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改玲
【關鍵詞】 語文教學;作文訓練;觀察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9—0146—01
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語文教材中,每學期都安排了綜合性學習內容。綜合性學習活動則把生活作為語文學習的大課堂,鼓勵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走向生活和家庭,走向自然和社會,開辟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新天地。綜合性學習是一種自主合作、實踐探究的學習活動,注重開放性、實踐性、綜合性,基本的組織設計策略如下:
一、強化主體意識
現代理論告訴我們,學會學習是教育的發展性目標。在綜合性學習中,教師應轉變觀念,增強主體意識,讓學生體驗到所要學的知識有價值、有趣味、有意義,從而形成一種積極的學習態度。如“找秋天”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可以這樣組織開展:
1.尋找秋天。教師讓學生們走進大自然、走進田野、走進果園,在田野中漫步、在果園里采摘果實,讓他們目睹、耳聞、鼻嗅、口嘗、手摸,全身心地感受秋天的氣息。
2.感受秋天。秋天,落葉飛舞,可以開展“給落葉找個家”活動,撿拾落葉創作樹葉畫、做標本;把拾來的落葉埋進花壇里、大樹底下,給花草樹木增添肥料和營養;編寫一個個美麗的童話,讓學生設想,自己就是秋天里的一片落葉、一棵小草、一粒稻穗、一只飛蟲……
3.贊美秋天。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盡情贊美秋天,可通過看、說、寫、畫、唱等不太復雜的實踐探究、參與感受活動體驗秋天的美。
二、搭建實踐平臺
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提升語文素養、鍛煉自己的語文實踐能力是我們追求的目標。為了把目標變為現實,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就要搭建“學”和“用”的平臺,要讓學生經歷學中用、用中學、學以致用的過程。因為學用的過程既包含知識的建構,又有能力的提升,還有探究能力的培養。例如“跟媽媽到市場買菜”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可以這樣組織開展:
1.大膽地“放”。讓學生在課外真正跟媽媽到菜市場買菜,置身菜市場,看看其中都有哪些蔬菜,媽媽又買了哪些蔬菜。
2.巧妙地“扶”。學生遇到不認識的蔬菜和不會寫的字,可以請教媽媽、老師、同學和字典。
3.橫向拓展。課堂上應先組織學生同桌或小組交流,再大組進行匯報,不光匯報菜市場有哪些蔬菜,媽媽買了哪些蔬菜,還可以談談蔬菜的價格以及如何買菜,然后,師生評議,最后,讓學生把買菜的經過寫下來。
4.縱向延伸。鼓勵學生自己到菜市場買菜,看能不能買到物美價廉的新鮮蔬菜,當然大人可以緊跟其后,隨時給予幫助和指導。
三、提供交流機會
組織學生開展廣泛的讀書交流活動,促進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提高。開展交流的方式很多,如交流會:就閱讀材料談自己的體會、看法等;故事會:可組織學生開展專題故事會、化妝故事會、故事接龍等;課本劇:根據課文內容讓學生創編課本劇;朗誦會:根據閱讀文章的不同體裁舉行“詩歌朗誦會”“寓言朗誦會”“散文朗誦會”“經典故事朗誦會”等。此外,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辯論會、出專刊、辦展覽等。
四、培養探究精神
根據建構主義的觀點,人的經驗也是一種很重要的知識。綜合性學習通常是以“觀察-表達”“活動-探究”“問題-解決”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進取精神。例如“我們家鄉的變化及環境”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可以這樣組織開展:調查。讓學生去調查家鄉的人口、居住、交通、教育、收入等衣食住行方面的情況,完成調查報告。訪問。走進家鄉,采訪家鄉的名人、領導、自己的爸爸媽媽、親戚朋友,了解家鄉的過去及近年來家鄉的發展變化。體驗。自己和同學、老師在家鄉的大街小巷走走看看,拍照片、畫一畫、寫一寫,感受家鄉的環境、生活習俗、人們的生活方式及生活水平,小組創辦有關家鄉的墻報、手抄報。宣傳。在班里匯報有關家鄉的變化及環境的調查報告,展示照片、習作、圖畫、手抄報,激發學生熱愛家鄉、保護家鄉環境、建設家鄉的感情。
五、關注學生生活
1.與其他學科相聯系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如音樂課上學了創作樂曲,語文活動中就可以給曲填詞,然后朗誦、吟唱等;科學課上學了“水培植物”,就可以寫寫觀察日記,畫畫大蒜的變化;做了實驗,寫一份實驗報告等。
2.與家庭生活相結合的語文綜合性活動。如“過家家”:讓孩子觀察家庭生活,扮演家庭成員角色,學習對不同人物說話,學會與家庭成員友好得體地相處;“小鬼當家”:讓學生學做父母,當家一日,學會記賬,學習寫家庭支出調查報告。“設計我的家”:讓學生當設計師,畫圖紙、寫設計說明等。
3.與社會生活相聯系的語文綜合性活動。綜合性活動的內容既來自課本,又源于生活。從孩子生活當中尋找綜合性活動內容很重要。如有學生在上學途中注意到部分店面在用字、用詞上出現了一些錯誤,產生了一些疑問,這時老師可以因勢利導成立“錯別字糾錯小隊”開展活動。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