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萌
【關鍵詞】 傳統文化;目的;教師;校園文化;課程
【中圖分類號】 G6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9—0026—01
傳統文化進校園有利于傳承并發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文化創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師生人文素養。教育在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全局性、基礎性作用,學校是繼承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基地。那么怎樣使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進校園,更好地構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推動文化傳承創新,值得深入探討,本文從五個方面進行探索研究。
一、要把握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 ,明確傳統文化進校園的目的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的道德傳承,是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標記。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就是讓中華民族幾千年積淀下來的優秀思想、文字、語言、藝術、節日、民俗等走進學校這個場地,從而實現教育學生的目的。傳統文化進校園就是傳播、弘揚、激發、熏染人類最美好最本真的情感,在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過程中,要挖掘和把握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傳統文化精神,經過長期積淀和傳承,其價值內涵保持了高度的穩定性,獲得了高度的文化認同感,至今仍然是教育非常重要的營養源泉。
二、傳統文化教育應該重點抓以下幾個方面
1.認識優秀的傳統文化典籍,中華傳統文化的文字載體集中保留在經史子集中,學校和教師一定要對此加以甄別篩選,依照教學任務,結合各自的誦讀活動,分學段、分年級推薦給學生,對學生講解分析,不可不加選擇地讓學生盲目吸收。
2.認識國家的重要紀念日和傳統節日,這是弘揚傳統美德、培育學生民族精神的有效載體
3.認識國粹,讓學生增加歷史文化知識、熱愛祖國。
4.講一些勵志的歷史名人、成語典故,這些優秀素材可陶冶學生情操,使其勵志,培育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5.認識優秀的鄉土文化,鄉土文化親近真實,就在身邊,從小認識體會感官,這既能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又加深了學生的鄉土情結, 有益于學生成長。
三、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教師任重道遠
教師是文化傳承中的重要參與者,教師的文化素養和人格品質會對學生產生深刻影響,因此,教師不僅要加強自身專業知識的學習與更新,更應注重自身素養的不斷提升,作為文化、文明的傳播者,教師要不斷提高文化解讀力,提高文化學習力,積極“充電”,增長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感知。
傳統文化教育對教師隊伍建設和教師培訓是十分重要的,傳統文化素養的提高是需要一定的時間,教育部門要統籌安排各類培訓,因地制宜,采取長短結合、通專兼顧、學教互促的策略,充分發揮教師學習的主動性,根據教師自身的情況以及學校和當地的具體情況,制訂不同的培訓計劃,為教師提供學習的機會,提高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和整體的教學水平,以取得更好培訓效果。
四、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創設潛移默化的文化環境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境文化,具有潛移默化的濡染功能。校園物質文化的直感性、精神文化的隱滲性、制度文化的規范性和活動文化的體驗性,使“它像空氣一樣包圍著受教育者,讓學生自覺地去感受和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與校園文化結合,可以有效克服傳統文化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缺失和流于形式,實現于潛移默化中感染和陶冶師生,強化教育主體的生活體驗,保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效性。
校園內的標志牌、宣傳牌、走廊上的各種固定標語牌均可規范使用,宣傳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將這種宣傳貫穿到校園電子屏幕、電化教學、學校主頁、宣傳欄、班級黑板報等宣傳陣地。在日常活動中,校園廣播站可播放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讓師生在感受欣賞傳統文化經典的同時,讓傳統文化精神深入人心。
五、要抓住課程和課堂兩大陣地,根據校情開發校本教材
進行教材體系建設,首先要把握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精選經典傳統文化,明確什么樣的傳統文化可以進校園,這是校本教材編排的主要一點。學校和教師一定要對此加以甄別篩選,把好關口。其次在傳統文化內容上,要有“階段性”“適切性”,依照教學大綱,結合各自的誦讀活動,分學段、分年級推薦給學生。展現傳統文化以有趣的面貌出現在學生面前,這種有趣不僅是形式上的,而且是內容上的,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小學階段傳統文化教育應突出故事性即“事趣”,初中階段應偏重“知趣”,高中階段則要走向“理趣”,使這三者互有偏重,體現認知規律。
總之,傳統文化進校園,是弘揚民族文化的重要舉措,也是提高國民素養的重要方法,任重而道遠。我們必須立足于現實,貼近師生教學實際,運用正確教育理念,融會貫通,務實創新,使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化的校園煥發生命和活力。
(本文系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8]GHB2998)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