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斐 楊樹國

摘要 ? ?本文詳細介紹了云南大水面自然資源狀況,在現有養殖情況的基礎上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并從嚴格控制庫區養殖范圍、穩步發展休閑漁業和積極發展大水面生態養殖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建議,以期為云南省大水面養殖提供參考。
關鍵詞 ? ?大水面養殖;現狀;問題;發展對策;云南省
中圖分類號 ? ?F326.4 ?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19)19-0220-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云南屬低緯度高原,地形地質復雜,立體氣候突出,水資源豐富,復雜的自然條件和豐富多樣的生態環境蘊育了極為豐富的生物資源。優越的自然資源、多樣的氣候條件和豐富的魚類種質資源,為云南漁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多年來,云南省通過合理開發利用湖泊、水庫資源,為高原特色漁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2018年,湖泊和水庫的養殖面積約占全省淡水養殖面積的73%,產量占到了全省淡水漁業產量的37%。隨著時代的發展,漁業生產已從原來的數量效益型向質量效益型、環境友好型轉變。當前,云南省大水面漁業發展面臨較大挑戰,正處于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發展云南大水面漁業,統籌協調好漁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堅持走保護水質、適度開發、永續利用、三產融合的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是推動云南省高原特色漁業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1 ? ?云南省大水面自然資源狀況
云南省水資源豐富,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1 278.8 ?mm,水資源總量達2 210億m3,境內湖泊、水庫眾多,總面積達到2 666.67 km2。
1.1 ? ?江河資源
云南省境內河流眾多,分屬長江、珠江、紅河、瀾滄江、怒江和伊洛瓦底江六大水系,其中珠江、紅河發源于云南省境內,紅河、瀾滄江、怒江、伊洛瓦底江為國際河流。根據《云南省第一次水利普查公報》,全省共有流域面積50 km2及以上河流2 095條,總長度為6.68萬km;流域面積100 km2及以上河流1 007條,總長度為5.21萬km;流域面積1 000 km2及以上河流共有118條,總長度為2.16萬km;流域面積為10 000 km2及以上河流17條,總長度為8 500 km。
1.2 ? ?湖泊資源
云南省湖泊水面面積約為1 100 km2,占全省國土面積的 0.28%,總水量290億m3。常年水面面積1 km2及以上湖泊30個,面積10 km2及以上湖泊12個,面積100 km2及以上湖泊3個。其中,湖泊水面面積30 km2以上的滇池、洱海、撫仙湖、程海、瀘沽湖、異龍湖、星云湖、杞麓湖、陽宗海被稱為“九大高原湖泊”。
1.3 ? ?水庫資源
截至2013年,云南省共有水庫6 051座,總庫容量為751.30億m3。其中,已建水庫5 930 座,總庫容337.88億m3;在建水庫121座,總庫容413.42億m3。全省共有水利水庫4 112座,水庫總面積約為800 km2。其中,大型水利水庫10 座,庫容 31.4億m3;中型水庫220座,庫容51.4億m3;小型水庫3 882 座,庫容40億m3。全省共有水電水庫1 939座,總庫容1 703.39億m3,水域面積達1 600 km2。
2 ? ?大水面養殖現狀
根據2018年漁業統計年報數據匯總可知,云南省水產養殖面積達15.07萬hm2,全省水產品總產量達105萬t。大水面養殖以水庫和湖泊養殖為主,2018年水庫養殖面積達97 270.93 hm2,產量381 488 t;湖泊養殖面積13 474.33 hm2,產量8 836 t。大水面養殖方式以網箱養殖為主,2018年大水面網箱養殖面積為3 014 656 m2,占全省養殖面積的0.20%;產量為168 508 t,占全省總產量的16.05%(表1)。云南大水面養殖主要集中在昭通、曲靖、紅河、玉溪、文山、保山和臨滄等7個州(市),養殖品種以羅非魚、大宗淡水魚為主,名特優品種養殖相對較少。
3 ? ?存在的問題
隨著云南省水產養殖業發展,水資源管理不斷加強,加之環保政策的壓力,養殖水面越來越緊俏。大水面的主要功能是保障人畜飲水和農田灌溉用水,其次才是充分利用進行水產養殖。多重因素制約了大水面的深度開發與利用,給大水面養殖業主增產增收造成一定的影響[1]。
3.1 ? ?網箱拆除,養殖空間受限
一方面,傳統養殖水域和生產方式超越水域環境承載容量,不符合生態環境保護要求而需退出,如池塘尾水不經過處理直接排放;另一方面,國務院“水十條”的頒布,湖泊廣泛采用的“三網”(網箱、圍網和網欄)養殖將被迫退出,湖泊漁業方式被迫面臨政策轉型,使得水產養殖空間受到極大限制。
3.2 ? ?豐富的資源與發展水平不匹配
云南省魚類品種豐富、宜漁水域廣闊、生態環境優越、市場需求旺盛,但發展不充分、發展水平不高。如眾多的優質土著魚類得不到有效開發,六大名魚無法形成商品;水產品供給多為鮮活產品,水產品加工品多為無品牌、無拳頭產品;綠色食品品牌的打造力度不夠;難以提供多層次、多品種、多類別的產品和服務。
3.3 ? ?管理主體多元,導致大水面利用受制
目前,云南的九大高源湖泊屬環保廳“九湖辦”管理,一湖一策,成立了湖管局,有明確的管理主體;大中型水利水庫屬水利廳管理,均設有水庫管理所。然而,近年來形成的跨省、州(市)、縣行政區的大、中型水電水庫管理主體不明確,加之部分地方政府對水面資源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出現了漁政、水務、水利、環境、水電等多部門管理的格局。由于受部門行業習慣思維的限制,不了解漁業生態修復模式,未深入分析氮、磷含量超標的原因,對大水面漁業生產存在偏見,陳舊的養魚污水、養魚肥水的觀念長期存在,導致一些地方、部門單方面提出禁養、禁漁的片面決策,造成水面資源的浪費和閑置。
4 ? ?對策
4.1 ? ?出臺規劃,嚴格控制養殖范圍
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產行業標準《淡水網箱養魚通用技術要求》(SC/T 1006—92)的規定(在靜水水域中,飼養濾食性魚類的網箱總面積應少于水域面積的1%;飼養吃食性魚類的網箱總面積應少于水域面積的2.5‰),并結合各地庫區水域環境的實際情況,加強對庫區水產養殖承載量的研究,出臺相關規劃,科學確定庫區水域養殖面積、區域布局、養殖容量和養殖品種,嚴格控制養殖面積,尊重規律,合理投放。
4.2 ? ?穩步發展休閑漁業
游釣漁業已成為發達國家大水面漁業的一大特點,近20年發展起來的北美大水面漁業管理理論充分表明,通過改變魚類的群落結構,如放養食魚性魚類可減少食浮游動物魚類的生物量,進而引起浮游動物生物量上升;而浮游動物又通過攝食水體中的浮游植物、細菌和懸浮有機碎屑,從而起到改善水質的作用。因此,應在適宜地區特別是城市周邊近郊區域穩定發展休閑漁業,將休閑娛樂、觀賞旅游、生態建設、文化傳承、科學普及以及餐飲美食等與漁業有機結合,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伸產業鏈,實現漁業轉型升級[2-3]。
4.3 ? ?積極發展生態養殖模式
大水面漁業開發不宜向大產業方向發展。為提高大水面的生態效益和環境效益,要盡快改變現有的捕撈和養殖模式,推進庫區生態健康養殖,高標準建設庫區生態網箱,更新改造破舊網箱,將網箱面積及產量水平控制在環境承載力以內[4-6]。利用目前國內“基于食物網結構的湖泊漁業轉型技術”“湖泊生態增養殖容量綜合評估技術”和“湖泊重要經濟魚類資源養護和關鍵生境營建技術”,積極發展鱘魚、鱒魚、土著魚等高價值魚類養殖。推進水面種植設施建設,加大水生蔬菜、水生花卉、水生植物的配套栽培,積極探索和發展適宜當地大水面的生態養殖模式。
5 ? ?參考文獻
[1] 郭志文,王蘭.大水面水產養殖的兩個誤區及對策[J].漁業致富指南,2017(11):31-33.
[2] 鄒夕珍,平瑛.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的上海休閑漁業發展策略[J].中國漁業經濟,2018,36(6):97-101.
[3] 謝衛東.我國大水面開發利用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3(14):291.
[4] 岳強,王爍凱,劉建朝,等.新形勢下促進唐山淡水漁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河北漁業,2017(11):19-21.
[5] 徐承旭.專家認為大水面漁業開發不宜形成大產業[J].漁業致富指南,2002(17):9.
[6] 郭金龍.河北省生態漁業養殖模式[N].河北農民報,2015-06-09(A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