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志剛
【關鍵詞】 朗讀;情感;體驗
【中圖分類號】 G6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8—0065—01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語言生動、意境優美,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發揮教材的作用,讓學生借助語言文字,通過朗讀,展開豐富的想象,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將自己的情感和課文所表達的情感交織在一起,達到最佳朗讀效果。
一、閱讀探究,品讀感悟
小學語文課本中所選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文質兼備,在優美的言辭中表達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引導學生積極閱讀,探究感悟,使其在學習積累優美語言的同時,思想情感,品德情操定會起到潛移默化的凈化和升華。每一篇文章的閱讀都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所體味,只要學生深入閱讀,教師引導到位,學生一定會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實踐經驗,主動積極地理解課文,從而獲得思想啟迪,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品德得到提升。我在講《落花生》這課時,問學生:“你們要做花生一樣的人還是做像蘋果一樣的人?”有學生回答:“要做像花生一樣的人,因為花生默默無聞,雖然外表不好看卻有奉獻精神。”也有學生回答:“要做像蘋果一樣的人,因為蘋果高高掛在枝頭,路人一看就想去摘,這樣容易讓別人發現自己的優點。”我在總結時說道,我們不僅要有花生一樣無私奉獻的精神,還要有蘋果一樣敢于展示自己才華的勇氣。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從思想上對自己、對社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二、形象感染,加深理解
文學作品本身就是用形象化的語言來教育感悟人,讓人們在閱讀中豐富知識,凈化心靈,提高認識,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但是因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體,如果把文章所描繪的語言與視聽效果的多媒體相結合,學生會更容易接受,情感更容易被激發,心靈深處也容易受到更大的震動。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文,便可結合多媒體,讓學生在有聲有色的學習中感受到圓明園輝煌的過去,從而產生對英法聯軍丑惡行徑的痛恨。在教學《飛奪瀘定橋》一課時,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們展示了瀘定橋及周圍環境的險峻,讓學生了解了紅軍要奪取瀘定橋的困難。通過多媒體的展示,加強了直觀效果,比單純的文字說教效果要強很多倍。同時,為了讓學生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進入情景,我還選取了飛奪瀘定橋的電影片段,讓學生真實感受到了紅四團和敵人搶時間、奪天險的情景,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了教材內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情激情,啟發想象
良好品德的培養必須陪伴著積極的思想情感的參與,因此在閱讀文章時,教師慷慨激昂的渲染,抑揚頓挫的講述,對于啟發學生進入角色,將自己的情感融于文中,與文中人物同歡樂、共傷悲,對學生的思想情感會起到強有力的感染。如教學《草原》一文時可以從古詩“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開頭,敘述內蒙古草原的遼闊、壯美,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一位訪問隊員,和作者一起暢游美麗的大草原。
四、聯系實際,親身體驗
教學中讓學生結合課文中的描述內容,聯系自己的日常生活舉出類似實例,說出自己的體會,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再進一步理解課文,對提高其生活認識會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如《養花》一文中,當學到“菊秧被死三十多種,一百多棵,全家都幾天沒有笑容時”,讓學生舉出類似例子。有的說他喂了一條小狗,不知何因突然死了,自己一連哭了好幾天。即使現在想起來,心里也怪難受的。通過這種移情體驗,學生聯想自己的情感深化對作者情感的體會,從而使學生理解了養花之樂是一種高尚的情趣,培養了學生熱愛生活的樂趣,而親身的實踐同樣會觸及到他們的心靈。如《小兒垂釣》一詩的末兩句“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時,學生對誰招手搞不清楚,即使在課堂上和學生說明白了,其教育意義也不會太大,如果讓學生分別根據自己的理解實際表演一下,他們就會明白招手的是稚子而不是路人。這樣,學生不僅深刻地理解了詩歌內容,品德教育也寓于其中。
五、影視或圖畫助讀
如教《珍貴的教科書》一課時,可放一曲合適的音樂,讓學生配樂朗讀。激越的樂曲能將學生帶到炮火轟鳴的戰場上,帶到指導員的身邊。使感情得到升華,心靈得到啟迪,讓讀者的心與作者的心融為一體,將那種不可言傳的情感“言”出來。我在教《我的戰友邱少云》時,先播放了邱少云在烈火中影片片斷,讓學生仔細觀察,結合文字理解邱少云的內心活動,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語言文字所包含的意蘊,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編輯:陳富祥