUC工業機器人仿真軟件Roboguide的能力。通過這些能力的獲取,使學生對機器人能夠進行全面的了解,為今后從事專業相關工作奠定基礎。
2 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專業課程中的實踐運用
我校在課程中所引入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1)教學資源的整合;(2)教學環節的設計;(3)課程的最終考核;(4)教學效果的分析。在整個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始終貫穿了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師基于超星泛雅平臺,并結合翻轉課堂,綜合融入了任務教學法、小組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多種手段。
2.1 教學資源的整合
教學效果能否實現,教學目標能否達成,均與教學資源是否得到合理利用密切相關。在緊扣專業教學體系及我校現有實訓設備資源的前提下,我們選用了徐忠想主編、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工業機器人應用技術入門》教材。該教材針對性強,注重項目的典型應用,項目的設置循序漸進、通俗易懂且理論聯系實際,在相應章節配備現場實操視頻,通過掃描二維碼即可觀看對應視頻。在超星平臺上我們融入了該課程網站及豐富的教學資源,為教學資源的整合提供了基礎。同時,根據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并結合教材的特點,課題組教師進行了合理分工,整理并完善現有的教學資源,制作符合我校學生特點的課件、微課、視頻等其它資源,從而確保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獲得有效的線上學習資源。
最終,我們將本課程的內容劃分為三大項目模塊:(1)FANUC工業機器人基礎(16學時),涵蓋了工業機器人概述、FANUC工業機器人分類、結構和技術參數、控制技術、FANUC工業機器人典型應用場景等;(2)FANUC工業機器人現場編程(28學時),涵蓋了FANUC工業機器人的點動控制、零點復歸及故障消除、坐標系及設置、FANUC工業機器人程序管理及基本指令及常規維護保養等;(3)FANUC工業機器人仿真(20學時),涵蓋了Roboguide軟件基礎、幾種常見工作站的創建、帶導軌的機器人系統的創建等,所有配套的教學環境為超星泛雅平臺、FANUC工業機器人實訓室,教學資源為電子課件、網上學習空間、微視頻,所采用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有課堂講解、課外資源拓展、翻轉課堂等。
2.2 教學環節的設計
(a)課程導入
超星平臺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首要的就是完成課程導入,首先,依托于超星泛雅平臺,教師針對各個項目的學習目標、重點及難點問題,將電子教學資源上傳到網絡學習空間,并可以在線布置作業和針對性的測試,以便于檢查學生的課前學習情況,也可以建立相關話題,供學生開展自由討論,同時更加方便他們辨識重難點;其次,學生在網絡學習空間完成課前任務及相關教學資源的學習,既可以在平臺上直接向老師提問交流,也可以共同建立探討其他感興趣的話題,以調動全部學生的積極性;最后,在網絡學習空間的統計專區,教師可以看到已發布任務點、教學資源訪問、章節測驗、課堂活動、課程積分等的具體情況,作為檢查學生課前在線學習的手段,進而可以采取更加有針對性的措施,以提高學生的主動性,為課程展開做好充分的準備。
(b)課程展開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一方面可以結合學生課前學習情況和重難點問題,進一步為學生梳理知識點,加深他們對相關內容的理解,同時針對網絡學習空間所暴露出的共性問題同大家進行細致的溝通交流;另一方面,針對每一節課的具體任務點,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幫助大家進行互助學習,共同完成課堂任務,同時根據各小組的完成情況和效果進行細致分析,重點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并給出解決辦法,以確保所有學生都能夠掌握相關內容。
(c)課程拓展
課程拓展主要是以有一定創新性的任務為基礎,將創新創業教育與混合式教學融為一體,進一步鞏固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在完成基本的課程教學之外,教師借助超星平臺將針對每一任務的完成效果好且有一定創意的作品發布,讓大家共同借鑒學習。以高職高專工業機器人項目技能大賽為依托,開展專項訓練,將競賽知識與技能訓練融入到常規教學中去,教師還可以借助超星平臺進行不同層次的課程管理,使學生逐步地完成有關知識的測試訓練,使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選擇。
2.3 課程的最終考核
為了達到超星平臺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逐步培養學生線上自主學習、主動參與討論、主動思考的能力及良好的課堂學習方法,課題組老師制定了一套綜合性考核方案:
考核方式:實操考核+理論考核
評分標準:總評成績100%=過程性考核60%+結果性考核40%
其中,過程性考核的依據為:日常考勤10%,日常作業情況10%,日常線上學習10%,線上測試10%,項目實操20%
結果性考核的依據為:實操評定25%+理論測試15%
2.4 教學效果的分析
混合式教學模式主要開展于我院1608和1708班級的專業課程中,經過初步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體現在兩個方面:
(1)課題組老師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認為網絡學習空間資源豐富,視頻、微課等直觀明了,線上學習、任務實操、小組討論等方式,更加能加深他們對知識的掌握。他們對這種信息化教學更為滿意,這種混合式教學模式也得到了他們的認可。
(2)課題組老師將1608和1708班的課程總評成績進行對比,發現1708的學生整體成績有了提高,優秀人數也有了增加,表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對于學生成績的提高是有益的。
3 結語
信息化教學改革浪潮下,在專業課程中實施混合式教學模式得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混合式教學將線上與線下融為一體,使教師能更加有效地開展課程導入、課程教學,達到“教學做”三合一的目的,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超星平臺為教師提供了完整的管理體系,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豐富資源,在多個層面增強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學互動,使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提高,傳統教學中學生被動學習、參與性低等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
【參考文獻】
[1]陳鳳華.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工業機器人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39(1):93-96.
[2]周慶榮.超星平臺下混合式計算機教學實踐研究[J].科技創業,2018,10:34-36.
[3]黃永程,楊斌等.新工科背景下工業機器人應用技術教學改革探索[J].機電工程技術,2019,48(2):40-41.
[4]施華,鄧海鷹,雷紅梅.基于超星學習通的混合式學習模式探索——以高職電路基礎課程為例[J].廣西教育,2017(23):184-186.
[5]張駟宇.基于翻轉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究與實踐[J].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5):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