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關鍵詞】 數學教學;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9—0111—01
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就是在教師的組織、指導和引導下,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動手操作、歸納總結等一系列活動去解決問題、驗證原理或嘗試相關知識的綜合性學習活動。 這種教學方法,能將教材及教師的思維過程轉化為學生的思維過程,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的思維再現出來。那么,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呢?
一、創設情境,提供有效的合作機會
幾乎所有的教學活動都要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中進行,離開了教學情境,也就難以進行教學。因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情境,以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識、理解和掌握。在創設教學情境時,一要選取現實的生活情境,因為生活情境能激發學生合作學習的興趣,進一步引發學生展開討論,從而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并促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二要創建學生需要合作的生活環境。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要豐富多彩,要為學生提供需要合作交流才能解決的問題,使學生體會到合作的力量。三要創設有利于合作的心理環境。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建立學習目標、獎勵措施等,讓學生在合作互動中獲益。例如,可以通過課后作業、課堂回答問題、組織活動、出自測題等方式中進行積分。每周統計,按照積分排名給獲勝的小組以物質獎勵。采用此種辦法后,學生上課積極配合,學習好的學生會主動幫助自己小組內還沒有學會的學生,從而解決了優等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的現象。
二、優化組合,營造良好的討論氛圍
每學年開始,在充分了解學生個體情況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分組。每個小組3—6人為宜。分組的方法大致有兩種:第一種分法是遵循“組內同質、組間異質”原則,也就是在綜合考慮學生理解、操作、分析、概括等方面的能力后均衡地分組。這樣,組內學生思考問題的水平差不多,有利于學生交流,能夠更好地進行合作。第二種分法是提倡“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編成合作小組。每組中的成員都有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兩種分法都是盡可能地使各小組都在同一起點上進行公平競爭,這樣才能體現“組內合作、組外競爭、促進發展”的理念,達到合作學習的預期目標。分組完成后,要明確每個人的分工。
三、動靜結合,構建溫馨的智慧課堂
“動”指學生動手操作、討論研究,發表各自的看法。“靜”指學生獨立思考時的安靜,還有就是在別人闡述見解時,其他學生能安靜地傾聽。在學生合作討論前,教師應該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先讓他們獨立思考,先得出自己的想法再進行討論。教師還要將學生出的“錯”看作寶貴的教學資源。學生出“錯”時,教師不要急于下結論,而是鼓勵學生在生生互動中找到錯誤的原因,在糾錯過程中探究新知。教師要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組織課堂教學,引導學生觀察、討論、比較、發現,真正讓文本的“靜態”教學變成生活的“動態”教學。
四、相機引導,追求高效的智慧課堂
合作探究學習并不是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用的,當學生遇到了個人自主學習中難以解決的問題,而處于躍躍欲試的狀態時,合作探究才有意義。在這樣的時機加強合作探究,有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當學生思維處于迷惑狀態時,組織學生相互交流、辯論、合作探究,有助于幫助學生澄清概念、加深理解。當學生對問題產生分歧時,教師不要馬上給出答案,而是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以形成濃厚的研究氛圍,擴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靈感,促使其形成獨特的認識。在合作探究過程中,教師還要多走動、多觀察、多傾聽,密切關注各小組的學習狀況,對學生的合作學習實時監控,必要時可進行干預。在合作學習探究中,學生難免會發生矛盾與沖突,教師要適時變換角色,參與學生的學習、合作、交流,和學生一起解決遇到的難題。對于那些過度依賴同伴的幫助、自己不積極主動合作探究的學生,教師要及時引導其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其積極合作探究,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主人。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