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軍鋒
【關鍵詞】 教育管理;師愛;方法;平等;激勵
【中圖分類號】 G6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9—0052—01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如果有人問我,我怎樣能夠以簡單的公式概括我的教育經驗的本質時,我就回答說,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這句話高度概括了嚴與愛的關系,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是“嚴”,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是“愛”。在班級管理中,既要看到學生的長處,又容得下學生的缺點,以一顆寬容的愛心對待每一個學生。對違規學生的處理要講究方式方法,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準確把握好對學生“愛”與“嚴”的尺度,
一、愛而有度
師愛,可以點燃學生的激情,激發學生的潛力,感化、凈化、溫暖學生。教育是一種“愛”的事業,教師是一種“愛”的職業。教育中,既要強調 “愛應真誠”,又要強調“愛不失衡”。
1.愛應真誠。很多教師都知道賞識教育的重要性,明白對學生的愛要真誠,也總是將愛學生作為口頭禪,但在實際工作中,卻很難知性一致;有的教師表面上對學生非常喜愛,但在背后卻非常厭煩;有的教師面對優秀學生滿臉笑容,面對調皮學生卻橫眉冷對;有的教師心情愉快時笑逐顏開,心情不好時便百般挑剔;有的教師雖對學生時常表揚,卻只是流于形式,張口就來。高尚的師愛應該是真誠的,表里如一的;高尚的師愛應該是公平的,一視同仁的;高尚的師愛應該是不會隨著時間、場合、心情的變化而改變,否則,老師的人格就會在學生心中大打折扣。
2.愛不失衡。教師對學生的愛不能失衡,需要平等,不能厚此薄彼。幾個學生犯了同樣的錯誤,教師處理的方式不同,對成績好的輕描淡寫批評幾句,對成績不好的抓住不放,沒完沒了;對班干部不聞不問,對普通學生一查到底等。響鼓需要重錘,教師有教師的考慮,但學生并不理解教師的良苦用心,這一“錘”讓學生感受到的不是愛,而是不公,于是這種愛衍生出的不是感恩,而是不解和怨恨,要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就要把一碗水端平,對學生一視同仁,做到愛每一個學生。
3.愛而不縱。愛心似雨露,潤物細無聲。“愛”比“理”更容易讓學生接受,而且一切良好的教育,也都“以愛動人”。這種“愛”是一種充滿責任感與理智感的全身心的愛;而決不是一味遷就、盲目順從、無原則地偏袒學生,也不同于溺愛與寵愛,更不等于縱容學生的錯誤。“愛”是包容而不是放縱,“愛”是關懷而不是寵愛。溺愛、寵愛與縱容,甚至比“沒有愛”對學生的傷害更大、更深。我非常贊同這種觀點:“寧可讓學生不懂事的時候責怪我,而不要讓學生懂事時責怪我”。不因犯錯誤的是優生、班干部就可以讓他們享受特權,而心存僥幸、不思過錯、驕傲自大,而教師怕傷他們的面子就不聞不問。這不是愛,是寵和害,應該根據他們所犯錯誤的大小采取適當的形式或場合引導教育,要讓他認識到“自己有不足,在鮮花和掌聲中長大的孩子是經不起風吹雨打的”。
二、嚴而有格
仁愛和嚴管,是孿生兄弟。俄國教育家贊科夫說:“教師對學生的愛應當同合理的嚴格要求相結合”。若僅有愛,沒有嚴,這不是愛,不是真愛,至少不是完整的愛,或負責的愛。唯有將“愛”與“嚴”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調動師生雙方的積極性,產生最佳的教育效果。也應該明白,這種“嚴”并非苛刻、死板、固執己見,更不能演變為體罰或變相體罰。
1.嚴慈相濟。師愛應該說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教師不僅要懷著一片愛心去鼓勵、贊揚學生的點滴進步,也要懷著同樣的愛心去批評、指正學生的缺點、錯誤。該嚴格時一定要嚴格,但不是“嚴而無慈”,整天對學生板著面孔,冷冰冰,兇神惡煞似的,使學生望而生畏,不寒而栗,一點兒也體會不到師愛。嚴慈相濟,相得益彰,才能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感情上樂于接受教師的管理教育。
2.嚴而垂范。“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身傳重于言傳。以“格”從嚴,這“格”雖然是對學生,但教師真正把班級管理好,把書教好,應先做到“格”從我起,始終從“格”。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發展,只有性格才能養成性格,才能激勵學生的發展,陶冶學生的情操,規范學生的道德行為。這就要求教師要熱愛本職工作,熱愛學生,樂于奉獻,勇于創新,務實開拓,不斷學習,言語與行動一致,關心與嚴格要求一致,無時無刻做好學生的榜樣。
愛是情,嚴是理,在教學管理中,“嚴”與“愛”是辯證統一的。只有“嚴出于愛”,才是“嚴得有理”;只有“嚴中有愛”,才會“嚴而有效”;只有“嚴中生愛”,才能“嚴而有信”;只有“嚴而垂范”,才能讓學生“信其道”,而后“親其師”。
“嚴”和“愛”將是我們教育學生的永恒主題。愛而有度,嚴而有格,愛中有嚴,嚴中有愛,嚴慈相濟,相得益彰,才會有滿園桃李的芬芳。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